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沪上首位“艳星”和她的“无聊炒作”

 好办法 2020-08-03

“炒作”这个词,大概是从上海传到香港,过了几十年再从香港传回来的。按照字典上的说法,“炒”字的意思是把食物放在锅里不断地翻,所谓的“颠锅”。用来类比商业上频繁的买进卖出,以及宣传时不断地利用热点制造话题,都是很形象的。尤其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流量为王的时代,倘使没有一点炒作功夫,很难吸引眼球。“炒作”这种宣传手法并不稀奇,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很普遍,只不过当时不叫“炒作”,而叫“噱头”。上海话说噱头噱头,噱就噱在头上。1925年,被称为“中国首位艳星”的韩云珍在宣传电影《杨花恨》(又名《柳絮》)时,在电影尚未公映前,用了一些宣传手段,如今看来都可算惊世骇俗,噱头好得不得了。怎么回事呢?先从韩云珍其人说起。

韩云珍

(1903-?)

韩云珍原名韩云贞,1903年生于北平的殷富之家,在苏州上过景海女学,还做过老师,教什么课?英语。二十年代初涉足电影行业,一开始并不走红。当时上海滩上的红星如殷明珠等,都是“小家碧玉”型的,韩云珍这样的知识女性形象并不受欢迎。到1925年,韩云珍接受邀请出演史东山导演的处女作《杨花恨》(又名《柳絮》),一举奠定了红星的地位,也在上海影坛树立了“性感女性”的新形象。一个是才华横溢想要一炮而红的新导演,一个是半红不紫意欲咸鱼翻身的小演员,在宣传手法上,他们动足了脑筋。1925年10月6日,上海《申报》头版刊载了一则启事,只有244字,但因为登在《申报》上,还是头版,自然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则启事是这样写的:

如果用现在的语言表达,就是一个良家妇女因为嫌弃穷知识分子丈夫,被轻薄浪荡子勾引而抛弃家庭,却被始乱终弃,终于像柳絮那样流荡无依的悲惨故事。文章署名:韩云珍。这则启事一出,人们纷纷打听:这个韩云珍是谁?哦,是那个小电影明星。她怎么了?哦,她的感情出问题了。是不是这么回事?真有点“因头”,之前她和电影明星陈宝琦的婚姻,确实亮了红灯。没想到她还有这么一番波折……正当人们为韩云珍的遭遇唏嘘感叹时,第二天的《申报》头版又刊出一则韩云珍的《更正启事》:昨天发的启事,出了差错。应该是电影《杨花恨》中主角蜀华女士的事情,因发稿匆忙,“误用贱名”,请读者朋友们原谅。如果不信,请移步到六马路中央大戏院看一场《杨花恨》,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一清二楚了。

出现在《上海画报》封面的韩云珍

如今看来这样的噱头十分无聊,当年的上海滩,对这样的“炒作”也有不同意见。大报小报争相讨论这件事的意义,反倒为电影宣传加了把火。如果事情放在现在,肯定会以“社会影响恶劣”而受批评,甚至一纸令下就此“下架”都有可能。但当时没有这样的事情,六马路(北海路)的中央大戏院人头攒动,电影大获成功。韩云珍再接再厉,冲印大量照片在影院发放,所谓“流波盼睐,前所未闻”,一时引起争睹“风骚影星”韩云珍的热潮,《杨花恨》火了。电影公司发现韩云珍特别擅长演绎外形性感又意志薄弱的都市女性,之后她又连续出演多部电影,看看名字:《同居之爱》《风雨之夜》《透明的上海》《上海三女子》《风流少奶奶》《武松大闹狮子楼》……有人总结:“韩身长玉立,举止大方,风骚戏可称擅长,悲剧则有逊色……”

流波盼睐

1926年上海举行“电影皇后”选举,11位入选的影星各有特色。当时媒体评价:张织云是“默”,王汉伦是“静”,黎明晖是“娇”,杨耐梅是“媚”,毛剑佩是“憨”,宣景琳是“辣”,林楚楚是“能”,殷明珠是“灵”,徐素娥是“泼”,丁子明是“冷”,而韩云珍则是“骚”。

《杨花恨》电影广告

风骚影星总是伴随不幸的身世,这倒像是个规律了。韩云珍原名韩云“贞”,但以她的形象,“贞”并不能吸引观众,自从把“贞”字改成“珍”,她倒成了观众的掌中珍。不过这样的走红为她带来名气,却未能带来幸福。她和陈宝琦的感情分分合合,到1932年终于走到尽头。之后嫁给富商,因身染鸦片烟而淡出影坛,从此销声匿迹,连她究竟哪一年去世都无法查到。

陈宝琦

近百年过去了,韩云珍早成故人。为宣传而进行的炒作却并未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但再怎么炒,1925年10月6日《申报》头版上那则启事的文字,是后人无法达到的。1926年上海11大影星每人一个字的评价,也是后来的“炒作手”无法学习的。如今的炒作,长篇大论不少,但多的是感叹号,多的是狗血文,言简意赅的汉语,很少看得到了。

史东山

(1902-1955)

韩云珍的下落成了谜,和他合作的导演史东山后来也有个谜。史东山因《杨花恨》成名,后拍摄了《八千里路云和月》《新闺怨》《新儿女英雄传》等经典电影,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但他在1955年神秘地自杀离世,年仅53岁。他到底为什么轻生?至今各种说法很多,也许是“抑郁症”,也许是其他因素,总之成了一个“谜”。

北海路云南中路的茉莉花剧院

原中央大戏院

正在改建中

当年史东山和韩云珍打响品牌的“六马路”中央大戏院,后来成了沪剧、滑稽戏等戏曲曲艺演出的场地,1949年这里首演沪剧《白毛女》。1966年改名北海剧场,后又改为市工人文化宫影剧场,现在的名字是“茉莉花剧场”,前两天经过,看到正在翻建,想必未来会成为人民广场的又一座“文化新高地”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