分享

142款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分析

 zjshzq 2020-08-02

新成立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在产品线规划上普遍将养老产品作为重要布局方向。

原标题:最新!142款养老理财产品分析

来源:普益标准(ID:pystandard)龙燕

一、养老市场与政策分析

(一)养老市场供需矛盾日益激化,银发经济潜力巨大

从需求端来看,我国老龄化加深、首批中产阶级退休等因素催生养老市场庞大需求。老年人口总量方面,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视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2.57%,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测,到2022年左右,我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结构方面,我国首批中产阶级年龄在50-65岁之间,具有较强的财富存量和消费潜力,即将面临退休和养老问题,有望将成为养老市场最大的需求来源,造就养老服务广阔的市场前景。

图1:2010-2019年我国老龄人口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供给端来看,我国养老体系结构失衡,供给不足。目前我国养老体系一共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主导,占据着我国养老产业的主导地位;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为企业及职工自愿建立,规模较小,覆盖面狭窄;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市场,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较为滞后。参考海外发达市场,养老体系中的第三支柱占比非常高,因此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第三支柱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将成为我国养老体系优化完善的重要方向。随着养老市场需求端与供给端矛盾日益激化,可以预见未来我国银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年我国养老服务市场规模将跃升至13万亿元。

(二)养老政策不断加码,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人口加速老龄化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为解决我们养老体系供需结构失衡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支持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领域。

2018年3月,证监会正式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标志着我国养老基金产品开始进行规范化的运作阶段;2018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开启了保险型养老产品税收优惠政策试点。

2019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提出为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多类金融产品均可参与养老第三支柱,即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目标基金等金融产品都可以成为养老第三支柱的产品。同时有关负责人表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牵头,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政策文件。参考国家政策导向和日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预计未来我国养老政策将不断加码,政策红利有望持续释放。

二、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特征分析

在养老市场需求激增与国家政策引导之下,我国养老体系结构将逐步优化,养老第三支柱将迎来较快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覆盖面广、运作稳健、客户信任度高的银行理财将承担着重要角色,成为养老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居民将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养老资产配置,进而为银行养老理财业务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在此背景之下,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着手布局养老理财业务,尤其是随着2018年以来资管新规及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养老理财也成为银行机构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整体来看,我国银行养老理财主要是在发行理财产品时,将理财产品定位为养老理财性质,在期限和收益类型上与普通银行理财有所区别。据普益标准统计,2019年共有6家银行发行了152款养老型理财产品。2020年以来,养老理财产品发行有所放量。截止到7月24日,已有16家银行发行了142款养老理财产品。通过对今年以来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的分析,总结得出了银行养老理财最新的产品特征。

发行主体方面,理财子公司产品增多。新成立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在产品线规划上普遍将养老产品作为重要布局方向。今年以来,已有中银理财、建信理财、光大理财、交银理财等6家理财子公司推出了养老理财系列产品,理财子公司产品数量占到了28%。同时还有多家理财子公司均将养老主题产品列为产品体系中,多款产品有待面市。未来,随着更多理财子公司获批,理财子公司有望成为我国养老市场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

产品数量方面,养老理财发行银行集中度较高。2020年以来发行的142款产品中,上海银行产品数量最多,发行了58款,占比高达40.85%。发行量前五的银行机构产品数量占比超过八成。

图2:银行养老理财发行主体情况

图3:银行养老理财数量分布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产品风险方面,整体风险等级较低。2020年以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及传统商业银行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风险等级主要为中等风险、中低风险和低风险等级,其中以低风险产品占比最大,为41%。总体来看银行养老理财产品风险等级普遍较低。

产品类型方面,多为固定收益类产品。养老理财产品低风险特征,决定了其资产配置以风险收益特征相对稳健的固收资产配置为主,2020年以来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绝大部分都为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高达94%,混合类产品仅占6%,且多为理财子公司发行。

图4:银行养老理财风险特征

图5: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类型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运作方式方面,以封闭式为主。2020年以来发行的银行养老理财产品,无论是理财子公司还是商业银行均是以封闭式运作为主,占比高达77%,且开放式产品中绝大部分为定期开放式。

