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城文苑 || 李逸文:儿的pose

 时光捡漏 2020-08-03

作 者:李逸文

插 图:来自网络

来 源:【时光捡漏】——一个不善于追热点,博眼球,只想静静地讲普通人的柴米油盐的琐碎家常、用镜头记录平常生活、偶尔发发牢骚,转载别人故事的公众号!


儿 的 pose

文  | 李逸文

儿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这是一句大实话。每一对父母双亲,从孩子出生就眼巴巴盼望着、盼望着子女快快长大,在此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恨不得让孩子把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等学懂、学通、学透,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出类拔萃,出人头地,能够光耀门楣。然而子女一旦长大,回过头才会发现,生孩子养孩子根本不可能像出品一个工业产品,可以先行设计、制模、锻造、打磨、组装,然后下流水线,出厂,进入市场,尽管父母为孩子未来有着千万种设计,等孩子真正长大成人,却怎么看都不是自己当初暗暗“设计”的那个样子,或许多少有些失意,有点落差。

如果早就理解了这颠扑不破、绕不开、躲不过的自然规律,作为父母兴许是一件好事,兴许真能少一些烦恼,多几分乐趣哩。

这是题外话,也算是点体悟吧!

儿子长大了,似乎猛然之间,站在面前,高高大大,个子远远超越、高过了父亲一头,现在,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得昂头对他,好像已经丝毫不足以显示父母的威势了。但是,常常在脑海里,分明还在一遍遍回想,他从襁褓娇儿,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到入学启蒙,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走来,再到就业成家,那一幕幕画面,犹如在昨天,突然抬头看到面前高大,甚至唇上已蓄起一撮小胡子的大小伙子。如果他正摆着一个造型优美的pose,抛着眉眼,再来一个亲切的微笑,那作为父母,肯定一时难以适应,往往会暗自吃一惊的。

而我第一次觉得儿子一下子就长大的确切时间,已经记不太清楚了。而我却记得,之所以觉得他长大了,是因为他敢于顶撞我,批评老爹,敢“以下犯上”了,可是,想想,只要人家说得在理,得服,得认可,不得反驳,并还要表态“一定要改”,丝毫顾不得尊严,不可以长幼拒绝。那是一次与几个朋友的聚会,在县城朋友的家里,我带着儿子一起去的。那几位朋友久经考验,是饮中豪杰,我本不善应酬,不善饮酒,还有个即便浅尝小酌,只要酒略一沾唇,皮肤就会过敏,浑身上下奇痒难忍,不住抓耳挠腮,甚至挠脚剜牙,形象行为甚不雅观的“前科”。儿子看到我饮酒之后的表现,这副“德性”,斜着瞟了我一眼,无声地先下了桌,漠然到沙发上去看动画片。看此表现,我还想着,他大概人小饭量不大,又被少儿频道、动画片所牵念,哪里有心思孤呆呆地陪着,看大人们拼酒,听他们说些自己没有兴趣的话题,神吹海侃,那些喜欢的电视节目岂不白白瞎踏了么?这样一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

在回家的路上,儿子一直嘟着小嘴,一言不发,还故意与我拉开一点距离,显得一脸不高兴。我猜想是因为他没有看完那一集动画片,被硬拽回家,心里自然很不痛快的缘故,所以,总以为我那种不解其中深意,不顾他的感受,他为此生闷气,暂时也懒得去搭理他。可是,一回到家,儿子猛不丁一句“今后再也不跟你一起去了”的话,让我大大地感到意外,结结实实地吃了一惊。我忙问起原因,儿子还是一脸不高兴,不屑与我为伍的神情,连问了多次,他才说:“不能喝酒,就少喝,你看你一喝酒的样子,面红耳赤,挠头挖眼,抠脚剜牙,不顾自己的形象,真是丢人现眼。我与你在一起都觉得臊得慌哩!”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这才知道儿子生气的真正原因,不必以不拘小节等为自己辩解,却猛然一下子觉得他是长大了。后来的生活中,儿子一直很在意自己的形象,有板有眼,有型有派,处处维护自己的“光辉形象”。举家刚刚搬迁到西安之时,有一天早上送他上学,走到小区的路上,我们父子俩一边啃着早餐,一边行进中,突然,儿子朝我做了一个鬼脸,摆了一个pose,说:“现在,你可以闪人了!快闪吧,回见!”闻听此言,我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问“为何”,他一句“我同学过来了”更让我大惑不解,又问“为何”,他说“你一口家乡土话方言,让我同学笑话哩”。哦,原来如此,这个孩子,还挺虚荣!

