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自隋炀帝创立以来,一直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一直到光绪31年被废除,一共举行了700多场考试,而宋仁宗嘉佑二年的这一场科举堪称“千年之最”。这一年选拔出了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等千年名人。 这场号称“神仙打架”的科考,选出了无数名人,但同时又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涉及多位名人的传言,而其中最为人所乐道的当属“欧阳修误将苏轼之文认为是徒弟曾巩的文章”。 上一篇文章提道“欧阳修误将苏轼之文认为是徒弟曾巩的文章”这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还有朋友特意在留言区提醒我说,这不是谎言,这是苏辙墓志铭上写的,今天就为大家拆穿一下这个谎言。 这个故事流传了近千年,被许多文坛学子口口相传,苏轼真的是因为这个原因错失第一名的吗? 根据嘉佑二年榜单,前三名分别是:章衡、窦卞、罗恺,根本没有苏轼,若说欧阳修为避嫌,给了他第二名,那苏轼至少是个榜眼! 科举入仕无非求官,分配职位也是按成绩高低先后分派的,苏轼殿试后被授予官县主薄,为最基层的幕职州县官“判司簿尉”,所以倒推苏轼对应的名次应该是四甲,赐进士出身。 既然如此,苏轼名列乙科四甲,排名在300名之后,那欧阳修认错文章,苏轼被“落榜”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个谣言来源于苏辙为苏轼写的墓志铭:
这篇墓志铭中提到嘉佑二年苏轼参加考试的三个细节: 第一:欧阳修阅卷时发现一文章非常喜欢,本来想给他第一名,但认为此文是曾巩所写,所以给了第二,而实际上这文章是苏轼写的。 第二:苏轼《春秋》对义拿了第一名! 第三:苏轼在当时的殿试中只拿到乙科的终成绩! 苏辙、苏轼、曾巩是同一年参加的科举,又是苏轼亲弟弟,作为考场亲历者,他的话就更有迷惑性了,正因为苏辙这篇墓志铭,所以后世有人认为苏轼应该是状元的被降为榜眼,也有认为他省试拿了第一的,总之,关于苏轼的考试成绩众说纷纭! 同样也正是他的这篇墓志铭暴露了苏轼科举考试的真相,编一个谎言却无意间揭露了苏轼最不愿意提及的老底。 北宋的科举分为解试、省试、殿试三场,自宋仁宗以后殿试不行黜落,只要能进入殿试的,就都能榜上有名,所以省试就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之考。苏轼科举的最后结果为乙科四甲,显然考试成绩不佳。 我们再回来看一下苏辙写的这篇墓志铭,上面说苏轼《春秋》对义拿了第一,论拿了第二。而实际上,宋朝的省试总共考四门。
也就是说,省试分别要考:策、论、赋、贴经/墨义四场考试,根据四科总成绩决定名次,而苏辙却只提到两场考试的成绩,那另两场为什么不提呢? 《石林燕语》记载:
根据这段记载可以知道,当时科举阅卷时,梅尧臣发现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用典有问题,但又觉得其文有过人之处,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请主考欧阳修参阅,欧阳修很欣赏他的文章,但又觉得科举考试应该不会乱用典,于是就找苏轼求证,结果苏轼回应道:”想当然耳,何必须有出处。 这直接给欧阳修干懵了,这小伙子厉害,由于当时第三场作赋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苏轼作赋这场考试已经被其他考官打不及格了,为 了帮苏轼提高名次,所以给了他第二名。 综合可知苏轼四场考试:策(无记录)、论(第二)、赋(不及格),墨义(第一)。从这四场考试成绩来看,也可以知道苏轼严重偏科,最令人想不到的是以诗文见才的苏轼,居然会在赋上不及格。 嘉佑二年之所以称为龙虎榜,除了参赛选手实力强以外,还有主考官的选取标准有关,欧阳修一直反对以诗赋取士的考试标准,而是看重策论。 而苏轼也是运气极好,他的文章用典满篇跑火车,却遇到了拿不定主义的梅尧臣,这才有了欧阳修阅卷后的慧眼识人,再加上墨义考第一,让其低空掠过,得以过线。 这一场科举的改革,苏轼与苏辙也是受惠者,然而苏辙为了给苏轼贴金,强行在墓志铭上编造一个欧阳修将苏试的文章认作曾巩的文章的谎言,不知道他酒泉之下又将如何面对他们的恩师。 当然这一年的科举也体现了当时北宋文坛的最高水平,苏轼兄弟能以弱冠年龄出线,自然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科举本身就有其偶然因素在内,但苏辙这篇为尊者讳的文章,明显有点画蛇添足了,除了哄骗一下不明真相的朋友外,其实也揭露了苏轼偏科的老底。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