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晓兰 | 《圣地之行》后记

 时光捡漏 2020-08-0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我来说只是古人善意的提醒。生命的年轮绕过了近半百,经年累月为生活所累,书没读多少,路行得更少,更不要说以旅行为主要内容的游记作品了。故此,在我所有的文章中几乎寻找不到一篇游记。

    但西藏不同。那是我心心念念了许多年的一方净土、一块桃源、一片圣地、一种理想。原以为我与她之间只是十丈红尘中一场无果的暗恋,我前世1000次的回眸,也换不来今世与她的一次擦肩而过,更不敢奢望与她有肌肤之亲的缘份了。

   今年暑假,机缘巧合,芳邻碧云援藏3年期满,她在等待校方做出返回决定的空闲期里,热情地邀请我去圣地游玩。为期10天的圣地之旅,终于圆了我半生念念不忘的夙愿。

    但游记却是我最不擅长的文体,如同读后感、观后感、教学论文一样,我一直敬而远之。

    然不写点什么似乎心又不甘。

    这趟圣地之旅非同寻常。柔弱的身体加上未痊愈的脚伤让我在去与不去之间之前纠结了很长时间,之后的旅行过程与结果更是代价“惨重”。藏红色的面庞,复发的脚伤让我归来后10多天内几乎“无颜见人”,也“无力见人”。更为惊心后怕的事件是: 在游览海拔近5000米的羊卓雍错湖泊时,因缺氧导致短暂休克,晕倒在了风光旖旎的雪域高原上。

    如此“惊险”的圣地之旅,不写点什么有点辜负此次“舍生忘死”的旅行。

    但,写什么呢?怎么写呢?

    我相信: 一千个人游览西藏,会有一千篇风格迥异、主题不同的文章。

    走马观花式的游程中,虽也有一些触动我心灵的人、事、景,却都如浮光掠影一晃而逝。要成文成章,只能是肤浅表层的文字了。

    大量的功课是我归来后补做的。爱人从西藏回来休整几天后回陕北“娘家”省亲去了,爱女还未放暑假,我把自已一个人“囚禁”在闷热难耐的高楼上(身体的原因,医生建议尽量不要开空调),仔细查阅资料,观看有关西藏的记录片、电影,加深对西藏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极》、《极地》、《喜马拉雅天梯》、《西藏时光》、《牛粪》、《西藏星空》等纪录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西藏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突现了藏民族古老神秘的藏文化。我不分昼夜、不顾炎热地一部接着一部、一集连着一集观看。

   《318号公路》、《77天》、《可可西里》、《天像纳木措》、《守望天湖》、《唐卡》这些影片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演绎了西藏人坚守与迷茫、爱情与事业、继承与创新的内心冲突。我不分昼夜、不顾炎热地一部接着一部观看。

    观看着,思索着,回忆着,整理着,不知不觉中写作思路豁然开朗。

    众所周知,西藏被称为圣地,庄严神圣之意。

    然此地“圣”在何处?其“圣”字背后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圣”字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古老而神秘的藏文化呢?

    那么,我的拙文何不以“圣”字为内线,以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外线,一内一外,双线并进,既写所见圣地之美,又通过所闻凸现圣之“圣”呢?

    想法归想法,但真正拿起笔来方觉太困难了!

    结构的布局,线索的贯串,主题的凸现,语言的风格,内容的升华,要不着痕迹地融合在整个系列文章中,系列游记既要相互连贯,又要独立成篇,对我一个业余写作者来说,难于上青天!

    近两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圣地文”的拙笔耕犁,我贫瘠的文字原野上便有了《圣地之行》的系列游记,此系列共计六篇。

    六篇游记从圣地之人开始(第一篇主要写天路上的护路工和筑路工),到圣地之人结束(第六篇主要写普通的藏地人民),首尾贯通,突出自然界中万物之灵的人类对改造自然、净化思想的巨大作用。

    中间四篇分别从圣巾哈达、圣殿布达拉宫、圣寺大昭寺、圣湖纳木措和羊卓雍措、圣牛牦牛、圣居帐篷和雕房、圣食糌粑等不同方面展现圣地之“圣”的原因,揭秘藏地古老神秘的藏文化,字里行间隐含着对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藏人所选择的不同于内陆生活方式的理解。

    系列游记草成后,内心极大地不自信促使我惶恐不安地将草成的拙文先期私发给杨舟平先生,恩师刘彬老师,芳邻碧云,密友录玲,老同学向红等。在得到他们或沉默,或肯定,或疑惑,或指导的回复后,我又反复进行了修改。

    8月20日,拙作《圣地之行》系列游记由“时光捡漏”平台首次推发,与广大读者正式见面。平台推文历时6天,至今日(825)全部推发完毕。

    在此深深感谢杨舟平先生,刘彬老师,芳邻碧云,密友录玲,老同学向红的指导,感谢编辑们的辛勤付出,感谢朋友们的阅读、留言与转发!

    回想两个多月来与圣地朝朝暮暮、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和爱人从六月份就开始备旅圣地),酸甜苦酸,五味杂陈,好在梦想成真,了却了心愿;好在素纸淡墨,最抚吾心。真可谓:

半生神往地,

一朝夙愿圆。

念念复念念,

落笔心方安!

    朋友,如果我的拙文让你对圣地的幻想失望了,落空了,那一定不是你的问题,而是我笔力不达的问题,请你一如既往保持你浪漫、唯美的幻想,同时也请你包容我初次写作游记的稚嫩与艰辛,那是我耗费了整整一个假期换来的文字,尽管那些粗糙的文字连我自已也非常不满意!

    次最后,我想说一句: 梦想一定要有,万一一不小心实现了呢?就像我一不小心于人生半百之时踏上了圣地一样。

是啊,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 西藏是一个向往获得神性的民族,带着美好的心情走进西藏,你一定会得到神的垂爱。

是为后记。

作者简介

刘晓兰,凤翔县西街中学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热爱读书、写作,有诗歌、散文、戏剧在《秦都》《一览文学》文学刊物及《水晶诗刊》及《时光捡漏》网络平台发表。


 精彩悦读

亢琳 | 好好写字

蓝色多瑙河 | “村长”母亲

李全虎 | 解释(小说)

李全虎 | 风之歌(外一首)

李全虎 | 两块标语牌(小说)

李全虎 | 你(外二首)

周志贤 | 杂感二则

张建忠 | 西藏, 相遇便相恋

彭江红| "三傻"逛成都

喜讯!凤翔县8名文学爱好者晋升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

李红利 | 孩子,盼你长大,又怕你长大

有性格的公众号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