产品期限方面,运作期限较长。2020年以来发行的银行养老理财产品,无论是封闭式还是定期开放式管理运作,产品的期限普遍较长,其中产品期限3-5年的产品占比较高,为24%,且均为净值型产品。虽然1年及以下期限的产品占到了44%,但其中98%的产品均为预期收益型产品。未来,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在禁止期限错配的监管要求下,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必然拉长,而养老理财产品主要定位于风险偏好较低、对长期投资宽容度将强的老年客户群体,因而养老理财资金具有先天优势,养老理财产品期限拉长也是大势所趋。对银行机构来说,这不仅利于打破非标资产期限不匹配的困境,也有助于提升产品收益,成为化解资管新规整改难题的突破口之一。

图6:银行养老理财产品期限特征

图7:1年期及以下预期收益型产品占比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三、银行养老理财发展思考

根据以上对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养老市场供需情况与监管导向,未来银行机构需积极布局养老理财业务,在产品战略、产品设计、产品投向和产品品牌建设四个方面多管齐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度参与到我国养老体系优化完善进程之中。

产品战略方面,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前瞻布局,将养老型产品作为理财业务战略布局方向。在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养老金融服务将成为银行不容忽视的重要战略方向,而养老理财产品则是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有效抓手。需要看的是,一方面养老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长、注重相对收益的特征可以充分发挥银行的传统优势,同时也有益于优化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另一方面,随着《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的发布,居民个人养老金税优政策试点开启,虽然目前仅在保险领域试点,但未来很有可能会拓展到大资管领域,银行机构渠道优势明显,有望建立账户制接口,前瞻布局的银行机构有望获得未来更多的长期增量资金。

产品设计方面,以安全性、保障性为基本原则,创新发展多样化的养老资管产品。首先,鉴于养老资金投资期限较长的特点,银行可以参照公募基金体系的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创设一些长久期的封闭式理财产品,既可满足居民养老投资需求,也可为长期限的较高收益非标资产找到稳定的资金来源。其次,做好目标客户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一是需细分老年客群,开发不同风险类型的养老理财产品。随着中老年客户群体不断扩大,不同老年客户受教育程度和养老规划有所区别。因此,银行机构可细化中老年群体的客户分类,提供个性化养老理财产品。例如根据老年客户群体风险偏好特征,开发稳健型、平衡型、保守型等不同风险目标类型的产品;二是可根据老年客户流动性需求特征,设置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安排。例如可开发不同期限的封闭式或定开式养老产品,特别的可根据客户的退休年份,开发目标日期型养老理财产品;也可提供定期赎回服务,或存续期超过一段时间后可向投资者分配部分初始份额等个性化安排,以满足客户因病等突发的资金需求。

产品投向方面,挖掘“固收+”投资策略,培养专业人才,强化养老金投管能力。目前银行养老理财产品投向集中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较同期发行的普通理财产品并不具有优势,存在同质化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银行缺乏专业的养老金资产投资管理基础。国外养老金投资经验表明,权益类投资品种可以较好地帮助投资者获得长期的、良好的、风险相对可控的投资收益。因此,银行机构可通过丰富“固收+”策略,适当布局权益类资产,兼顾稳健与收益目标,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鉴于银行机构投研基础薄弱,短期内可以FOF/MOM形式进行权益投资布局,以增厚产品收益,提升市场竞争力。

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发挥比较优势,重视养老品牌建设。目前银行养老理财产品与普通理财产品的区分度不大,特色不鲜明,导致养老理财产品缺乏市场吸引力。对此,银行机构需着力创立基于商业银行信誉的养老服务品牌,以使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发展转变为银行业发展红利,并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老年客户购买养老金融产品注重的是资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其往往看重的是金融机构的信誉和品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保持稳健的发展策略,在民众中树立起了资金实力雄厚、高信用的品牌形象。为此,商业银行在发展养老理财产品时,应建立品牌辨识度较高的养老产品体系,针对目标客户加大养老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切实提升养老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Bank资管》均在文章开头备注了原标题和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