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的记忆】挺过“鬼门关”的儿子

 时光捡漏 2020-08-03

感悟平凡人的生活点滴,

你也可以做更出彩的自己。

【母亲的记忆】挺过“鬼门关”的儿子

 

1976年初秋的渭北旱塬葱茏一片,秋地的玉米已经开始打穗,一人高的苞谷杆密密麻麻地占据着所有视线。母亲的儿子已经快要一岁了,两个孩子是全家人的心肝宝贝,年过八旬的曾祖母把曾孙看的比谁都重要,成天搂在怀里,因为掉牙而漏气的嘴里唱着几百年来的老歌谣,曾孙就在老太太的怀里一天天长着。“三翻六坐九爬步”,视作心肝宝贝的曾孙就在曾祖母的眼中逐渐长成惹人的小儿,缺吃少穿的年代,孩子的身体却是长得结实,白白胖胖,乍看就不像是从困难的家庭出来的孩儿。曾祖母把我的父亲孝敬她老人家的白面馍馍掰成碎屑,一点点的喂给怀中的宝贝。在她看来,男孙就是家庭的希望,这是老辛家血脉的继承者,她不时会因为曾孙的可爱而爽朗大笑,还会跟着说两句,“我的乖曾孙,你赶紧长大,爸婆(关中俗语,指爸爸的婆,也就是曾祖母自己)等着你把我一头顶到墓堆里头去”,话是这样说,曾祖母可不愿意离开人世,她要看着眼前的小曾孙长大,他或许是光耀门楣的希望!

因为是第二个孩子的原因,母亲出了月子就开始料理家务,全家老少都在忙活的时候,看孩子的事情自然就是我的曾祖母了。将近一亩的自留地种了早玉米,听说宝鸡的早玉米卖的不错,父亲和爷爷早早就做了打算,今年的自留地种早玉米,趁着晚玉米还不能下锅,这一亩地的早玉米或许可以卖个好价钱,家里的光景就不至于这么寒碜了!

八月底九月初的当儿,自留地的早玉米终于可以下锅了!母亲从晚上开始煮玉米棒子,一口大铁锅从晚上一直煮到凌晨三、四点,前后要煮十几锅!父亲和爷爷不断地从自留地里拉回来苞谷棒,小姑和叔叔两人除去玉米棒子的包衣,一家人就这么分工,一锅一锅的煮出冒着清香的玉米棒子。赶在四点之前,三四百个煮熟的玉米棒子已经被父亲装上了架子车,趁着月色,通往宝鸡的大路上还没有各个生产大队的民兵检查,父亲和爷爷要拉架子车到宝鸡,把一整车的玉米换成一沓纸币回来,这是不敢光明正大去做的买卖,要是被民兵截在半道,一车的玉米被收缴了不算,还要被押送回生产大队,接受最严厉的惩罚!母亲安顿好厨房,天色几近发亮,这个时候小憩一会,天大亮了还有一大堆的家务等着,不满周岁的儿子早已在曾祖母的怀里睡着了,这让母亲省心了不少。

持续二十多天的早玉米就在起早贪黑的忙碌中全部卖完,母亲终于可以有空闲照看自己的孩子。忙起来的时候几乎忘记给娃儿喂奶,一连好几天都没有看到孩子大便,母亲心里有些纳闷,快一年了,孩子从来没有这个情况啊!吃饭的当儿,母亲询问了我的曾祖母,看看孩子有没有吃别的东西,这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就在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曾祖母已经给娃儿喂过不少的玉米粒,她是想着嫩玉米,孩子吃着没事,可实际情况并非这样,娃儿已经三四天没有拉过大便,这该不会和吃玉米粒有直接关系吧?母亲的心里开始隐隐不安。

午后两点多,母亲就进了厨房,一大家子人的饭量很大,一次蒸四屉馍,不到三天就可以吃完,早上和好的一大盆面已经发了,再不蒸就会发酸。母亲在闷热的厨房忙碌的时候听见了一直在门外一个人玩耍的儿子的叫声,“妈妈,我渴,要喝水!”还差二十多天才一周岁,孩子比一般大小的娃儿走的早,学话也早。母亲应声出去,牵着孩子的手一起走进房子,保温瓶的水很烫,母亲倒了一杯水,搁在桌子上,“你自己耍,等会开水凉了再喝,妈妈要去给你蒸馍馍了”,母亲交待完又进厨房忙活,一个人揉面,一个人生火烧锅,母亲忙了一个多小时才忽然想起要喝水的娃儿,这么长时间了也没出声。母亲又从烟熏火燎的厨房出来,急急跑进房子。母亲有生以来看到了最揪心的场面——先前还蹦蹦跳跳的娃儿已经直直挺在地上,眼睛翻白,手脚不停地抽搐,脖梗一个劲地向后仰着,嘴唇发青,脸蛋乌紫,母亲瞬间瘫坐在地,娃儿搂在怀里,任凭母亲怎样呼唤,怎样折腾就是没有回应。这是初秋下午四点多的时候,太阳依然火辣,光线透过方格木窗的白纸照进屋子,母亲已经瘫软到无法走路,家里的两个大男人都被生产队派到外地搞副业了,此时还有谁能救救可怜的娃儿?隔壁闻声赶来的伯母被眼前的状况下了一跳,但她远比母亲冷静的多,一直信奉大神的伯母很快让母亲安静下来,孩子已经持续这种状况快两个小时了,手脚抽搐的动作也越来越缓,伯母吩咐母亲准备好香蜡表纸,她要点香焚纸来召回娃儿的三魂六魄!母亲端来摞了一定的白瓷大碗,伯母站在大门口,嘴里一边念叨,一边拿起一口大碗,使劲的甩在地上,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甩在地上的大碗一个个都丝毫无损,竟然在地上滚了几圈之后重又整整齐齐的排成一列!母亲被眼前发生的一切惊住了,做惯法事的伯母也愣住了,她还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场面,莫非让孩子中邪的不是普普通通的孤魂野鬼,必定是连自己都无法降服的孽障!折腾了两三个小时,娃儿的脉象已经越来越弱,黑暗开始笼罩整个村子,母亲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就这么没了,她一定要为孩子争取活着的机会!隔壁伯母喊来了自己的儿子——与我同辈的大哥——年龄只比父亲小五六岁!母亲把褥子铺在架子车的车厢内,自己怀里抱着孩子,隔壁我的大哥拉车,小叔在后面推着,伯母坐在架子车的另一侧,几个人脚步匆匆地消失在了漆黑的夜晚!母亲要去离家四里地远的唐村公社卫生院,这个关键时候,恐怕只有医生才能挽救得了娃儿的小命。母亲又惊又怕,头顶上方的夜空里不是传来乌鸦凄厉的叫声,每听一声,母亲就会不由自主的全身颤抖,她紧紧的搂住孩子,生怕丢掉什么!

