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派中医传承|良师益友情谊深

 369蓝田书院 2020-08-03
良师益友情谊深
1980年1月,“科学的春天”来临,四川省万县市中医学会学术年会在川东古城万州举行。为提高学术水平,特邀重庆医科大学马有度讲师作学术报告,200余人出席了年会,既有全国著名的龚去非、郑惠伯等中医老前辈,也有出类拔萃的后起之秀,多数是基层中青年中医。

当马有度老师的“保津养阴”、“八法新探”两场学术报告结束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郑惠伯老先生(笔者的伯父、导师)对我说:“有度先生,不愧为新中国首届中医大学的高材生,其报告,既有岐黄,又有新医;既有典故,又有新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论述精辟,谈笑风生,让老朽耳目一新,是很有特色的中医学术报告”。他还预言:“品学兼优,博学多才,风华正茂,善于社交的马有度先生,既有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又有现代医学知识,还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将来一定是中医界的栋梁之才”。伯父还严肃地对我说:“马有度先生就是你学习的榜样,今后多向马老师学习、请教”。我当着伯父的面,向马老师表明,今后请他多指教,拜他为师。马老师非常谦虚地说:“不能为师,愿作益友,我们有缘,就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吧!”事隔三十五年,其情其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美好往事。

35年来,马老师对我的指导与帮助极大,他多次告诉我“不要只顾埋头看病,还要注意总结临床经验,多写学术文章,既能提高医疗技能,又能交流学术心得,更能为中医学术大厦增砖加瓦,为中医药事业多做贡献!”
他为了教我如何写好文章,特别签名送我他的《医方新解》等多部大作。我从中不仅学习到他的学术思想,也领悟到写作方法与技巧。为了提高学术素养写好文章,我更加努力学习经典著作及各家专著,不仅订阅全国公开发行的所有中医杂志,而且购买上千册医学书籍,从中学习他人临床经验和写作技巧,为创作“充电”,积蓄“能量”,进一步提高中西医学术水平。
1984年秋天,在一次全国性学术会上,马老师给我第一个撰稿机会,他说:“我与丛林先生正在主编《中医精华浅说》。作者中,既要有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又要有全国各地的后起之秀,我们特邀您赐稿。”我当时既兴奋,又忐忑不安。兴奋的是撰文著书机会难得,忐忑的是该书撰稿者多为名流大家,如邓铁涛、李聪甫、何任、刘渡舟、干祖望、沈自尹、凌耀星等,我乃初出茅庐的无名之辈,不敢与他们同登大雅之堂。马老师得知我胆怯时,极力鼓励我努力撰写,并要求写出精品。他告诫说:“多读范文,多作笔记,多制卡片,多写多练,成文之后,反复修改,好文章是字斟句酌,精心提炼而成的”。他的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历时两月有余,终于写出《辨证关键在脏腑》《辨证与辨病结合》两篇送审稿,经马老师指点修改后,载入《中医精华浅说》。此后,马老师还安排我为他主编的多部著作撰写文稿,如《自学中医阶梯》《医中百误歌浅说》《健康人生 快乐百年》《方药妙用》《重庆名医证治心悟》等。每篇文稿都经他精心指正,使我从中受益颇深。
最令我难忘的是《医中百误歌浅说》的撰稿经历。1986年夏天,马老师让我去接受撰稿任务——语译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重庆是出名的火炉,那时他家还没有空调,只有一台小电扇不停飞转,谈话不久又停了电,我们都汗流浃背。我与他一手握笔,一手拿扇,从下午一直熬到深夜。马老师教我语译的方法时说:“古汉语中的诗歌体,译成现代散文,必须经过两次翻译,一是将古文译成今文,二是将韵文译成散文。如果完全采用直译的方式,很多句子都可能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他因为太忙,加之为了培养和锻练我的写作能力,决定把这一重要任务交给我。我领此任务后,坚持每晚七点至次日凌晨二点,勤耕不辍,历时三月余,将四十七首古体诗歌语译成初稿,并呈马老师指正。他给予我很大鼓励,并指出修改之处及方法,经过多次修改润色而成定稿。在他精心安排和领导下,我们几位同仁,通力合作,又共同撰写“浅说”部分。几易寒暑,《医中百误歌浅说》终于在建国四十周年的国庆节期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读者欢迎和专家好评。
1991年,由马老师出具证明,证明是我将《医中百误歌》中的四十七首约3500字的古体诗歌,语译成今文,这成为我晋升主任中医师免试医古文的“硬件”。

