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31草书释读25

 田牧 2020-08-02

731草书释读25

  又要回顾一下课程进度,草法第三单元“草书释记”。“社会这部分讲完了。今天开始讲自然。

  三、自然

  前面讲的社会,是人和人的关系。还有一个重要关系,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第7课我讲过,我采用《急就章》的思路来讲草法。古人常说天地人,所谓天地,就是大自然。

  

  3.1天干

  天干,中国人都很熟悉,十个字:甲乙丙丁

  戊己庚辛壬癸。这些字草书怎样写?

  “甲”字,甲的本义指动物身上的鳞甲,有鳞甲的动物很多,鱼、穿山甲、鳄鱼……,还有传说中的龙和麒麟。古文字中画甲片,有方有圆,半方半圆,并不统一。还有简写的“甲”字,就是一个十字形。小篆是结合了繁简两种写法的结果,最后形成了隶书“甲”字。

  

  草书写法,外框是铁围势,然后写一个十字势。

  

  “乙”字,很早就借用为天干第二位。本义是什么,现在还未能确定。或说是艰难出生的草木,或说是人颈,或说是水流。“乙”字甲骨文一左一右两曲,正如衮笔势一样。从金文开始,出现了一曲的写法。其后楚简、小篆、隶书都有两曲和一曲之分。

  

  “乙”字笔画很少,没有“解散隶法”的问题。二级课程26课我讲了“乙”三种笔势,外略势、鸟雏势和虿尾势(或称虿毒势)。

  

  草书写起来也就是这三种情况。晋唐帖中单独写“乙”字很少,而作为一个字的部件就非常多:

  

  一是收尾出锋的,章草中有雁尾,常用来替代走之旁等,这是外略势。二是回锋的,顿笔收。今草回锋常常有带笔,鸟雏势。三是结尾有趯的,真书较多,草书用得较少。因为趯要先踆锋,多一个动作,这是虿尾势。

  

  “丙”字草化,智永写得很规整,看上去用了三笔。起手横为一勒,然后钩裹势,竖笔势。但如果你看鲜于枢、李东阳的写法,他们只用两个笔势。外框是曲钩势,内里是竖笔势。陆机写“病”字,下面是个“丙”,按草书规则可以省去左竖,这也是一种很古的写法。如果分析一下笔势,这个“丙”是取曲钩势加交争势。

  

  “丁”字,以前都认为这是“钉”的本字。一枚钉子,可以从两个角度看:俯视,那就是一个钉头,金文就是一个圈。甲骨文省点事刻成一圈,或干脆四条直线一个方框。小篆“丁”是侧视图,楚简、秦简都是这样。只不过钉子身写成弯的一裹,像小篆那样写直线难多了。汉隶因为是左右取势,这一弯更拉长了。

  

  写“丁”字如果像《刘洛真造像》一横一直,这是取奋笔势移位,但到底不大好看。草书中皇象、怀素第一笔横用直线条,下面用一裹。智永、孙过庭上面用一覆,更为灵动。

  “戊”字,戊原来是一件东西。看金文比较直观。戊是一种斧型的兵器。甲骨文是金文的手写体,斧柄有人写曲,成人写直。简写的“戊”字只有三笔,这简直是标准的马桩势。草书“戊”,先写马桩势,斧柄一竖用弯曲或者斜放,等于取倚戈势。然后再补余下的笔画,《草书韵会》收了两个“戊”字。第一个马桩势,加顺时针一圈钩裹势。第二个马桩势,加一个衮笔势。那斧柄直的又用什么字呢?

