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小兰 | 病房的窗户

 时光捡漏 2020-08-03

您生活的笔记本


病房的窗户

整天紧张忙碌着,感觉时间如飞驰的骏马,转瞬就不见了。偶尔闲暇回头,透过一些许多变化,才惊异地发现其实我们收获与成长的却很多。

我们医院成立于1979年,那时虽仅有几间门诊,却凭着几位名老中医人高超的诊脉技术,每天吸引着几百的病人,在方圆百里有了的良好口碑,为医院的良好开端打响了第一炮,也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84年,医院开始设立住院部。那时的病房就是我们后来的青工宿舍,位于旧卫生局门口,是一座两边淌水的大厦房。里头两对面总共二十多个房间,中间是窄窄的过道,越往里越暗。从外面进来,即使晴天也得仔细分辨一半分钟,才能适应里面光线的幽暗。那是九十年代我县仅存不多的苏式建筑,天花板很高,细长形状的木质窗户,镶着玻璃。窗户下面横着的三格玻璃是固定的,上面对开两扇也是各三格,可以朝里拉开。风大时,有些玻璃便会被吹得微微震颤,使人担忧不已。由于,房子整体是高大于长的,窗户便也高,加上下面又是固定的,屋内的空气对流便有些吃力,夏季的凉风会从头顶吹过,冬季的暖阳则多斜照在墙上,于是本来窄小的房间里便更有些阴冷、潮湿或闷热。通常一般个头的人站着,也只能从下面的三格玻璃处看向外边局促的院子,若遇阴雨天,坐在昏暗房间那显得低矮的床上,只能斜了头对着窗外那一片窄长的天空忧郁。

1993年,住院部搬入了六层住院楼,还有了县里第一台电梯。病人上下楼方便多了,每层楼都独立分科,各科固定床位二十多,水、厕、暖、呼叫器等设施齐备。在明亮宽敞的过道里,锻炼的病人和工作人员,互不影响。病房窗户是三扇或四扇都对开的,又大又亮,使房间格外透气亮堂而阳光十足。当每天明媚的朝霞早早洒进病房,病人的脸庞便不经意地露出了欣喜与希望。在治疗的间隙,可以欣赏天空白云的飘逸,院子花草树木的艳丽,稍微仔细些便还可以听见街道的繁华,于是又增了急切回归正常生活的向往。只是多年后的窗子的闭合磨损出现,冬天的寒风会趁虚而入,更有病人人身安全的隐患(窗外没有防护栏),让人忧心忡忡。

2015年,医院整体搬迁至西区雍城大道。全院共七部电梯,(固定手术专用一部),住院楼九层皆为现代化的双通道病房。每层固定床位数四十五张,每个病房都有了卫生间,洗漱台,隔帘,衣柜和遮光性能良好的大窗帘。全景窗的中间五分之四是固定的,左右两侧可以向外推开少许,保证了通风,采光,密闭和安全的最大化。即使坐在离窗子最远的病床上,也可以随意眺望远处的山,村子和田野。而站在北窗前,远处整个县城的鸟瞰图大致可见,近处院子里摇曳的花草,微笑的草坪,大气的停车场,现代化的东门南门,更有阳光下各种健身器材,一切都那么亲切而安详,似乎在鼓励你早日康复,去真切感受他们的热情。宽敞的走廊,东西尽头都是大窗户,使过道中间也十分明亮。若站窗前,便能全景式地慢慢欣赏朝霞的灿烂与希望,或者夕阳的美好与留恋,即使再阴霾的心灵也会重生希翼,再失意的眼神也会焕发神彩。而中央空调,不仅使恼人的暖气片水声消失了,就是外面刮风下雨也是不易觉察的。

其实除了窗户和住院楼,变化大的还有我们的队伍和业务力量,疑难和手术病例的大大增多,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高端医技设备的配置,更有医院知名度的提升,全院安全意识的强化,信息化建设的完善,都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医院努力着,拼搏着。

小小的一扇病房窗户,挡住的不全是寒风,望出去的不单是风景,改变的也不止是心境,而是对患者的理解、尊重和服务至上的理念体现,它记录了全院人真实践行救死扶伤的汗水历程,是改革的答卷,更是以十足信心和昂扬斗志着力改变医患氛围和社会和谐的具体写照。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的成长和收获,是我院几代中医人的艰辛换来的欣慰,而美好的明天也更需要我们后来者不懈的团结奋进和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

   董小兰,凤翔人。热爱文字、音乐。希望用文字记录和感恩生活的点点滴滴。

精彩悦读

董小兰 | 四婶和她的儿子们

董小兰|奶奶的托付

董小兰 | 父 亲

李晓燕|儿子的暑假生活

行者无疆 | 母亲的秘密

董小兰 | 粉红色的梦——靖边的波浪谷

时光捡漏读书会
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