2010年冬,我在新华书店购书时发现,时隔二十余年,再版的《医中百误歌浅说》上架了,让我兴奋不已。我当即电告马老师,与他共享佳讯。该书新版本编入《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六辑。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出版说明中写道:“由于原版书出版时间已久,已很难见到,部分著作甚至已成为学习中医者的收藏珍品,为促进中医学术水平的提高,我社决定将一批名医名著编为《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分辑出版,以飨读者。”由此可见,《医中百误歌浅说》的价值。
通过这些经历,促使我不断学习、钻研古今著作,提高了我的学术水平,提高了写作能力。此后,我先后参与了《中西医诊疗方法丛书》《基层医生手册》等大型医籍的编写工作;同时还在《世界中医药杂志》《浙江中医学院学报》《成都中医药学院学报》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总计近百万余字。若没有马老师三十多年来的指导、鼓励、帮助和鞭策,我是不可能完成以上任务的。在此,我由衷的感谢马有度老师。
马老师既是我恩师又是我益友,三十五年来,除当面求教、恳谈外,我们之间书信、电话、网络联系从未间断。与他交往过程中,我们谈得最多的就是中医的继承与发扬,如何走好中医路,从中使我受益终身。近十五年,因为地处成渝两地,受他当面聆教的机会减少了,但有两次短暂相聚印象深刻。
2007年夏天,在都江堰参加“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终评审会,马老师是特邀全国著名中医专家,我也有幸任评委同时参会,朝夕相处,品茗散步,谈学术、品人生、讲养生、述团结、摆家常,无话不说。马老师特别注意中医队伍的团结,既要尊敬老中医,又要扶持青年中医,既要团结师承、家传中医,又要团结科班中医,还要团结自学成才中医,为了发扬光大中医,必须要五湖四海,团结一心,团结就是力量。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以其人格的魅力,团结了一大批老中青、各种身份的中医人才。让我深深感悟到,马老师不仅是师长,更是不可多得的益友。
2009年秋,马老师应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之邀,为两个院校的师生做“感悟中医”和“养生保健”的专题报告,我抓住这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全程跟随其左右。校方为欢迎马教授,设宣传专栏,大幅横标、巨幅照片及文字简介,置于广场中央,可见校方非常重视这次活动。为了在大学生中普及中医药知识,当天下午还在校园广场举行了中医义诊活动,师生们早就排队等候就诊,一睹中医的魅力。我们与中医药大学几位教授,共同为师生把脉诊断,遣方用药,并借此传播中医药知识,让莘莘学子在心中扎下中医药的根,使他们感受到中医之神妙,还有几位同学对中医特别感兴趣,表示今后报考中医研究生。就诊者络绎不绝,直到夕阳西下,夜幕降落,待诊者还排着长队,校方好不容易才将待诊者动员离去。
当晚七时许,在川大学术大厅举行“感悟中医”及“养生保健”专题报告,全场爆满,连走道及门窗外都站满听众。校领导致欢迎辞后,马教授一开讲,就自称“70后的小马哥”向同学们问好,话音刚落全场立即响起热烈掌声。他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中医的核心内容和养生保健等知识介绍给师生。马老师的演讲妙趣横生,会场气氛非常活跃,多次发出会心的笑声和掌声。三个小时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同学们仍不愿离去,把他团团围住,要签名的、要合影的、要表达决心研习中医的……此时此刻,我与全体听众一样,感悟到听他演讲是一种美妙享受。为将此行完整记录下来,以作重要史料,我全程拍摄并亲自制作光盘。
时值马有度老师从医60年之际,对他丰硕的科研与科普成果;对他为发扬光大中医事业,而鼓与呼的成效;对他为中医药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我表示热烈的祝贺和由衷的钦佩!又值与他亦师亦友35年之际,我要谢师恩,续友情,学习他,争当名符其实的“铁杆中医”!

文/郑家本: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重庆市名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