  

  “成”字,“成”也是斧状兵器,这把斧头比“戊”来得大,斧头下面还有一个“丁”字。如前所说,“丁”可以俯视,这广场就是钉头。也可以侧视,写成小小一竖,写起来简单多了。金文“成”上面斧头两根斜线变成两横。

  秦简1几乎和金文一模一样,汉隶把“丁”写成一横一竖。秦简2把“戊”里面的“丁”,变成一折,这种写法后来胜出,造成了汉隶和真书的“成”字。

  

  章草“成”字,先写马桩势,中间一竖是直下的,下面的钩只是带笔,不是必须。然后把戈法一撇改成一捺,和“丁”一折组成又字形交争势。不过这写法跟“朱”字没什么两样,容易混淆。今草就没有这缺点,取马桩势加飞带势,这就和“朱”分清楚了。

  注意“戊”和“伐”这两个字很相近。为了避免混淆,“伐”字的单人旁(立人势)不要简化为一竖。而“戊”字一竖、一横加一个倚戈势,这三笔必须连写,我称之为斜放的马桩势。“伐”字是立人势加戈法,“戊”字是马桩势加钩裹势。

  

  

  “己”字,最标准的写法和智永所书,两个笔势,先写奋笔势,然后鸟雏势;孙过庭先取奋笔势,后取外略势,和智永略微不同。《书谱》还有个写法,用右半圈,左半圈组成“己”字。

  “庚”字演变到真书,最常见有三种写法:颜真卿这种是标准写法,最后一势用撇捺,人字形交争势;《敬使君碑》把“人”竖起来写,倚人势;欧阳通把“人”字拆开,这种写法多了一笔。第一种在行书中是三个笔势:奋笔势、石楯势、交争势。行书不解散隶法,所以跟隶书、真书一样取势。章草宋克把石楯势中间一横斜过来向上写,解散了石楯势。今草如董其昌干脆不要这一横,石楯势只是转个圈。改用倚人势的,如杨维桢,这是把“人”的取势改变了。

  

  我看到很多草书字典,把“庚”和“庾”两个字混在一起。编字典是很严肃的事情,一点错误都会造成大面积的误导。东晋时“庾”是大姓,地位非常高。“庚”取势是奋笔势,石楯势、倚人势。“庾”取势是奋笔势、飞带势、倚人势。中间这个笔势不同,请各位注意。

  

  “辛”字,金文是一把刀,黥首用的刀。古代在罪犯脸上刻字、涂墨,称为黥刑。演变到秦隶,看起来好像上面是“立”,下面一个“十”。我们看到秦简中已经有草写,把中间的羊角势以一横替代。这样一来从上到下就有五个横,这种写法流传了很多年。在流沙坠简和武汉简中都可以看到。但无论如何,横笔似乎太多了一些,必然会出现减少横笔的写法,草书更是如此。

  

  古人草书作品中,“辛”有写五横的,如王导。也有写四横的,如王羲之。不过两种写法都是奋笔势加竖笔势。究竟哪一个写得好呢?王献之这种好。因为文章的“章”字也是五横,虽然分笔势和“辛”字不同,但容易搞错。

  

  知道了辛苦的“辛”草书怎样写,顺便讲一下幸福的“幸”草化。这两个字的草化结果完全不同。“幸”上面是“夭”,意义是早死,夭折的意思。下面是倒置的人,逆的本字,意义是相反。上下合起来,就是逃过了死亡,非常幸运。在隶书中,上下两部分都有隶变,慢慢变成上面是“大”,下面是“羊”。宋克草书“幸”,其实就是照“大羊”写的。“羊”写为竖横横、竖笔势,是常见的写法。如“群”字有个“羊”,也用竖笔势。但宋克这种写法,因为还有更简的写法。如索靖和智永,上面倒圈,下面只用一横。

  

  古人写信,有一些常用语,如顿首顿首,幸甚幸甚,这些常用语草写特别简单,最后甚至成了一个符号。张芝《秋凉平善帖》最后就用了“幸甚幸甚”。你可以看到,“幸”和“甚”的写法进了非常简单。

  

