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强 | 午后秋雨情思短

 时光捡漏 2020-08-03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写在前面的话

这篇文章初写于2017年秋雨中的一个午后狭小而阴冷的车内醒来,当时,窗外正秋雨绵绵。身体极度疲劳之下,一时心情也有些怅然,遂在要送孩子上学之前很短的时间内用手机随心地码下这段文字。之后,好长时间都忘了此事,今天无意中翻到旧文,整理出来发表,以表达我彼时的复杂心情。



午后秋雨情思短

这会我坐在车里面刚小睡醒来,外面正秋雨绵绵。在这个狭小封闭的环境里,一种悲伤而落寞的情绪浮上心头。在送孩子上学之前,时间未必来得及写完一篇完整的文章,那就能写多少算多少。秋雨似乎给人的感觉大都是悲伤、凄凉或萧杀的,至少是有一些落寞而烦躁的。前一篇关于秋雨的文章余温还没散去,新一篇文章又将新鲜出炉。

感觉上一篇文章中,似乎已将有关秋雨的心情故事写得差不多了,可是,这会关于秋雨又觉得有许多的话要说。在城市20多年和在农村20多年,秋天给我的感觉基本是一样的。虽然城市生活比之农村生活给了我更多的便利和荣耀,但我的心情在这个经常飘雨的季节依然多是落寞而苦闷的。这样的感觉也许会伴我一生,且难以改变。

我的生活中每天都碰到着各种各样的纠结和难题,时刻都会冲击和影响着我的心情,有时好像是多种复杂而矛盾的情绪同时存在,又在下一刻四面开花,令我不知所措、几乎难以应对。俗话说,多事之秋。对我来说,好像更是这样的。除过上一篇专门的秋雨文章,以前的文章中也有一些描写秋雨的片段,但并不太多,不过,斱是悲叹调。

如今我住的地方非常地繁华和热闹,即使是下雨的时候。可是当年我刚来时,却一如我在农村时秋天萧杀、荒凉的郊外感觉,那时是一些低矮的临时搭建的旧房子,在那个著名的大雁塔两边。杂乱无章的小饭馆错落林立,人来人往不算太少,却并不热闹和喧哗。

当时基本上都是卖吃食的,我对西安小吃的主要印象或最初印象也是从那里开始的。因为我刚好是9月来的,正赶上秋雨绵绵的季节。学校还没安排住处,所以,暂住招待所。在那个简陋但干净的客房里,有信号不太好的黑白电视看,不用自己整理被子,还并没太有“身在他乡为异客”的感觉,也是在秋雨中过了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楼下一排全是各种吃食,和上文提到的大雁塔两边的小饭馆,遥相呼应。关于那个阶段秋雨中吃饭,还有些有趣的故事,以后有机会再讲。

在那个阴冷多雨的季节里,我几乎走遍了西安城区的大街小巷,很快就熟悉了这个当时还不属于我的城市。虽然如今在西安生活了几十年,也算是深深地扎下了根,但归属感并不太明显。国庆和中秋经常下雨,还会急急忙忙地踩着秋雨的泥泞返回老家去过节。有时国庆与中秋间隔不远,还会分两次回家呢。农村那个季节正忙,其实很不需要秋雨。真的不忍回忆,父辈们在秋雨中的艰辛劳作。秋雨带给农民的不止是凉爽的感觉,更多的是劳作艰难和吃饭不便以及秋收的损失。

如今我的人生也快走到了秋天,不知道,以后还会淋多少场秋雨。每一次秋雨来临时,我会在哪里干什么?可是,我知道,我别无选择。

雨多萧杀,我自伤怀中。秋雨中淋成落汤鸡,秋雨中执伞而行,抑或是在温暖的室内,不知道心情会不会殊途同归。20多年前那个穷苦的大学生曾站在异地低矮的屋檐下发呆,这一刻,在相隔千里之外的时空之下温暖而安全的车内,心情却似乎和当年彼时差不多的。

儿提时代,碰到秋雨不能干活时,父母就在家里给我们变着花样做好吃的。炸油条、摊煎饼、蒸面皮、煮玉米。摊煎饼需要文火,也就是要用麦秸,消耗量也大。那个季节下雨的话,麦垛多会湿了。但不懂事的我固执地要吃,父母只好冒着秋雨去从湿漉漉的麦垛中撕一个口子,扯些干草出来,还要小心翼翼地护着不被淋湿。但总是免不了淋湿,回家生火时不易点着。摊煎饼时,火候更不易掌握。父母,却会克服困难,做出香喷喷的煎饼给我们吃。有时,我会一口气全部吃完。父母只好,另外再做面条吃。如今想起,自己当年真是不懂事。