曾经一度时期,儿子为他的帅和酷而骄傲,而自鸣得意。有一年春节期间,一大早,已经到了饭点,我和儿子犹在一个被窝赖床不起,继续享受着土炕的温热舒畅。当他妈来喊起床吃饭,儿子问“我俩谁帅”?“你俩一模一样”,他妈这一句随意的应付,一下子让他很是生气,一轱辘翻身骑到我身上,仿佛怀着莫大的敌意,掐着我的脖子,几乎让我闭过气去,呼吸都困难,还一边咬牙切齿地说:“你这不是害我哩吧?嗯”我奋力掰开他的小手,问:“我把你由一个猫大的婴孩,养到这么大,怎么害了你了?”他依然不依不饶,说:“你长的这样丑,这样难看,还让我像你,岂不是害我?”让我一时差点笑岔气去。那一段时期,不知为何,儿子老是看我那样的不堪,一起看个电视剧,总能在里面找到一个脏兮栏杆、形象最差的角色,被比作我的“替身”,好像我的丑,我的形象已经让他忍无可忍,深恶痛绝。而电视剧里,最美的皇后,漂亮的公主,他往往比作他妈妈,他姑姑、他姨姨等等,泾渭分明,好恶之意大相径庭。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也生了一点小小的闷气。不久,遇到此类情景,我也有了自我解脱的托辞,“我的丑正是为衬托你的帅、酷,而你的帅、酷也正好是为反证我的丑”,他才不再耿耿于怀,不再穷究我“丑”他“帅”的过错,一笑了之。

说白了,作为父母,在养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听他童言无忌,看他毫无遮拦,率性随意,就是享受天伦的美好时光,更不用说,他在学业上的进步,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一个阶段都充满着温馨,以至于不管他长多大,长多老,都会记下他那些点点滴滴,存放在记忆深处,好似一份犹如玉液佳酿一般的陶醉。

记得在初中时,刚为他配置了一部手机,儿子爱不释手,拿在手不住把玩,盯着看不够。我送他下楼乘车返校,看着他走向了公交车站,谁知过了近两个小时,我估计他都到学校了。他却开门站到屋里,显得有点六神无主,我问怎么了。他不正面回答,只是要我的手机说他得打个电话。我说,“不是刚给你配了手机吗?”他这才告诉我,说是在公交车站,他碰到一个人,说自己手机没有电了,有个急事必须联系,要求借他手机一用。儿子没有多想就借给了那人,哪料想,一转眼功夫,那人就无影无踪。当然,连同他的新手机一起失踪了。我马上说“不用找了,你肯定是遇到骗子了,手机追不回来了!”儿子却一边描述着那个人的相貌特征,一边说:“我相信他会还我手机的,我看着那个人怎么也不像是骗子啊?”我连续又问“那个人你认识吗?他问了你的地址吗?他说借你手机一用,为何一转眼消失了?”几个问题,儿子才着急慌忙,有点语无伦次,但他依然说那人会还他手机的,怎么也不像个坏人。我一连拨打了几次手机,开始还在待机状态,无人接听,后来关了机。儿子依然不相信自己手机被骗走了,还打赌说“下周那人肯定会还他的”。我见他还坚持自己的观点,的确有些生气,说:“你一再说那个人不像坏人,坏人是怎么样子?难道脸上刻了字?这样,下周要是手机拿到,你打电话通知我”。然后,有点不耐烦地催促他返回校园。

