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涛视听沙龙 │ 听君一支曲,胜读十年书!

 二泉映月听松涛 2020-08-03

点击上方视频即可欣赏




器乐,原本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我们也不妨为之建立一个空筐模型。它既可以浅薄,也可以厚重。这完全取决于演奏者自身的内涵。你可以放进去很多很多的东西,并达到很高很高的层次或境界,甚至可以装进全人类的学问、修养、胸襟、学识和思想观念。用一句佛系语可谓之“般若”,即智慧!如果说书(法)为心画,那么琴(韵)则为心声!

一个真正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从佛学的理念是开启智慧之门,即无师智,亦叫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显现了,天上地下,包孕吴越,学贯中西。


8年前的初夏,中国爱乐乐团将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交响音乐会,由香港著名女指挥家叶咏诗执棒,演奏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宁峰再度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他在上半场与乐团合作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名家名曲极具欣赏魅力。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柴科夫斯基惟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乐曲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营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加新鲜的韵味,而且运用具有俄国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创作出格调新颖、风格独特的作品。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则有着非常奇特的构思,它的七个乐章以太阳系中七个行星的名字为标题,表达了带有哲理性和神秘色彩的内涵。《行星》组曲也因其新颖性和独创性,蜚声世界乐坛。6月3日,观众朋友们将聆赏到由叶咏诗诠释的这两部音乐杰作。

点击上方视频即可欣赏

宁峰,1981年3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小提琴演奏者。

1998年,在第5届“国际高校生艺术比赛”中,获得小提琴演奏第一名和音乐组大奖。1999年,在“蒂博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弗朗索·斯卡博”奖。2000年,获得英国皇家爱乐协会颁发的“艾·安德森奖”。2001年,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授予“皇家音乐学院威格莫奖” 。2002年,获得英国“音乐家慈善基金会”颁发的“艾·英国”奖学金。2003年,宁峰成为了皇家音乐学院建校近两百年来的第一个以满分成绩毕业的学生。2004年,发行首张个人专辑《炫技燃情:宁峰小提琴独奏专辑》。

2006年,获得第51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第一名。2007年,发行专辑《你好,帕格尼尼先生》。2011年,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独奏音乐会入选音乐周报“国内年度最佳独奏/独唱”奖  。2013年,推出首张协奏曲专辑《布鲁赫/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2015年,杭州爱乐乐团全球发行首张唱片《中国作品集“戏韵”》,该唱片由宁峰担任独奏 。2016年,担任英国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的评委。2020年1月10日,宁峰在闽南大戏院举行独奏音乐会。

其实,一系列耀眼的光环背后,观众似乎更能感受到在宁峰弓起弓落的精准中所蕴涵着的高深技艺,能从那自如流淌的旋律中听到他对音乐的较高掌控,时而甜美抒情,时而恢弘壮丽(@《新西兰先驱报》)。

就连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史上“罕见的神童” 的耶胡迪·梅纽因也这样评价宁峰:他的演奏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他的音乐天赋与才能将使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宁峰在音乐的道路上总是熠熠生辉的最大“看点”在于,他不仅打破东西方音乐交流之间所谓不可逾越的界限,让小提琴这件西方乐器在东方人手中也一样雍容华贵和典雅,而且在东方人内敛的台风中充分彰显强大的张力。我们似乎通过音乐这门神奇的艺术,还看到更多的追梦人所期盼的那种青春永驻的无龄感......

这让松涛君想起十多年前的那本畅销书《异类》,尽管现在“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个口号尽人皆知。也许仍然有人认为那些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达成共识,即所有顶级高手都是刻意练出来的。不仅如此,近几年的科学进展,使得人们可能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关于怎样炼成天才的统一理论。
就以宁峰的成功为例,让这位载誉而归的、曾经在国际乐坛获得广泛认可与赞誉的中国小提琴演奏家被贴上了诸多的标签,包括“国当今最高水平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第一名”“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近两百年历史以来第一位满分毕业生”“梅纽因小提琴大赛”的评委”等等,人们不禁要问:他是小提琴天才吗?“而宁峰的回答却给出了简洁而耐人寻味的提示:“不不不,我只是很努力”


“我绝对不是天才,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琴童,努力做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宁峰4岁开始学琴,也有过被家长强迫拉琴的经历,但他依然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我的父亲让我学琴,只是为了让我有一个爱好,我最初并没有想做一个独奏家,只是想认真把琴拉好而已。”

