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自高宗李治开始,女性就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先有武则天称帝,后有韦皇后效仿,想成为第二个女皇。而这期间又穿插着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上官婉儿这样的女性。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被韦后毒杀,本来冷眼旁观的李隆基这下坐不住了,联系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杀了韦皇后、安乐公主,铲除了韦氏一党,逼迫登基不足一月的李重茂退位,拥护自己老爹李旦复位,也就是唐睿宗。李隆基也借此由临淄王一跃升为东宫太子。 这次政变为维护李唐江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此事后,有一个人突出的政治女性,明明不是韦氏一党,却也被视为“韦氏党人”杀了,李隆基为何一定要杀才女上官婉儿呢? 上官婉儿是前宰相上官仪的孙女,14岁入宫,深得武则天喜欢,陪伴在女皇身边,担任宫中诏书,处理百司奏表,权势一时无双。李显复位后,上官婉儿成了李显的妃子,被封为昭容,继续掌管宫中诏书,参与政务,权力并不比武则天时低。 “唐隆政变”以前,朝中政权主要集中在太平公主与韦皇后的手中,而上官婉儿的地位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三个女人一台戏,而且还是三个政治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上官婉儿明显与韦后不是一党,为什么李隆基非杀她不可呢? 上官婉儿进入了政权中心自李治驾崩后,李唐江山开始轮转,一会归武氏,一会归李氏,李显复僻后,好不容易政权又回到李氏手中,这时却偏偏跳出来一个韦皇后、安乐公主。那这关上官婉儿什么事呢?细说起来,这还真有关系。 上官婉儿虽然与韦后没有什么交情,根据上官婉儿的墓志铭记载,飞扬跋扈的安乐公主曾经要求唐中宗废了太子李重俊,改立自己为皇太女,遭到上官婉儿的强烈反对,并以削发为尼、喝毒药的方式死谏。 从这一段经历可以看出,上官婉儿与韦氏根本不是一条船上的人,但上官婉儿政治经验丰富啊,虽然没有拜相封侯,但也是女皇培养出来的人,属于“帝王训练班”的种子选手,对起草诏书、批阅奏章、国家运行机制那是滚瓜烂熟。这样的人,不是一般皇帝能驾驭得住的。普通领导,谁敢用能力这么强的助理,搞不好哪天就被助理取代了。 救命诏书反成致命毒药唐隆政变是李隆基登上政治舞台的重要途径,但别忘了,还有一个人也是出钱出力,她就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爱的女儿,武则天称她最像自己,当年一度想将皇位传给太平公主。
唐隆政变后,上官婉儿曾率领宫人迎接李隆基,并出示了她与太平公主所拟诏书(建议立中宗第四子李重茂为太子),这诏书即证明了上官婉儿与韦氏并非一党,也表明了她和太平公主关系匪浅。 这诏书从表现上看确实能证明她不是乱党一伙,但从内里来看,又有着另一番阴谋论了。 首先,唐隆政变发生的初衷:是因为韦皇后毒杀李显,想自立为帝。唐隆政变的对象是韦氏一党,而上官婉儿手中的诏书是李显下的,如果李隆基承认这个诏书,就意味着得承认李重茂的合法性,就不能逼李重茂退位,那他爹李旦就不能称帝了,他的如意算盘就打空了。 所以上官婉儿拿出这份诏书,其实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此举反而成了李隆基想迅速杀她的重要原因。 李隆基要剪除竞争势力唐隆政变后,朝中还有两股势力足够威胁皇权,一为太平公主,二为上官婉儿,而这二人一直从武则天时期,就交情不错,若让这二人结盟,对付起来就更难了;而李旦就是一个懦弱的老好人,根本不会平衡这两方势力。所以与其让这二人联手,不如提前消灭上官婉儿,这样只对付太平公主一人,相对容易多了。
政变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共同发动的,哪些人是乱党,要杀哪些人,政变前,他们心中肯定已经拟好了名单。如果太平公主也认为上官婉儿是韦氏一党,太平公主还会伤心、去吊唁她吗?只有一种可能,诛杀上官婉儿是李隆基单方面的行动,太平公主并不知情。 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目的,说到底还是私心,给自己戴上高尚的帽子,其内心想当皇帝的野心,也掩盖不住。 李隆基一心想的是匡扶李唐江山,而上官婉儿、太平公主、韦皇后这些有政治势力的女性,必然是他要铲除的。从太平公主晚年的境遇,再次证明了李隆基的野心。 参考资料:《旧唐书》 《资治通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