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智权| 赶庙会看大戏

 时光捡漏 2020-08-03


春节过后,天气便逐渐回暖。草长莺飞,阳光明媚。今年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不少生活,以往开春过后乡村过会唱戏的盛景今年没有了。不知怎么的,就突然想起了小时候赶庙会看大戏的情景。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人尝试着在责任田里务苹果,有人种辣椒,有人开始搞养殖产业,有人进城做生意,有人在家里用祖传的手艺做家庭作坊,搞特色经济……农村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万元户,乡镇企业成了那个时代最炫的名词。在这样大好的历史环境之下,沉寂了多年的乡村庙会,唱戏的风俗文化活动慢慢地又在农村复苏了起来。由于各个村子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村子大小不同,赶庙会也呈现出了不同的规模和场景。村小人少的过会一般就唱个皮影或是木偶戏。只有那庙会历史久远,人口多,经济情况好的村庄才能请得起剧团来唱秦腔,人们把这叫“唱大戏”。

一个村子里过会唱大戏,是这个村庄除了春节之外最热闹的一件盛事了。会期还没有到的前半个月,村里的人们就打扫干净自家的院落,把屋子里收拾的一尘不染。然后主人骑着自行车去亲戚和朋友家去传信,恭请他们到时候一定来村子里看戏,来家里吃饭喝酒。这就是俗话中所说的“请客”。“请客容易做饭难”客人能来多少,不但是考验主人家女掌柜的应变和应酬能力,更是检验主人平时的人缘和交往。

赶会看戏去了。平时稀疏的黄土大道上人多了起来。孝顺的儿子或是懂事的大孙子用架子车拉着铺着软和麦草和褥子的老娘和奶奶。男人们披着呢子大衣,骑着崭新的自行车,前梁上架着儿子,后车架上坐着媳妇说笑着出来了。成群的小孩子们打闹着追逐着也涌向了戏场。大姑娘,小媳妇们也换上平时舍不得穿的漂亮衣服赶会去了。通往赶会唱戏村子的路上,慢慢的人是越来越多。说话声,笑语声,混成一团。烟草味,尘土味,弥漫一片。

会场在这个村子的什么地方,这个不用大老远从外村赶过来的人去寻找,你只需要跟着人流往前走就行。刚进村子的路口,路两边就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摊点和饮食小吃。有卖布匹鞋袜的,有卖百货小杂物的,有卖农副产品的……饮食摊位上有卖凉皮的,油糕的,蜂蜜粽子的,卖饸烙的,羊肉泡馍的……空气中混合着各色的香味和热闹噪杂的声音。有河南人吆喝着的王麻子剪刀,有山东安徽人大喇叭高喊的大马戏团。远处的空场上时髦的年轻小伙搭建的迪斯科舞场里放出来的震耳欲聋的霹雳舞曲。

舞台下面已经坐满了人,他们大多是老人和孩子。留着山羊胡,戴着石头眼镜,腰里别着玉嘴长把铜烟锅的老汉在和老伙计们相互问寒问暖。裹着小脚头发抿的溜光的老婆婆们怀里搂着自己的宝贝孙子。三四十岁的男人们都拥立在舞台的最跟前,为的是看的真切,听的亮净。年轻的小媳妇,大姑娘们都远远的站在戏场的老后面。离戏场最远的地方,有一对对的青年男女,他们是刚订婚的对象,偷偷相约来庙会上见面。