后来,为此,我专门调出了儿子手机通话记录,发现那部手机已经漫游到四川成都,而且还有几次通话记录,但是,已经无法追回。事已至此,再指责儿子毫无意义,我想,他在学校里也一定为此忐忑不安,懊恼不已,想着与他的赌约,怕影响他的学习,就写了一封信。信中首先肯定了他的善良,他的乐于助人这种品性,为此点赞。其次,做了一番自我批评,怪平时没有为他讲解社会、人性的复杂,没有让他辨别是非,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等等知识,最后,再强调今后碰到此类事应该怎么做。耐心讲了该如何既帮助别人,解人之危,济人之难,又能保护自己财物等等,专门发了特快专递给他。这封信,也是我给他写的唯一一封纸质信件,我想用心良苦,一定是起到了点作用的。

教育孩子,我历来不提倡暴风骤雨,非打即骂式的办法,简单粗暴,有害无益,而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方法,则是首选。有一年秋季,我到杨凌,连续采访报道“农高会”,近一周时间才返回了西安。那天,正好逢周末,我想,因为工作性质,经常出外奔波,已经好长时间没有与儿子沟通,交流了,不如趁此良机,一逞所愿。于是,下班在小区菜市场专门置办了菜肴,食品,打算与他聚聚,谈谈心,沟通沟通。到了家里,我摆开阵势,准备大快朵颐,当我打开酒柜,想着小酌几杯时,却发现那瓶西凤酒剩下空瓶。再到厨房打开存放的几箱“金威啤酒”,也只见空瓶,酒却不翼而飞。无奈只好作罢,与儿子一边说说话话,一边吃了一顿无酒的家宴。不料,几天之后,儿子放学捎话说,班主任老师叫我去学校一趟。班主任告诉我,儿子召集了班上居住在小区的七八位同学,趁我不在家,一起喝酒,玩耍了。按规定,需要处分处罚,并要我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我检讨了自己的失职过错,答应要教育教育。老师最后告诉我,本来孩子放学在家里的活动,学校老师一般不知道,不过问。其中有一位参与喝酒的同学将此事写进了日记,还记下了每个同学的名字,班主任检查作业时发现以后,分别通知各位家长到学校沟通。虽然,我答应了老师,说一定要“教育教育”儿子,也象征性交了罚款(老师答应学期末会以学习进步,纪律进步等名义将此款作为奖励返还给孩子们,为此举点赞),可是,我回到家里也只是给他讲了讲,喝酒对青少年的危害,并说长大成人以后,可以适量喝点酒的,多少有点轻描淡写,便不再追究了。不曾想,几天以后,儿子他妈妈从认识的、参与喝酒的其他同学母亲那里得到此消息,回家大发雷霆,说:“这么小的娃娃就喝酒,不怕影响智力,不怕喝成傻瓜了?”还扬言要杀要剐,如何到短,这阵势一下子把儿子吓得不知所措。看到儿子那样窘迫,那样噤若寒蝉,我反倒有些怜悯,有些不忍,讲了爷爷当年“培养”我喝酒的理由:“男子汉嘛,长大了要五湖四海去闯世界,不会喝酒就不能结交朋友。没有朋友,也就不能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喝酒,还得从小锻炼的!”一闻听我说了此番高论,儿子在一旁偷偷地乐了,与我相视一笑互换一个眼神,各人忙各人的去了,而他妈赌气声言,自己不再管了,爱咋咋地,却一时不能释怀,有些恼怒不已!

如今,儿子马上面临大学毕业,即将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走上更为广阔的人生大舞台,作为父母也似乎顿觉该卸下一副重担了,可是,回想这么多年来,那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回想起他在我记忆深处留存的那些pose,几多感慨,几多欣慰,几多思忖,毕竟,儿子虽然已经长大,像羽毛渐丰的鸟儿,即将展翅起飞了,但是,不论是孩子曾经教育了我们,还是我们曾经怎么教育了孩子,这个过程之中,所有那些细枝末节,记录在人生的平板上,依然那么鲜活,那么光亮,那么富有诗情画意,让我们难以忘怀,还不时的陶醉其中。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