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 韵 | 童年轶事(下)

 时光捡漏 2020-08-03

童  年  轶  事(下)

(三)感恩的心

在我人生成长的过程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但有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感恩不尽。

那是在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的班主任要调到县级重点小学去了。班主任他姓杨,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凤师刚毕业就来到我们这所农村学校任教。他戴着一副近视镜,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他面容和善,也喜欢和他的学生交流沟通,特别在教书育人方面他为我们倾注了大量心血。同学们都很崇拜他,更不愿意他就这样地离开我们,我的心里只能默默地祝福他有个好的前程。

那天听说要欢送杨老师调任,我们全班同学都来到他的宿舍依依不舍。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一个被同学们爱戴的好老师就要调走呢。放学后,经过同学们的商议,决定周末去杨老师家感谢他两年来对我们的悉心教诲。为了去看望他,我想穿得体面点,还特意在邻居姐姐那借了一条粉色的外套服装,也不太合身,就穿上去了。唉,想想真是有趣!

记得杨老师刚分配到我们学校那年,我上小学四年级。他刚来学校报到后不久,就被安排到我们班级代课,任我们的语文老师。杨老师教学十分严谨,也很专心致志,每天都要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写作中的修辞和语法知识,还要求同学们每天写一篇日记。我是写得最多也是写得最好的一个同学,多次受到他的表扬,对我的每篇日记都点评,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写作。

当时我写了好多关于校园景色的习作,其中在一篇散记里是这样写的:在一个霞光四射的下午放学后,同学们纷纷都回家了,我独自一人匍匐在校园内的花坛栏杆上,手里拿着一支笔和一个四角卷起的旧日记本,出神地望着花园里栽种的玉兰花、月季花、海棠树……不远处几棵粗大的柳树,在微风轻轻的吹拂下,舞动着柔软的枝条,真像一幅独具神韵的风景画被夕阳的余晖渲染得更加绚丽多姿。我的思绪就这样沉醉在校园迷人的怀抱中,那个画面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篇散文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写得很成熟也很成功,他当时拿走了我的日记本,想去找校长推荐在校报上发表。尽管至今还不知道那篇文字是否变成油墨香,但我心里还是暖暖的。

杨老师走后的那段日子里,我特别喜欢学习,各科成绩均跃上了年级前茅,上初中后经常在班上排一二名。但是中考是残酷的,在乡镇中学全年级第一名的我,还是考不过在县城中学的闺蜜,因为那里有全县一流的师资和考资力量。后来,我上了市里的一所中专院校,与凤师失之交臂,就这样在中专度过了四年黯淡的青春。

现在我唯一感慨的是,四年的中专学习虽然没多么大的成就,但校园内优越的阅读环境,让我在那里翻阅了大量的中外名著,这也算是我当年学涯生活最大的收获了!

(四)梦 想

我出生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七大姑八大叔,还有邻居家的小伙伴们从小伴我一块长大。那时的我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顽童,我们在一起玩泥鳅、捕麻雀、掏鸟窝……那段时间里,是我童年人生成长过程中最为开心美好的时光。

在我十三、四岁那年,他们一个个离开了我,姑姑出嫁了,叔叔们都成了家,过自家的小日子了,我成了唯一的孤家寡人。在家里姊妹们当中我是老大,不论什么脏活累活我争着去干,只是想多替父母分担些家务。每天放学后,我第一时间要去厨房折满柴火,然后去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遇上夏收秋种,我带着弟妹妹一起帮爸妈干活,那时的父母很辛苦,早出晚归,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干农活,全村没有一件机械化的操作工具,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的。

时光荏苒,一年一度的收麦时节又到来了,说起这些年收麦夏种要比过去省事的多,只要收割机一进田地,白哗哗的麦子拉回家,就可以买卖了。小时候那些出蛮力气的活路已经退出了农村多年靠老牛拉车的穷乡僻壤。

