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六镇

 zqbxi 2020-08-03

六镇指的是北魏前期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以北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六镇在北魏孝明帝时期起事,即"六镇起义"。

地理方位

1、沃野镇,始置于汉沃野县故城,今内蒙古临河县西南。太和十年,迁至汉朔方故城,今内蒙古杭锦旗北。正始元年(504),又迁于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北,乌加河北。

2、怀朔镇,在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正光四年(523),改置为朔州。

3、武川镇,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旧名黑城,后改为武川。武泰元年(528),改镇为郡,更名神武郡,属朔州。

4、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

5、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

6、怀荒镇,今河北张北。此外,在六镇东面,尚有御夷镇。原为御夷城,在今河北沽源东北。后置镇,在今河北赤城西北。武泰元年,改镇为州。

六镇起义  北魏灭亡

史书有这么一句评论很是中肯:南北朝的形成是匈奴人和汉人在融合当中的变异阶段。

北方是汉化匈奴人,说汉语,起汉人名字;南方是汉人,也就是说南北双方的整体文化都是遵循着汉文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加速汉化的过程表现为尊崇汉文化,歧视匈奴势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地位很高,可他死后不久,这种歧视就引发了匈奴势力的大力反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发生在公元524年六镇起义,也说是六镇叛乱。它形成的历史原因很复杂,各方都说自己有理,毋庸置疑的是,这是匈奴人的一场内乱,用一句话来概述就是反对中央。

六镇中数怀朔镇最为奇特,北魏的势力在这里分为三股:尔朱荣的羯人部落,北魏驻军以及地方势力。尔朱荣兼具前两者,葛荣兼具后二者。

六镇起义

早年六镇因为饥荒就造过一次反,很快被平息下去,其后朝廷命令六镇离开边关去河北。这个命令充分体现了朝廷虽然口头上说汉化,实际骨子里还是游牧民族的那一套:既然六镇没粮食,那就迁移到河北去。

河北有粮食吗?也没有。

既然没有,政府非让搬迁,那就只有抢了。葛荣带领怀朔的军民,前前后后共计二十几万人开始抢劫河北了。这次葛荣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对朝廷的政策不满,他对基层人员大量屠杀汉人的行为不闻不问,导致整个河北一片血海。

人没了,谁来种粮?于是河北爆发了更大面积的饥荒,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暴乱,朝廷和葛荣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汉化对游牧民族进程太快未必是件好事,北魏平叛的部队在汉化后丧失了战斗力,政府军节节败退,根本挡不住葛荣的脚步。

尔朱荣没离开怀朔,等他再和葛荣见面时,就是敌人了。

当尔朱荣应朝廷的号召带领骑兵征讨葛荣时,葛荣并没有将他放在眼里,虽说自己没有骑兵(葛荣号称百万大军,却只有军官才有马,所以军队以步兵为主。)但手下全是匈奴步兵,敌我双方兵力悬殊极大,葛荣没有理由认为自己不占优势。

尔朱荣身边只有千名骑兵,无奈之下向邻国柔然借了六千余人骑兵,但这支骑兵的战斗力非常可怕,不仅装备精良,而且每人均配备两匹战马,还有奴隶随从。

负责护卫葛荣侧翼的是他最信任的两员凶猛的悍将,两个都是鲜卑化的汉人,一个是高欢,一个是宇文泰。这两人分别是以后东魏和西魏王朝的实际掌权者,以及北齐和北周两个王朝的奠基人。不过,现在他们还是葛荣的手下。

这两人的眼光可比葛荣毒多了,战役还没开打,高欢就直接选择投降,高欢不但自己投降了尔朱荣,还连带着十几名将军一起投诚;宇文泰的态度则比较暧昧,在整个战役中,宇文泰消极怠工,看到葛荣战败了,他毫不犹豫就撤走了。

也难怪葛荣太大意,自己是百万大军啊,他做好准备正面迎击尔朱荣的进攻。哪知尔朱荣的先锋早已通过高欢的防区,渗透到了葛荣的身后,这个埋伏在葛荣身后的人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侯景。

史书中没有这场战役的具体描写,只是说葛荣遭到偷袭而兵败。大致揣测应该是这样的,葛荣的中军突然遭到身后侯景的突袭,葛荣被生擒,然后葛荣的部队在尔朱荣骑兵的正面冲击和高欢的侧击下,全线崩溃。

这一战奠定了尔朱荣在北魏朝廷的地位,此后,尔朱荣和高欢,这两个强烈反对汉化的领袖人物结成了牢固的统一战线。

宇文泰在战后也投靠了尔朱荣,但他的待遇不佳,同时遭到了尔朱荣和高欢的排挤。这纯粹是地方主义在作祟,尔朱荣和高欢都来自怀朔,宇文泰则来自武川,这是两个不同部落的人;而且宇文泰对汉人的态度相对来说不是太仇视,比同期人平和得多。

最终,尔朱荣控制了北魏朝廷,他在河北,山东及山西的地盘后来被高欢接手,宇文泰则倒向了北魏的汉化派,控制了关中及中原地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