  每字旁加一点是表示重复,“幸甚幸甚”。

  “壬”字,最早形同“工”,本义已不可知。后来为了和“工”区别,在中间一竖上加点成为肥笔。而肥笔书写不便,逐渐用一横替代,替代后像“王”字了。小系想出一个办法,把中间一横拉长。但秦简写法,却还是沿袭习惯,还是如“王”字。一直到汉隶如《乙瑛碑》,都没有照小篆写。“壬”字草化,草书上和行书差不多,如颜真卿这样。注意是先写横竖奋笔势,然后写两横,也是奋笔势。颜真卿中间一横写得很长,跟小篆一样。但作为一个字的部件,如“任”字旁是“壬”,中间长不长就无所谓,不会搞错。明清时如董其昌、文征明写“壬”,先写一撇,取势是立人势,奋笔势。

  

  这里有四个字,在小篆中各有特点:

  

1.    三横一样长,中间一横偏向上面,这是“王”。

  2.三横一样长,中间间隔相同,这是“玉”。

  3.如果中间一样长,上下两横短,这是“壬”。

  4.上面是“人”,下面是“土”,这是“挺”,挺进的“挺”、庭院的“庭”,都用到“壬”。

  你看最上面的印刷体,这四个字比小篆分得清楚。草书“王”经常用石楯势,因为中间那一竖移到右旁。“玉”通常加一点,避免和“王”字混。“壬”,刚才讲了,有两种写法,直到现在有些电脑字体还是用董其昌这种,撇下一个“土”。“壬”是“人”在“土”上,连写用立人势加奋笔势。但作为一个字中的部件,立人势一竖往往很长,看起来有点像“手”字,单独写“壬”不能这样。

  “癸”字,现在写法上面是“癶(bō)”,下面是“天”。这是隶变的结果,看篆字完全不同。据考证“癸”是一种多头的兵器,样子颇为吓人。但有学者认为,这是测量圆形的工具。不管本义是什么,这字就是难写。隶变保留了上面的一半,下面全变了。到真书上面成了“癶”,下面变成了“天”。

  

  

  “癶”这个字,本义是两只脚,把这个字隶定,就是一正一反两个“止”字。我在篆书课程讲“止”,本义为人的足。

  

  金文这个脚,很明显是右脚。甲骨文用三笔来表现“止”,有时写左脚,有时写右脚。楚简、秦简上的“止”,直到今天我们写的“止”,其实是左脚演变过来的。

  回过来看看“癶”这个字的小篆,左脚竟然是右脚,右旁竟然是左脚,这怎么走路?“癶”的本义,就是行走不正,不方便,左右脚乱了次序。譬如你踏着河中的石头过河,第一步用左脚踏上一块石头,下一块石头可能不在右旁,也在左边。于是只好用右脚伸到左边去踩这石头,这就是不便。江南水稻田中的杂草,不像旱田用锄,而是用脚踩入泥中,称之这“癹(bá)”。这工作我做过,东一脚西一脚用力踩,不是正常走路。后来有些字如“癸”,上面本来不是两个脚,

  而是长期讹变才跟“癹(bá)相近,混入“癹”部。

  

  “癹”怎样草化呢?29课讲到“发”字,上面的“癹”草化时左右各变成一点,然后两点也可以连写为一横。“癸”字也可以用这方法,秦简中的“癸”,草化为两点一横,竖笔势,就得到一个草字。居延汉简中就有实证,现在不大有人写了。

  

  现在“癸”字草书,较多采用其他草化方法。我以“登”字为例,从汉隶上看“止”已经隶变,把赵孟頫章草“登”和汉隶对照一下,他是照隶书写的。草书和八分互相影响,究竟哪一个早点,很难确定。今草中把章草这四笔当作四竖,注意书写次序也是跟隶书的,智永特意把第一竖拉长写。索靖还有一个写法,左边的“止”用转。这种写法到今草,就出现像怀素这样连写成一个凤翅势。提醒一下,草书“登”下面当“足”字写,不同于“豆”。现在“癸”字的草书,“癶”用下面这两种较多。

  

  王蘧常写章草,基本上是照隶书结构;今草如文天祥,跟怀素写法。王蘧常也是写章草的,各位可以参考使用。

  

  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