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杨 宁 || 那些流淌在岁月里的歌

 时光捡漏 2020-08-03

· 【凤翔作家&时光捡漏】新媒体联盟 ·

那些流淌在岁月里的歌

 文  /  杨  宁

在QQ音乐上看见这么一段话:“有没有一首歌的旋律和歌词总是让你悲从中来,让你情不自禁地落下眼泪,伤心不已。这或许是首别具意义的歌,或许哭出来,可以宣泄一切情绪。”恰好今天看一档电视节目,一个27岁的男子参加唱歌比赛,言及自己唱歌的起因,说小时候被父母离异折磨,被生活不公平对待,伤心绝望的时候在商场偶然听到孙楠的那首《你快回来》,点燃了唱歌的热情,驱逐了对生活的绝望,终于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梦想。一段文字,一个带着泪水的诉说,把歌曲对生活的意义生动地表达出来,让人不由得审视一下自己,看看歌曲在自己的生活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说起来,歌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不可忽略的意义。从远古到现在,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小孩童到耄耋老人,从善感的女性到粗犷的男人,哪个人的心中没有被乐曲光顾过、感染过?不管人类的语言分多少种,是母语还是外文,是普通话还是方言,你是不是能听懂,却丝毫不影响你对美好音乐地倾听。它是天籁,是无国界的,是不分语种的,是人类的通用语言,可以随时撩拨人的心弦,让你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回首自己对音乐的记忆,都是些耳熟能详的歌曲。经常在嘴边不自觉哼起的,大多都能代表一个时期的心境。一首歌的后边,其实躲着一段回忆:或是一种特别的感觉,或是一个无法忘记的人,或是一件触动心灵的事。这些歌记录着生命中的一个个阶段,串起来就是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最初念念不忘的歌是小学一年级学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那时候在家乡的小学上学,学校条件极差,全校就那么三两个老师,既教语文也教数学,音乐课是没有的。学校经常停电,有一次大清早就停电了,冬天的教室特别黑,早读无法上。语文老师为了让学生安静下来平息教室的混乱,在讲桌上点起一盏煤油灯,就着昏暗的灯光,教我们唱这首歌。那时候书少大人忙,看书、听故事是很少有的事情,这首歌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老师唱一遍后我就被打动了,认真地跟着老师学,很快就学会了。到现在那些歌词还以原生态(老师记错的我到现在还纠正不过来)的形式放在心里,那天早晨老师油灯下唱得很投入的表情和教室里昏暗的景象至今历历在目,那是心弦的一次颤动。

后来上初一时,一次黄昏,和同宿舍的一个同学在田野边散步闲聊,聊远方的家和亲人。这时候不知道从远处什么地方飘来若有若无的乐声,听不清词,只有调子,感觉异常清冷、苍凉,多年以后才知道那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调子。上学期间那么多同学都成了生命中的过客,连名字模样都已忘记,也许因为那支歌吧,我却永远记住了那天陪我散步的同学那张粉粉的脸、毛茸茸的大眼、粗长的辫子,还有她乡土气的名字。

82年的时候,随父亲在他工作的一个小县城上学。每天早晨,小城电影院的大喇叭都会播放歌曲,翻来覆去也就几首,但却是小城最有生机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谷一的《绒花》,听见那首歌,就能想起电影《小花》里刘晓庆演的何翠姑艰难地抬着担架的情形,觉得电影故事美,演员更美,也许这就是我一直喜欢刘晓庆的根本原因。那时候,还放李谷一的《泉水叮咚》,那美妙的歌声,总让我联想到那个小城春天的山坡,山桃花氤氲处一片片红云,野刺玫在山腰里绕出一条条黄色的彩带,山中的小溪就在花下草间流动,越坎跳崖,叮咚有声,大自然的美妙让我生出无限神往和热爱。还有电影《知音》的插曲,每次听见那句“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豪情和感动,既是对那种两心相知的感动,也是对“长风绕战旗”那种比喻的喜爱。那些歌曲,启迪了我心中对真善美的感知和崇尚。

如果说最早记忆中的歌是一种懵懂的启示,那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感情的丰富,歌曲就是一个个情感的里程碑。

