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如何起承转合

 水深流缓 2020-08-02
(2014-06-20 11:17:31)
                                                 分类: 学科作文案例

                节选自王鼎钧的《作文十九问》第五问,题目为编者所加。

   ○作文一定要起承转合吗?

  □不,作文不一定都要起承转合。但是,如果你能做到起承转合,那也不错。

  ○我已经在三个地方看见人家谈起承转合,都举王安石《论孟尝君》的一篇短文为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脱于虎豹之秦。”这是起。“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这是承。“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这是转。“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这是合。

  □你觉得这样写好不好?

  ○王安石是照“起承转合”的方法写这篇文章?

  □是王安石这篇文章里有“起承转合”。

  ○别人的文章里有没有“起承转合”?

  □通常,你拿起笔来先要决定文章怎么开头,第一句怎样写,第一段说什么,这就是“起”。你看,这本杂志上有篇文章,第一段写的是︰“人人都说杨霞是个美女,她就在我们学校里读艺术史,我可从没见过她。”这就是“起”。

  ○她到底美不美?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要你问这句话。“起”要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想往下看。读者既然想往下看,他就要接着往下写,你看他是怎样写的?

  ○让我看下去。||他说他为了看看杨霞长得什么样子,一个人偷偷跑去旁听与他毫无关系的艺术史,谁知在教室门外突然有人问他︰“你是来看杨霞的吧?”他连忙否认,没有进门。

  □这就是“承”,“承”是起了头以后接着往下发展,使“起”的部分更充分。你看,这一起一承,你会这么想︰一定有好多男生为了看杨霞而去旁听艺术史,要不,这位作者的动机怎么一下子就给人看破了呢?

  ○可见杨霞的确长得很美。

  □对,“起”是说杨霞美,“承”也是说杨霞美。再接下去应该说什么呢?作者决定转个弯,换个方向,起一点儿变化。这就叫“转”。

  ○为什么要“转”?

  □如果有个同学对你说,他妈妈怎样怎样喜欢他,他阿姨怎样怎样喜欢他,邻居也喜欢他,由幼儿园大班到初中三年级每一个老师都喜欢他,这样一个连一个往下说,你听了烦不烦?想不想听点别的?

  ○哦,原来是这样的!

  □你看,下面作者要告诉我们一些“别的”。他说,后来杨霞参加选美,他正在营里服役。他想,走在伸展台上的杨霞一定美艳无比。谁知选拔的结果是,杨霞没有上榜,连最后一名也没得到。

  ○这是为什么?

  □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不过这篇文章的作者并不打算讨论这个问题。

  ○唉,她又何必去参加选美呢?

  □那也是题外之言。这位作者要说的是,他退伍归来,终于在一个宴会上见到杨霞了,他说,杨霞果然很美,写杨霞的美,他差不多用了一千字。可是,他说,他总觉得杨霞缺少一点什么,杨霞好像失落了什么。作者说,看来选美给她的打击很大,杨霞失去的,是自信,杨霞缺少的,是由自信产生的活力和光泽。

  ○啊!

  □最后,作者说,他认为未参加选美之前的杨霞才是美的,可是机会是一去不返了。以后,每逢想起杨霞,他总觉得从来没有见过她。

  ○啊!

  □这就是“合”。

  ○合得好!

  □你看,你的反应,证明“起承转合”原是读者的自然的要求。说到这里,我想起小时候读过的一首诗。

  ○哪一首诗?不知道我读过没有?

  □这首诗是︰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

  ○冬呢?

  □冬赋白雪诗。

  ○我没读过。

  □《千家诗》、《唐诗三百首》都没有这首诗,可是这首诗凡是从前上过私塾的人恐怕都读过,那时候,选教材的人认为这首诗对仗工稳,可以给学童许多启发。你喜欢不喜欢这首诗?

  ○我说不上来。

  □如果用“起承转合”的眼光看这首诗,你认为它怎么样?

  ○它好像没有“合”。

  □对呀,我当初也这么想,总觉得这首诗没写完,下面还该有;又觉得它不像是一首独立的完整的诗,像是从一首长诗里头摘出来的四句。

  ○它也没有“转”。

  □不错。这四句诗的布局,是平列的,平列式的写法可以不“转”。你写“我的家”,写父亲怎样,母亲怎样,爷爷怎样,可以没有转折。平列式的布局最后不能不“合”,你写“读书的益处”,第一怎样,第二怎样,第三怎样,最后总得来个“总而言之”。

  ○我想起《核舟记》,写用一枚桃核刻成的一条船,写完了船上的各样对象和人物之后,最后说︰“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亦哉!”

  □对了,我就是这个意思。

  ○我也想起一首“好像没写完”的诗,应该说是词。“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记得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我一直以为这是半阕。

  □这是李后主的“大作”,敢说他“好像没写完”的,也许只有你吧。

  ○诗要有“言外之意”,也许用不着“合”?

  □不错。有时候,诗人留下缺口,让读者自己去“合”。例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如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我们读完了这首词,怎么个“合”法呢?

  □这首词最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时候,你觉得他把前面的壮年听雨和少年听雨都化进去了,整首词的人生经验是一,不是三。

  ○我怎么没有这个感觉?

  □大概因为你的年纪还轻吧。我来换一个例子︰拿破仑曾经说过,作战有三个条件,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

  ○这是三个条件还是一个条件?

  □他是强调必须有充足的军费,你已经把它合起来了。

  ○这个“合”比较容易。

  □孔子说,他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顺,七十不逾矩。这一段话你一直读下来,读到最后一句“不逾矩”,这最后一句就是总结,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

  ○这个“合”比较难。

  □你现在可不能学李后主噢。

  ○我得学王安石。我正在想用“起承转合”写“我的学校生活”。您看我该怎样“起”?

