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易首拍精选——徐德先《昆明风景线》相册

 颐源书屋 2020-08-03
北京影易拍卖2019秋季首拍
点击播放 GIF 0.0M
拍卖:2019年12月17日
下午2:00
预展:2019年12月15-16日
上午9:30-下午7:30
地点:北京伯豪瑞廷酒店五层
影易拍卖2019秋首LOT178
徐德先 民国昆明、广东、广西风景相册(135张)
1930-1940s
银盐纸基/ Gelatin Silver Print
最大:9×14cm 3.5×5.5in.最小:6×6cm 2.4×2.4in.
RMB:20,000-30,000
徐德先《花塔竞秀/花事报早春》(昆明风景线系列作品,曾刊于1947年《中国摄影》第8期及《黑白影集》)
一、发现。
在影集拍卖征集2019年秋季首拍藏品时,各类影像藏品新发现不断,几日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本「徐德先《昆明风景线》相册」就是其中之一。相册中照片尺寸一致,背后皆有「昆明风景线,徐德先摄影,版权所有」及编号印章或标签,应为徐在抗战期间于昆明避难时所摄。从照片形制判断,此系列应为发行出售的作品,其统一的尺寸、印章、编号,皆与民国照相馆流行售卖的风景照片类似。内容为昆明风景名胜,但表现技法却不同于照相馆中规中矩的形式,多重曝光、多底叠放、仿浮雕、木刻、钢笔画等诸多特殊效果,使得这组作品的画面形式极为丰富,亦十分独特。检索发现,抗战胜利之后,徐德先回到上海,《昆明风景线》中的许多作品都曾在新出版的《中国摄影》发表。
二、生平。
徐德先(Denby D. S. Hsu),1910年生,湖北武昌人。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杭州国立艺专,建筑系毕业,资深建筑师。业余爱好摄影,参加大同大学「无语社」,1932年创建大同影社,参与组织“中国摄影学会”(引自《徐德先八五摄影回顾展》),并在《中国摄影学会画报》等期刊杂志发表作品,林泽苍对其作评价颇高。
徐擅研究摄影技法,民国二十三年开始探索多重曝光技法的摄影创作,此后又探索多底叠印技法在摄影创作中的应用(引自《徐德先八五摄影回顾展》),习作颇具实验意味。曾发表《人像摄影新案》、《人像复摄新案》、《花朵图案型底纹》、《木刻、浮雕、木雕摄制法》、《构图研究——一座塔的多种摄法》、《「叶」复印与复摄之技术研究》等诸多技法研究文章。后加入黑白影社、中华摄影学社,作品收录于《大同摄影集》、《中华摄影杂志》、《飞鹰》、《柯达杂志》、《黑白影集》、《艺风》等杂志及作品集中。
抗战期间,徐德先在昆明与郎静山等人共同筹组“昆明摄影学会”,任委员。期间创作《昆明风景线》系列作品,并编号发行。归上海后参与中国摄影学会复会工作,并在《中国摄影》杂志发表在滇期间作品。后移居台湾,并继续从事摄影创作。民国三十九年在台北中山堂举办“徐德先黑白摄影展览”,民国四十六年在台北、台中、台南举办“徐德先彩色摄影展览”巡回展,1994年在台湾省立美术馆(现国立台湾美术馆)举办“徐德先八五摄影回顾展”,同名画册由郎静山作序。2001年发表《民國以來的攝影歷程—兼談攝影之我見》。
三、浅析。
民国摄影艺术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即业余摄影师群体。这既是摄影作为新的艺术媒介发展的必然历程,也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必然结果。如西方摄影艺术的最初发展来自掌握摄影技术的画家推动类似,让「摄影得艺名于中华」的探索,来自于影画兼习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是,这个群体有着悠久的「业余」传统——修养心性所为的艺术作品与为谋生所作比,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文人画」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极致表现。受此影响,民国摄影的发展似乎形成了职业与业余的分野,前者以照相馆为代表,诉诸在消费市场获益,后者则以文人摄影师为代表,诉诸艺术追求。前者或许还会攀附后者的文名做市场推广的噱头,后者却少有愿自降身价鬻艺作逐蝇利者。而我们所见的徐德先这组《昆明风景线》却十分独特,他将自己的「艺术摄影」作品制作成照相馆一样的商品发售,成为一件独特的民国摄影标本。而其背后缘由仍有待研究。
《高阁平眺》(城北铁峰庵)
《日入而息》(白马庙·仿木炭画)
《莲花池畔》(北门外)
《昭忠亭》(北郊)
《近日楼之剪影》(大南门楼)
《莲花池道上》(北门外)
《穿心鼓楼》(东门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