那年,上高二,只知道学习从来没有文艺活动的班级突然组织了一个小型的班会,主题是为一个同学送别。那个同学满十八岁了,要去当兵,在班会上他唱了一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唱得很动情,当时同学们情绪都有些激动,我也被歌曲和离别的情绪感染。后来听别的同学说那个男生一直和我们班的一个女同学要好,此去参军心中自然装满依依的惜别之情,既舍不得离开家乡,更对那个心爱的姑娘有无限依恋。那时候的我,满脑子都是学习,情窦未开,心思单纯,猛听到这方面的话题,颇有些惊奇,觉得原来同学都长大了,敢于在人前表现自己,敢于走向部队独立生活,敢于和异性正式交往,看来我们不再是孩子了,该是长大的年龄了。

让我同样产生这种感觉的还有另一个男生在另一次班会上唱的歌,歌名不知道,记得歌词是这样:“鸽子啊,在蓝天上翱翔,带上我殷切的希望,我的心永远伴随着你,勇敢的飞向远方。云啊,懂得你的使命,雾啊,充满你的翅膀,飞吧飞吧,我亲爱的鸽子,风雨里你从不迷航。”当时听他唱,我都呆了,怎么人家都会唱那么多的歌,知道那么多的东西,还有那么善于表达的勇气!相比之下,我就像一只青涩的丑小鸭,腼腆、单纯,除过学习对生活和社会什么都不懂!也许被震撼,有点发呆,那个同学看我几次,我才发现自己失态。后来下意识注意,才发现他和我们家住一个单位,是留级复习生,言语极少,很少和同学们往来,觉得很神秘,也有好感,有时候就多看几眼,也有不小心被人家发现自己很不好意思的时候。直到有几次发现他上课时端坐着打瞌睡,而且学习成绩也不好,那份神秘感和好感才慢慢消失了。不过他是我高中阶段唯一关注过的一个男同学,因此,一直记得他的样子,也很清晰地记得那首歌。

等到西安上财经院校时,接触到的流行歌曲就特别多了。那时候班会、同学会、老乡会都需要表现一下,唱歌是很平常的事了。跟着别人学了不少流行歌曲,什么《热情的沙漠》、《冬天里的一把火》、《男朋友》很多歌曲都在学校很流行,但唱唱就是了。倒是同班一个男生在晚自习时间教唱给我们几首老歌,反而喜欢得不得了。《问候》那首歌,歌词很美:“问候你,朋友!桃花又开透,一年一年消息遥远,你是否依旧;问候你,朋友!枫叶离枝头,一年又一年春去又是秋,匆匆的时光如梭岁月如流,淡淡的回忆如梦往日不回头。问候你朋友,不见已长久,祝福你欢乐无忧!”后来在陕师大的饭堂里听汪明荃的原唱,更是喜欢上这首歌。那时候,已经有了“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文艺小青年的情结,善感又唯美,对那些文字优美、感情细腻、轻愁薄笼的歌词自有一种偏爱,加之那时候同学来自四面八方,分离是常有的事,常常在想起久未谋面的朋友或者感叹时光流逝的时候就会唱起它。

毕业以后,在社会上初混,发现真的就是席慕容笔下所说的“生命原是要不断地受伤和复原,世界仍然是一个在温柔地等待着我成熟的果园”,受伤了,复原了,再受伤,反反复复的,就感觉不到世界太多的温柔,而迷茫的青春里,自然也需要一些指点和安慰。于是常唱那首《成长的岁月》来安慰自己:“过去为没有得到而伤悲,过去也曾为失去而后悔,我想起这一切的一切,那都只是我心头一个结。今晨当我不再为我的付出而流泪,成长的岁月,让我知道知道我已失去太多,成长的岁月,让我知道知道怎样珍惜拥有这一切。”觉得那首歌就是一首哲理诗,是一剂稳定剂,是一首安魂曲,让我年轻浮躁的心慢慢地稳定下来。