当然,不论在哪个年代,人们都会珍惜粮食的。前辈们流传下来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时常在我的脑海里盘旋。从小就跟着家里大人们干收种、管护、碾打的活路,让我更加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也就养成了不浪费一粒粮食的传统习惯。

记得那年在离家最远的坡边地收割麦子,父亲白天去给别人家犁地挣钱,晚上套上自家的马车往碾麦场拉运麦捆。那晚夜很深了,月亮已躲进了温馨的被窝,天空一片漆黑,就眼前的乱人坟,时常让人毛骨悚然。父亲装满了一车运回了,我陪着妈妈仍在田间等待父亲的到来。当时,四周一片寂静,远处还隐隐约约传来一阵阵猫头鹰的哭嚎声,我娘俩都好害怕,累了一天的母亲一声不吭,我心里似寒风簌簌,心跳也加快了。也许是过于紧张的缘故,让我这个十分活泼的女孩放开嗓门大声吼起了老师教给我们的一首歌“我们坐在高高的山岗上,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管他东西南北调,这才逗笑了妈妈,她脸上那丝疲惫的倦意稍微消除了一点。哈哈!这样一来,打破了夜的宁静,心里顿觉舒坦了。母亲后来说,有我这样的闹腾,她当时也不害怕了!

还有一次,正好是三伏天,为浇我家的玉米地,村里人排队去灌溉。那年月天旱了人们都想白天去浇灌,我家轮到了晚上,半夜醒来要去接人家的井水,父母带着我看渠防漏水或外村人偷水,经常徘徊在田间的渠边。我家玉米地离井水房较远,爸爸在田间浇灌,妈妈和我来回看护渠水,加之土水渠裂缝大,遇到哗哗流淌的井水,吱吱地吸个不停,到处渗水,好多处都决口了,我和母亲哪能管得过来呀!就是个精壮的男劳力使尽全身力气,也无济于事。更何况我拿着比我身高还要长的铁锨,还不停地在手电光的照亮下,疏通着流向地里的水渠。当时,我就像个泥人一样,在夜色中与龙水搏斗,与时间抗争,那时的一小时井水钱要几天的副业工才能换回。

从那时起,我这个假小子的名声就远扬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学会装扮和保养自己,本来天生一副娃娃脸,没人能相信我还吃过多少苦,可我真是苦水里泡大的一个女孩啊!从小就受家庭的熏陶,熟知农民的辛苦,才成为了今天的我。人,就应该这样,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人,要永远学着长进自己,才能去追求人生的梦想,才能拥有一份精彩的世界。

是啊,人一旦心中有了一个梦想,什么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作为一个农民,丰收在望就是他们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们脏活、累活都得干;嗓子喊哑,眼睛干涩通红,身上晒得黝黑发亮,就是他们最真实的印证。这就是一个父亲,墨守着传统的旧规旧俗,年复一年的去耕作,去奉献;这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没人为他立传竖碑,他却默默地奉献着一生的芳华!

有位诗人这样描写他的父亲:

老父亲

你象一株苍老的古槐

给山村

留下了一段传说

你用老撅般的手指

耕种着

大山的梦......

吟诵着这首题为《雕塑》的诗句,我心潮澎湃!回想起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现在又是在基层工作,我的心中怎能忘记了家乡。要知道我的根在农村,我的使命就是要把父辈这种默默无闻、吃苦耐劳的精神传承下来,而不是只图享受荣华,忘却根本的人。人是需要创造和奉献的,只要倾尽全力去付出,就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所在。如今,面对新时代的农村和朝气蓬勃的现代农民,我们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怀抱憧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晓妮,笔名张韵。东湖水边一女子,一直仰望古人苏东坡的伟岸遗风,祈祷冥冥之中受他的点化,用优美的文字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悦读推荐

张韵:写给女儿的第一封信

张晓妮 |  误闯寺沟庙

张韵:童年轶事(上)


文字审核:李    强

责任编辑:辛    克

本期组稿:亢小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