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亚兵:关于电视的那些事

 时光捡漏 2020-08-03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关于电视的那些事(文/张亚兵)

《巨变:60年前的今天国产第一台电视机诞生了》——这是《人民网》在2018年3月17日推出的一则消息的标题。打开一看才知道原来在1958 年3月17日,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正式诞生了。霎时间,关于电视的回忆一股脑涌上了我的心头。

    第一次见到电视机大约是1983年左右,具体时间已经模糊不清了。只记得当时电视机对于普通农民家庭而言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存在,因为全村仅有村委会有一台24吋的日立牌黑白电视机,据说还是政府配发的。每天晚上七点左右,村里的干部便会把电视机安放在村委会办公室的门口,村里的男女老少,在吃过晚饭时便带着自家的凳子陆续来看电视。冷清了一天的村委会小院顿时便热闹起来了。家长里短,鬼怪故事,逸闻趣事都成了大家谈论的话题。抽旱烟的,嗑瓜子的,掐麦秆辫子的,纳鞋底的应有尽有。大人们在这里谈论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油盐酱醋,孩子们则在场外打闹着,奔跑着,扯着嗓子喊着伙伴的外号。人们的谈话声、孩子们的吵闹与音量开到极限的电视机声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派热闹的景象,看电视倒成了其次。在这里,我看完了电视剧《再向虎山行》、《霍元甲》、《济公活佛》,第一次见识到了春晚的豪华与气派,第一次领略了天安门阅兵的庄严与威武……后来,不知是电视机的质量太差,还是使用的频率过高,观看的时间太长,这台电视机总是出故障。开始时故障率还不高,有时拍打几下凑合着还能看。后来故障频频,任凭敲打,再也无法唤醒,只能束之高阁,走进纪念品行列。

1985年的时候,村子里出现了第一台私家电视机。那是一位家境并不富裕,但颇有文学爱好的大叔购买的12吋海燕牌黑白电视机。每到晚上节目正式开演的时候,敞着的院子里总是挤满了人,人多的时候连窗台上都坐满了。在生活还不富裕的年代,光每月的电费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更不要说家里物品的偶然消失或者被损坏,但是我很少见到大叔对大家的拒绝与不耐烦。只要天不下雨,几乎是天天晚上雷打不动。是淳朴厚重的性格使然?还是强大无比的自豪在支撑?我无从知晓。我只知道在这里我看完了电视剧《血溅津门》,记住了这热闹的场面。至于到底演了什么内容,我已相当模糊了。

后来,村子里的电视机陆续多了起来,虽也仅限于家境比较好的为数不多的几家,但聚众看电视的盛况却大不如前了。最难忘的是那时间经常停电,而电视剧又很少重播,所以在停电的日子里,为了看电视,竟开始有人用拖拉机发电。那阵势,那心气,现在已很难再见。

到了1989年,父亲不忍心看我们为了看电视而东奔西跑、遭人白眼、受人嫌弃的情形,终于下决心买了一台17吋的如意牌黑白电视机。从此,我们家便成了队上的三据点之一(其中有两家比我家的电视早买一些)。每到晚上屋子里便会聚集很多人,父母同样不厌其烦,直到剧终人散,家里才会回归夜的宁静。印象比较深刻的是1990年,正在播出电视剧《渴望》。一时间,这部电视剧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而我却因参加中考而不得不搬到对面屋子里去挑灯夜战。那时候,我一个人把小桌子搬到炕上,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完成作业的间隙,总能听到对面屋子里传来的人们欢乐的笑声和对电视剧的点评之声。那时候,我也曾屡屡动过放弃学习,去看电视的念头。每到这个时候,班主任老师的一句话总会在我的耳畔响起:大家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看电视。事实证明,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但当时却成为说服自我、战胜自我的有力武器——最终我凭借这一句话抵挡住了电视对我的诱惑。

再后来,电视机由小变大,由黑白的变为彩色的,由凸面的变成平面的、曲面的,由液晶的变为智能的,电视节目也层出不穷,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但是,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海量的影视节目在电脑和手机上就可以方便地观看,我们再也难以见到当年乡亲们聚在一起边看电视边神聊的情景,电视节目再也难以像过去那样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人们似乎再也不像过去那样的亲密和谐了!也许是人们的心境变了,也许是生活的节奏变了,也许是物质、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看电视再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毕竟物以稀为贵嘛!也许,什么都不是。生活日新月异,我不知道今后还会研发出多么新颖奇特的电视机,但小时候看电视带给我的欢乐,却久久难以忘记。

 作者简介 

张亚兵,中学教师,爱好音乐,喜欢运动,一个好读书,不求甚解,善于思考,但疏于行动的七零后。

悦读推荐】

 责任编辑 | 辛  克

 文稿审核 | 李  强

 本期组稿 | 刘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