再后来就是在秋天和一个人走在一条雨后的小路上。路边有堆积的玉米秸秆,田野里有青青的麦苗,小野菊一簇一簇地在路边盛开。那个人着米色的短袖,有忧郁的眼神,言语很少。我就更不知道说什么了,在他的注视下只是忐忑不安地站在秋阳下,用手指在路边的一棵小树上一点点地画道道,不知道说什么时就会违心的说:“咱们回去吧。”他说:“你总是希望时间过得快点,而我却希望时间过得慢些。”不管快慢,那一抹秋阳很快就从身边闪过去了。我们行走在不同的路上,他就只在我的生命中闪了一下。因为是秋天,因为他有忧郁的眼光,因为第一次正式的以人生大事为目的和一个人单独走在路上,我也记住了他,而每每想起他,就想起那时候很流行的日本电视剧《血疑》中的歌词:“秋风阵阵吹树叶枯黄,一片一片凋零,分手时候令人心碎一步一步临近……”那个秋天、那首歌、那个忧郁而懦弱的人,合成一个秋天的记忆。

等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流行歌曲的市场空前大了起来。买着磁带家里有录放机,歌曲的来源就不限于公众媒体的传播,自己的选择性就很大了。那时候,很喜欢听李玲玉的带子《甜甜甜》里边的几首歌,像《午夜街头》、《不在意》、《无聊的游戏》、《无奈的思绪》等等,都是到现在也是能一句歌词不错地唱下去的,一个原因是李玲玉唱得甜而不腻,另外也是年轻、飘忽不定的心中确实有很多东西和那些歌中的情绪吻合,唱歌也是唱自己的心声,甜蜜、纠结、忧郁、徘徊但绝对不腻歪。

歌坛的百花齐放,使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有时候也失去主旋律。似乎每一种心境都会有一首歌印证,但心境变了,喜欢的歌曲也就不停地更换了。常哼的那些歌曲就是心灵的镜子,更替着,交叠着。毛阿敏的《思念》是给那时候的闺蜜的,单身的时候她们很重要,不能和父母说的事情都能全盘托给她们,她们是有力的支持者和情绪的抚慰者。陈琳的《酒干倘卖我》自然给父亲的。那时候叛逆却不能自理,既不能乖乖地听他们的话,又不能将自己的事情处理的周到,既不能做一个乖巧的孩子,又无法忽视他们的不开心。想起多年的养育,和那么多年相伴的日子,年轻敏感的心常常会伤感,文字抒发不完,就在别人的歌里宣泄;《篱笆墙的影子》系列歌曲,让我常联想到自己的终身大事,也许年轻的心太过倔强,对当时女子在婚姻里的现状很不满意,有些排斥,也许是真的很少动心,面对终生大事时那种叛逆和倔强就先显现出来了,那些歌曲真的很能唱出那种感觉,就像在和谁叫板,在和谁宣誓一样。

在所有的记忆中,除过懵懂的孩提时代,剩下的就是成家带孩子的近十年的时光,似乎除过忙碌记忆中没有任何东西。闯荡的岁月里没有回忆,没有思想,没有歌曲。勉强要有,就是有一次在黄昏时间,在新修的还没有通车的宁静的人民路上和几岁的孩子聊天,给他教《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那是那段时间经常哼唱的歌曲。大概是想家了,自己唱的时候眼睛就湿了。虽然孩子那时还小,但他竟然也深深地记住了那个黄昏。

等到岁月终于可以以一种安详的优雅姿态度过的时候,心境逐渐平和、辽阔,文字变成最美丽的宠物,喜欢的歌曲也和心情吻合,对淡雅、优美、舒缓的歌曲倒是多了些喜欢。《月光女神》、《隔世离空的红颜》、《大敦煌》、《多情人间》这些歌,以感情之美与心共鸣,久久吟唱,放在了心里。不知道若干年以后,它们是否还会存在心里,那尚需时间验证。也许,真的到了老了的那一天,能喜欢的就是《最浪漫的事》了。

生命是一条长河,那些留在记忆里的歌就是河中的点点浪花,或温柔,或昂扬,或平缓,或激荡,都是我的岁月我的歌,芳香了年华,温暖了岁月。

 作者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人民路41号西北一棉实业公司党群办   杨宁

悦读推荐

“陪房”包袱里的老布鞋

母亲在家,家便有了烟火味儿

孩子,看到这封信时请别哭
我的父亲不在家

母亲做的甜酒醅

夜市,不一样的生活

撞 邪

乡村的平安戏

母亲做的浆水面


本期组稿:宋力行

文字编辑:李   强

责任编辑:辛   克  

◆  ◆  ◆  ◆  ◆  

【关注我们】

【凤翔作家&时光捡漏】新媒体联盟


时光捡漏 ∣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