会场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会场外的好多人家除了准备招待客人的饭菜,还有一些人家屋里在忙着更为重要的一件事——相亲。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青年男女的相识与婚姻,更多的是靠媒人的介绍而不是自由恋爱。赶会唱戏的日子是媒人最忙碌的时候。这个时候人们有时间,而且人员走动多,村里人出出进进的,即使相亲不中意也不会造成双方在村里的风言风语。一般男女初次见面的地方不是在男方家也不是在女方家,而是选在第三方的某个亲戚家或者朋友家,西府人把这叫做“背见”。通过媒人介绍,双方父母认可,男女双方就可以见面认识了。一般情况下,双方单独坐一小会简单的交谈讲几句。媒人会进屋对男女青年说“要不你俩去会上转转“的话语,双方感觉对方还不错,一般都会同意去会场走一走。通过对对方的谈吐举措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三天以后双方给媒人回话。回家经过和父母商议,通过私下里找人打听对方的家庭和个人情况,感觉不合适的一般就会给媒人说,昨天洗碗时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碗,或者他(她)爷前天不小心摔了一跤,这叫“破茬“,对方一听就明白意思了。假如感觉对方比较满意,就会和媒人约定第二次的正式见面。

会场上的戏开始了,一阵响亮急促的梆子声响起,还在四周闲逛的人们纷纷涌进会场。下午唱的是秦腔戏中著名的折子戏《斩单童》。戏是请的县剧团的戏,这是个在省内都排得上号的有名的老戏团,今年刚换了一批新戏服,道具和背景。扮单童的是省内有名的一名花脸演员,“呼唤一声绑帐外“随着他的亮相,一个扎势,一声冲破天的浑厚悲怆的唱腔,挂在戏台外杆子上的高音喇叭差点被震落下来,台子下离得近的青年赶忙捂住耳朵。单雄信被唐军擒获,秦王和瓦岗英雄劝其归唐,单誓死不从。在刑场上他大骂秦王一家无道,斥骂瓦岗英雄皆不义。高亢激昂的唱腔唱出了关中汉子豪迈英武的气概,尽显了一个豪杰不畏生死笑傲权贵的英雄情怀。当他唱到”我的秦二哥在哪里?“程咬金答道“二哥催粮未归”台下的男人们为他这种轻生死重情义的英雄留下了惋惜的泪水。整个会场上静悄悄的,人们都沉浸在这古老的秦腔带给人们的艺术魅力中去了。老汉们坐在小凳子上悠悠的抽着旱烟,细细的品味着这原汁原味的秦人秦腔,这个时候对他们来说,便是人生中最惬意的时候了。晒着温暖的阳光,听着串入筋骨的秦腔,回味着中午吃过的臊子面,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这个又是什么呢?

秦腔是西府人精神世界的魂,是流淌着西府人血管里浓烈的血。苦难的日子里吼一声秦腔能给人带来力量和信心,顺坦的日子里听一折秦腔让人感到酥到骨头里的放松。看戏,喝酒,咥削筋是凤翔人自古以来对生活最朴实的向往和追求。赶会看大戏是孩子们永远的童年快乐的回忆;是青年人朦胧爱情的记忆;是大人们处事立世的人生课堂;是老人们辛苦一生体会和品尝幸福的回馈。这里有欢乐,这里有情义,这里有浓浓的人间烟火味道,有抹不去的人情世故和做人哲理。

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我国国力的上升,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盖起了小楼房,开上了小汽车,很多村子都修葺和新建了庙宇,重塑了金身。在发展物质经济的同时,人们都还没有忘记庙会,没有忘记自己村子的集体精神记忆。物质和文化是社会发展巨车上的两个轮子,物质是生活的基本,文化是生活的灵魂。

庙会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中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乡村古老文化。它延续和传承了上古时期和古代社会的神灵文化,祭祀文化,庙宇和祠堂文化。吸收并融进了历史上的帝王英雄,先贤圣人的崇尚尊贤的故事和踏青采风的古老风俗。秦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百戏之祖,西府作为古老秦腔的发源地。在国家提出“四个自信”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建设优美乡村的政策引导下,回归传统文化,寻找精神家园。乡村的庙会文化活动,这支开在田野乡村的美丽奇葩,一定会越来越散发出它迷人的浓厚乡土的清香。展现出它愈加光彩的独特魅力!粗犷豪迈的秦腔一定会在古老的三秦大地上空长久的回响……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