  □“起”要起得漂亮,让人家想看下去。我多年前见过一篇“我的学校生活”,开头第一句“我是第一女中的男校友”。你看“起”得好不好?你想看不想看?

  ○是啊,女中怎么会有男校友呢?

  □多年以前,新店有个初中,由第一女中代办,名义是一女中的分部。这个初中男生女生都收,男生想说俏皮话,就以一女中的学生自居。

  ○他们穿不穿一女中的制服啊?

  □他们不穿一女中的制服,但是唱一女中的校歌,领一女中盖了大印的证件。

  ○他们能不能升到一女中去读高中啊?

  □当然不能。但是他们去考别的高中,用的是一女中分部的学历。

  ○这可真有意思。这种有意思的事情我没赶上,那怎么办?

  □你读的学校,总该也有些事情很有意思吧?

  ○我们的学校紧靠在铁路旁边,火车经过的时候,教室里地动山摇,玻璃窗哗啦哗啦响。有时候,火车经过,我们正在考试,同学们趁机会通通消息,老师一点也听不见。这种事情也能写吗?

  □你要是问训导主任,他一定说这种事既不能做,也不能写。我呢,我认为这一类的小淘气,本来不该做,既然做了,倒是不妨写出来。学生嘛,可以小淘气,不能大淘气,大淘气可怕,小淘气可爱。

  ○我开头就写这一段好不好?

  □一开头就写考试作弊?那又不太好。再说,有些材料现在就可以写,有些材料要留着将来写,等你进了大学,回忆中学时代的生活,那时候写怎样趁着火车经过的时候把选择题的答案念出来,更有意思。现在,我想,火车一天经过好多次,总不会都在考试的时候吧?

  ○有时候我们正在念书,有时候老师正在讲课。我们念书的声音,火车经过的声音,常常混在一起。

  □好,就用书声和火车声做“起”。

  ○我来写︰我们的书声和火车的声音,总是混杂在一起。

  □加上形容词。

  ○琅琅的书声,轰隆轰隆的火车声。

  □这地方不要用“混杂”,一说“混杂”,书声就丑了。书声应该是很美的。

  ○改成“搅拌”吧?

  □把整个句子念一遍。

  ○我们琅琅的书声,总是和轰隆轰隆的火车声搅拌在一起。

  □“我们”两个字显得突兀,上面加上时间。

  ○三年来,每天早晨,我们琅琅的书声总是和轰隆轰隆的火车声搅拌在一起。

  □你看这样是不是好些?

  ○写一句,就要费这么多心思呀。

  □推敲嘛。

  ○下面该“承”了吧。

  □当然。下面你要写书声和火车声是怎么联在一起的。

  ○因为学校就在铁路旁边。

  □下面接着写读书和火车的关系,你们上学要不要坐火车?是不是坐在车上||甚至站在车上||也温习功课准备考试?会不会坐在车上就像是坐在教室里,坐在教室里听见车声的时候又像坐在车上?把这些写出来,一面托住“起”,一面准备“转”。

  ○我现在要写记叙文,怎样转才好?

  □议论文的“转”,是换个角度,说另外一层意思,记叙文的“转”,多半是写事情的变化。比方说,火车忽然不经过这里了,铁路拆掉了,万华到新店本来有条铁路,现在不是没有了吗?

  ○我们学校旁边那条铁路并没拆掉。

  □或者,火车照常经过,可是没那么大的噪音了,铁路电气化以后,火车走得又快,声音又小。

  ○我们旁边那条铁路也没有电气化。

  □或者,你转学了,你换了一个学校。

  ○我也没转学。

  □你现在读三年级,再过半年,你就要毕业了,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你就从这上面“转”吧。

  ○好。“再过几个月,我毕了业,就要离开这个学校,听不见这隆隆的车声了。”

  □别这么快,这样太急促了。先想象一下新学校是什么样子。||想不出来是不是?就写你想不出来。

  ○好。“再过几个月,我要毕业了,我要离开这里,升入另外一座学校。我不知道那座学校在哪里,不知道它是什么模样,但是我知道,我是不会再听见这种隆隆的车声了。”

  □不要“但是”,“但是”已经藏在“再过几个月”那一句里。删掉“但是”,不要马上说听不见车声,先说别的声音陪衬一下。

  ○好。“我知道,我得把琅琅的书声留下,把争吵不休的麻雀和热情吶喊的蝉留下,把隆隆的车声也留下。”

  □换个比喻形容车声,“隆隆”用得太多了。

  ○雷也似的车声。

  □把“雷”字改成复词。

  ○雷霆似的车声。

  □雷霆太严重了。

  ○奔雷似的车声。

  □很好,“奔”字写出了火车的“动”来。下面可以“合”了。

  ○怎样“合”?

  □写到这里,你似乎是在抒情了,怎样“合”,由你的感情来决定吧。

  ○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我现在的学校。我想,到那一天,我对这讨厌的车声,会十分怀念。

  □就用你这几句话作结。“讨厌”两个字太重,跟你流露出来的抒情的意味不能配合,可以改成“多事”。念一遍听听看。

  ○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我现在的学校。我想,到那一天,我对这多事的车声,||

  □念不下去了是不是?最后这一句的语气急促,收剎不住。这地方最好用猜测的语气,感叹的口吻,使句子长一点,语气悠长一点、缓慢一点。“我对这多事的车声,也许会时时怀念,觉得回味无穷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