高一脚低一脚的到达唐村公社卫生院时已经是零点时分,隔壁大哥急急喊醒了值班的医生,母亲把娃儿放在床上,等待医生检查,值班大夫走进病房的一瞬间,原本一直不省人事的孩子突然睁开眼睛,嘴里还在喊着妈妈,母亲又一次被愣住了,娃儿到底是怎么了?“妈妈,我要吃馍馍”,娃儿嘴里喊着,一骨碌从床上起来,一头扑进母亲的怀里。母亲又惊又喜,她绝对想不到会是这么样的结果,悬在嗓子眼的心终于可以放下去了,娃儿还是欢蹦乱跳的娃儿,没有任何的不同。医生拿着听诊器检查了半天,终究没有看出什么异常,“回去吧,娃儿好着呢,没啥毛病,以后别在深更半夜往医院跑了,你们离得远,不方便!”母亲经历了近乎生离死别的体验,她一刻也不会放下怀里的孩子,由着他在怀里撒娇,四五个人又重新没入漆黑的夜色中,只是这一次已经是欢声笑语,就连恼人的乌鸦也不见踪影!

母亲以为娃儿发病只就那么一次,事实上仅仅不到一月,又在一天晚上的午夜时分,熟睡的孩子突然哭了一声,随即又出现了第一次的症状,反应似乎更要强烈。父亲到底是男子汉,他手脚麻利的准备好架子车,喊上隔壁的大哥,几个人又一次在半夜三更奔向唐村公社医院。母亲心里还在祈祷着第一次的奇迹发生,当医生检查完毕之后,孩子已经没有多少生还的希望!大概是那个年月夭折的孩子太多,医生对此已经司空见惯,他例行程序般的给父亲交代了几句,母亲心里的最后一丝希望已经彻底消失,她还能怎么样?怀里的孩子身体依然暖和,即使没有了淡淡的脉搏,母亲依然感受得到若有若无的呼吸!母亲回到家里还是凌晨2点多,隔壁的伯母已经在家里等候多时了,母亲怎么舍得孩子就这样没了!可已经被医生下了定语的娃儿能活过来吗?母亲难以抑制自己的悲痛,她在箱子里翻出一身崭新的棉衣,天不亮之前就要把娃儿送出去,她要给自己的孩子换上一身新衣裳!从来到世间,再到从身边离去,一年的时间已经让母子彼此紧紧的依靠,母亲如何能舍弃自己的孩子?母亲抽泣着给孩子换上衣服,她依然能感受到孩子的体温,伯母催促着父亲要把躺在地上的娃儿抱出去,最好是天明之前送出去!父亲铁青着脸,一言不发地站在一边,此时此刻,他的心里要比母亲不知痛苦多少倍?这是他的至亲骨肉,他如何能任心把自己的孩子丢弃在荒郊野外?

母亲在感觉天都要塌下来的时候命运再一次眷顾了她,躺在地上的娃儿就在亲人悲痛欲绝的时刻又一次苏醒过来,他就像从睡梦中醒来一样,奶声奶气的喊着最亲切的爸爸,妈妈!这是母亲万万没有想象过的场面,如梦、如醉,她怀疑者自己的存在,眼前重又蹦跳的孩子不是在做梦吧?可狠劲掐住自己的腿时,她明显能感觉到一阵阵的疼痛感传至心头,她终是信了,孩儿没走,他又回来了!是真正的回来了!

母亲的娃儿——她的长子——我的大哥,他就在一至两岁的时间里经历了让母亲永生难忘的记忆,“你大哥是从鬼门关挺过来的”,母亲忆起这段往事都会说这一句,母亲至今也解释不了当年发病的原因。时隔多少年,一位老医生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大概是二十多天的玉米粒吃坏了孩子,留滞在胃里不能消化的玉米粒始终作祟,时不时就会发作,这才导致了孩子难以捉摸的病情!


不满周岁的大哥


三岁多的大姐和一岁多的大哥去华亭舅家的合影


姐妹俩四五岁的合影

来源:时光捡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