1998年他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深造后,一天只吃一个汉堡,剩余的时间都拿来练琴了。为什么宁峰要如此刻苦地练琴?原因很简单——他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小提琴家。“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位才能较为普通的人,这可以从我的个人经历看出......在四川音乐学院附中时,我看到中央及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同龄学生许多人演奏水平都在我之上的,而记忆中儿时参加各种比赛,我也都不是前几名。这种经历对我后来的成长帮助很大,它使我平和了心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攀登,可以说,我走过的是一条失败——进步——提高——成熟之路。”宁峰如是说。

然而,“无心栽柳柳成荫”,顽强的坚持和勤奋的付出终于有了众多乐手做梦都渴望的机遇。1999年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举办“巴赫作品大师班”,宁峰是六位学生之一。在听完宁峰演奏巴赫的《恰空舞曲》之后,年迈的大师激动的上台拥抱宁峰,称其演奏“几乎和他想像的一样完美”。因此,导致梅纽因在过世前写的最后一封推荐信,正是写给宁峰的,信中说“他(宁峰)的演奏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音乐天赋与才能将使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本君曾经如痴如醉地喜爱上了拉弦类民族乐器——二胡。在仔细阅读了这些的相关信息后,的确为之一振。

刻苦和刻意具有相近的词性,刻苦学习和刻意练习同属于相近的意志品质。刻意练习已经被认可是科学的方法,值得我们将它运用到常规的艺术实践中去。但据本君观察,除了艺术专业从业者外,一些艺术爱好者普遍都缺乏刻意练习的持续性和锲而不舍的特质,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可能成为顶级艺术大师的内在原因。金字塔的底部毕竟属于绝大多数人,金字塔的顶部人迹稀罕,天才通常来自刻意练习。

就以大众熟悉的民族拉弦类乐器二胡为例,它绝对称得上是大道至简的杰作。为何这样说呢?你看,同属于拉弦类乐器,小提琴比二胡多了两根弦。但小提琴的琴弓在弦的外端,弓法不受任何约束,伸展腾挪的空间相当大。可二胡却被内弦和外弦紧夹着,任凭琴弓怎么上下翻飞,却总也逃不脱两根弦的桎梏。虽说小提琴的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但二胡却未必输于小提琴。

当我们聆听由小提琴曲改编的二胡独奏曲《梁祝》、《流浪者之歌》、《查尔达斯舞曲》时,有哪一曲不是抑扬顿挫、激流回旋?它们几乎尽善尽美地呈现了小提琴原作的风貌,也同样让人感到酣畅淋漓、如醉如痴。这里又不能不让我们再次联想到刻意练习的砥砺作用。假使你喜欢上了任何一种乐器,别犹豫,就用刻意的方法执着地练习去吧!

林立二胡演奏《美丽的塔什库尔干》

点击上方视频即可欣赏

一部艺术文化发展史向人们昭示,艺术天才无疑来自刻意练习。你能说朗朗就是天才而没有刻意练习的痕迹?而当代民族乐坛先后两次推出的中青年十大二胡演奏家们,又有哪一位是不经历刻意练习而创造辉煌的呢?

我们不妨再从艺术层面思考一下,为什么承载二胡文化的大师们都倡导人琴合一的理念,并鼓励学琴者努力达到心手双畅的境界。或许,除了被二胡文化那深邃的魅力所惑,除了受二胡文化那宽阔的音色所诱,更具有挑战意味的就是刻意练习后的成就感。


套用一句理财的金句:你不刻意,艺不理你。推而广之,即便是学习掌握任何一种艺术技巧,如果舍去了刻意,那肯定是很难做到位的,只会让人感觉是一个艺术上的“半拉子”。只有当刻意到了极致,才会充分凸显自带光环的艺术魅力,才能引人入胜、情不自禁、如影随形、物我两忘、手舞足蹈。

兴趣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人愿意在自己喜爱的那个领域心甘情愿地去苦练。某种意义上讲,刻意练习更多的属于心理层面和意识范畴的强化与固化,尔后才谈得上执行力的体现。毕竟技能性的东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顺着这样的逻辑继续延伸下去,那就像卖油郎一样,天天提留个油壶去给油瓶的油嘴装油,一旦超越这种刻意所攀援更高境界,就是是无拘无束的尽情洒脱,手法熟练罢了。

刻意之后的随意应该是艺术实践质的飞跃~

我们是精彩微刊新发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