在我已经历了重庆那场记忆深刻的秋雨之后的第二年秋天的一天,仓促之下,我的父母用架子车在如抛秋雨中来回搬家。那种艰辛的过程,我却没能参与。过后,我却一直在温暖的新家里享受至今。

20年多来,我给许多的人帮过各种各样的忙。有些夏天帮下的忙,到秋天就应该到收获“感谢”的季节了。可是,好多时候,即便是在如绵秋雨中我却连一个最廉价的“谢谢”也没有等到。有一年帮忙没收到对方事先郑重约定的“谢谢”,甚至在几年之后,再次等来了对方,却是新一轮的过份求助,好像那次我提到了对方当年的言而无信,但依然帮忙处理了对方的新诉求。记得那人来时,天也正下雨。只不过,还不到秋天。

听说今天是中元节,刚好早上读到了几篇相关的悼念文字,就顺便怀念一下我已经去世的几位亲人。那次最撕裂我心的生命倒计时,就在五年前的秋雨中,我来回奔波医院和学校。前一年,我的外婆去世我回去陪父母吊唁时,正是大雨如注的深秋,我的眼泪和着雨水。

多少次,从秋雨之天傍晚的黑暗中孤独地醒来,总是怅然若失。抬眼窗外,或许已然是晴,或许依然是雨。有一年,和同学聊起时,她也说有这种感觉。但倚窗听秋雨,或许,是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最近还有几件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但愿那些时候都不在秋雨中。

 
作者简介 

李  强,1972年生。一个客居西安的凤翔人,故土情结很浓。喜欢品读文字,体味人生百态。

悦读推荐

李 强 | 电影微人生

李 强 | 我的自行车变迁史之一:传统自行车

李 强 | 饮食人生碎碎念

李 强 | 村西涝池记忆

李 强 | 重被拾起的儿时村庄记忆

李 强 | 有一种邻里关系叫前后住

李 强 | 一个普通文学爱好者眼中的贾平凹

李 强 | 转学故事

李 强 |  一封不知道是表扬还是投诉的信

李强:一个“城里人”眼中的农村人

李 强 | 老家的房子

李  强 | 2017年九月初一烧在灵山的另一炷香

李 强 | 我的红楼二梦

李  强:说不完的岐山臊子面与岐山擀面皮

【散文】李 强 || 岐山臊子面背后的光阴故事

李强 |  比老庄消失更早的园子

李 强 | 小寒:未曾期待却将至

李强|一碗元旦果真没吃上的玉米糁子

李强 | 记忆里的碾麦场

李强 | 还有一种面食叫煎饼

李强:从小吃到大的面

李强:我的2018年春节可预见

李强:从小到大的腊八节

李强:我的家乡正大雪纷飞

我的东湖我的凤中第一面

李强:有一种喜欢叫重庆火锅

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亲情通道

李强:没赶上的陈村年集

李强:五味杂陈之我的小年

李强 | 立春杂感

李强:贴上春联放鞭炮

李强:不老的春节联欢晚会

我的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

李强:我的春天并不从立春开始

李强 | 站在春天里凝望夏天

“活”在2016年寒衣节的父亲和母亲

李强:早春里的倒春寒

李强 | 远去的“二月二”和“三月三”

李强:并没吃到爆米花的“二月二”

李 强 | 三个在西安吃到“岐山臊子面”的故事

李强:第一次北京之行十八年后感怀

一个看似热心实则无趣的劝架故事

李强:你和我的东湖

李强 | 2018年清明节杂感

李强:我和你的周公庙

文字编辑:李   强

责任编辑:辛   克

 本期组稿:刘建生 

稿

1.本平台优先选用原创首发稿件,首发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网络版权授予“时光捡漏”,平台将在文内设置“原创”标识,其他平台转载必须注明转自“时光捡漏”。  

2.散文、小说作品不超过5000字,长篇小说提供完整版和5000字以内节选版,诗歌200行以内。

3.投稿时应在邮件“主题”栏标注文章名称+作者姓名。文章以附件形式发送。示例:

△点击可放大

4.投稿时请在稿件正文末尾附上作者简历(含个人近照)一份(平台编辑会对简历进行必要删减)。由于微信每天接受信息量大,请务必通过邮箱投递稿件,以便编辑登记备案。凡微信发送作品一概不予接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