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阶梯|痹症多型 以“通”为治

 369蓝田书院 2020-08-03

痹症多型 以“通”为治

王强同志:

您好!
在此谈谈我对痹症诊治中的一些肤浅认识。
痹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又是一-种较顽固而易于反复发生的疾病。为了有效地诊断、治疗,我们认为应该首先弄清楚痹症的基本概念。何谓痹?痹者,闭阻不通也。通常指风寒湿三种邪气同时或先后侵犯人体,滞阻于皮肤、肌腠,流注于经络和关节等处,以致经脉凝滞,气血不通而谓之痹。在临床上出现皮肤、肌肉、经脉和关节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不仁,或关节肿大屈伸不利,或灼热胀麻等类的症状。有关痹症的分型,《素问·痹论》:“风寒湿气杂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这些理论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除此,还有因患者素体阳气偏胜,或内蕴湿热,当外邪侵袭,湿热流于关节,或风寒湿郁久化热,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的称为湿热痹。由此可知,痹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居处环境和工作条件,人的体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我们五通桥,处于山环水绕的盆地,湿度较大,还是盐都,盐井多,其特定环境条作就是“潮湿”。本地区患痹病居多,特别是盐业工人,患痹病者比比皆是。也说明风寒湿三种邪气是痹症发生的条件,而人的体质虚弱是发痹病的依据。概而言之,痹病的发生,首先是人的身体虚弱,卫外不固,腠理不密,以致风寒湿乘虚而入,故痹以成。
痹的病因是风寒湿三种邪气;病性有行、痛、着、热之别;病机是阻滞肌腠、经络、气血;在病位上有表里、上下之分;病势上有轻重缓急虚实的不同,只有把握住了这些基本概念,对于痹病的临床诊断和辨证施治也就不会束手无策了。还要注意在治疗上不可偏执一端,不分主次,不辨寒热,更不能固守一法一方,中医治痹的特点,仍是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本着寒证当温,热证当清,虚证当补,实证当泻,结合调气血等方面进行遣方用药,达到通痹除湿的目的。
一般而言,风偏胜者,其临床症状有肤体酸疼,病无定处,脉多浮弦,苔薄白或白而滑,治法当以祛风为主,兼散寒除湿,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代表方剂有防风汤、蠲痹汤之类,以寒邪偏胜者,其症状是关节剧痛,遇热则缓而遇寒则痛,脉见沉紧或弦紧,苔白,治法当以散寒为主,祛风除湿为辅,治寒非大辛大热不能逐寒解凝温经通络以止痛,乌头汤、乌附麻辛桂姜汤(成都中医学院附院戴云波制方);以湿邪偏胜者,其症状多为肌肤麻木,关节重着,痛有定处,脉多沉缓、苔白膩,治法以燥湿为主,佐以祛风散寒。尤其注重健脾,脾运湿除,如苍术、苡仁、晚砂之属,如果肢体、关节肿胀加用防己黄芪汤之类加强补气健脾、利湿通络以分消内外的作用。
你提到了使用乌头等药时顾虑其毒性大,不能大胆使用,是的,乌头属于大辛大热而有毒。使用乌头时应扬长避短,既要发挥它除寒定痛的作用,又要避其毒性的作用,关键在于乌头的炮制和煎熬的方法,煎熬的时间要长,才能分解其毒性,更重要的是要向病人交待清楚,处方也要写清楚用法和煎法,临床上使用乌头是不必多虑的。
多年来,我们在临床上治疗风寒湿痹病证,喜欢用附子苟芍甘草汤合麻黄细辛桂枝薏苡汤,收效较妤,如果诊断辨证正确,可以说比较得心应手。是方机理:附子桂枝温经除寒,通阳宣痹,麻黄细辛祛风散寒、除温通痹,薏苡防己健脾除湿、舒筋行痹,川芎当归芍药通血脉、行血痹以达到内外同治,气血兼顾。但不能拘泥于这些方药,总之根据邪之偏颇,辨证用药,重点突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说了这么多,不外乎要做到全面分析,灵活变通,随证立法,用药精当。这就是治疗风寒湿痹的基本原则。
王强同志,关于风寒湿痹的治疗就谈到此,以后有机会再共同讨论。由于水平低,这些意见仅作你临床上参考。如有不当之处,望你提出来纠正。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人民医院   柯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