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被老婆嫌弃后,写下一首诗,千年后难倒了中国诗词大会34人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0-08-02

很多人都说中国诗词大会是“背诗大会”,其实不尽然,若光会背诗,在诗词大会上肯定是走不远的。

大会上除了“背诗”题,也有许多理解、典故题,这就不止考验选手的背诗功底了,而是需要将整首诗融会贯通。

例如第一季的第九场,就曾考到李白的一句诗,这句诗常被人挂在嘴边,可是却难倒了中国诗词大会34人。

当时的题目是:李白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对“蓬蒿人”的理解正确的是?

A.俗语骂人的话;B.贫居之人,所居荒野之处皆蓬蒿;C.攀龙附凤的人。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B,可是百人团中却有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A或C,让人有点难以理解。

若是了解这首诗的背景,那么一般来说是不会错选的。

这句出自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

这首诗写于公元742年,当时的李白刚刚接到唐玄宗的诏令,以为多年的政治抱负终于得以实现,所以异常兴奋。

李白一直是渴望入仕的,“遍干诸侯,历抵卿相”,然而几十年来一直不得所愿。

就在他抑郁不得志之时,与他同居的刘氏嫌他穷困,离他而去。

李白一生高傲,可想而知他有多悲愤,有人说《雪谗诗赠友人》“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鹑之奔奔”,写的就是刘氏。

这两个背景结合起来看,我们就能明白李白写这首诗的心情了,激动喜悦,又有扬眉吐气的感觉。

许多人因此认为李白也是个俗人,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不正说明李白的真性情吗?

大图模式

诗歌开头从农家丰收的景象写起。

白酒刚刚酿好,院子里的黄鸡啄着谷粒,在秋天里长得越来越肥壮。

这一派丰收的景象正和诗人此时的心情相契合,为后文更加欢乐的场景埋下了伏笔。

接着四句,诗人截取了四个画面,极力渲染他此时的喜悦之情。

他一回到家中,就呼喊僮仆为他斟酒炖鸡,孩子们仿佛也被他的情绪所感染,围绕着他,欢笑地牵扯着他的衣服。

他一边喝酒,一边放声高歌,在落日的余晖中,拔剑起舞。

这四句诗就是四个镜头,活灵活现地表达了李白的极度兴奋之情。

接着两句进一步刻画李白的内心世界。

他恨不能早点见到皇帝,多么希望快马加鞭,早日奔赴远方。

“苦不早”和“著鞭跨马”将他此时的急切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运用了典故,后人正是根据这一典故推测他当时被刘氏嘲笑、嫌弃。

这个典故说的是西汉朱买臣的故事,他家里很贫穷,但十分喜欢读书,到了40多岁,依然是个穷困书生。

他的妻子嫌弃他贫穷,逼着他写下休书,弃他而去,后来改嫁给了一个木匠。

在朱买臣当上太守后,他的妻子想要重修于好,朱买臣就让人将一盆清水泼在地上,表示水若能收回盆中,便接纳她,这就是后来所说的成语“覆水难收”

李白用朱买臣的典故,显然也有此意,他坚信自己此次到长安定能青云直上。

大图模式

行文至此,诗人的情感已经到了至高点,最后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喷薄而出。

前面刚说朱买臣的典故,后来就紧接着说“我辈岂是蓬蒿人”,将诗人那种自信、张扬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蓬”、“蒿”都是草本植物名,结合全诗来看,不难理解“蓬蒿人”的意思,刘氏正是因为他“蓬蒿人”的身份才离他而去。

他到长安是为了实现政治理想,混个一官半职,而与达官贵人相对应的“蓬蒿人”自然就是指乡野困顿之人。

全诗层层铺叙、渲染,将李白接到唐玄宗诏令后的激动喜悦之情一步步推向高潮。

有人觉得此时的李白有点得意忘形,我却觉得这恰巧反映了他的真性情。

李白就是这样一个张扬又自信的人,就像他在《将进酒》中所写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