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山岛:南洞庭湖上的自然孤岛 可听渔歌可观鸟

 汨罗江屈原文化 2020-08-03
潇湘晨报

洞庭湖,“水落为洲,水涨为湖”,湖中沙洲和岛屿密布。它们是漫长地质演变的结果。

2003.jpg 

12月5日,青山岛,渔民们正在拉网捕鱼。岛上的渔民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谋生。图/潇湘晨报记者 陈正

2002.jpg

12月5日,青山岛,芦苇散布,苔草青绿,给鸟类提供了食物。图/潇湘晨报记者 陈正

  洞庭湖,“水落为洲,水涨为湖”,湖中沙洲和岛屿密布。它们是漫长地质演变的结果,也承载了人类活动的点滴。12月4日,湖湘地理来到湘阴青山岛,考察岛上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关注其旅游开发的进程。跟沅江赤山岛、岳阳君山岛等开发较为成熟的洞庭湖岛屿相比,青山岛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暗含着新的可能。

  

001.jpg

十里银滩。图/潇湘晨报记者 陈正

  距今10万年前,赤山岛、君山岛、青山岛等露出水面

  洞庭湖岛屿的形成,就是一部洞庭湖的地质演变史。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原总工程师、湖湘地理地质顾问童潜明教授根据湖南省国土资源系统近几十年对洞庭湖区打下326个钻孔形成的数据报告,绘制出第四纪更新世(早期、中期、晚期)洞庭湖范围及沉积物等厚线图,反映了洞庭湖的地史演变。

  洞庭湖地史演变

  中生代燕山运动(距今一亿多年前):洞庭断陷盆地形成,盆地内陆壳沉降不均,西北部低洼处汇水成湖,东南部长期隆起为陆。

  新构造运动(3000万年前,即喜马拉雅运动):湖域严重萎缩,大部上升成陆。

  第四纪早更新世(约260万年前):洞庭湖南部逐渐变大。

  中更新世(约70万年前):湖面达到鼎盛,西部和南部包括今常德、汉寿、沅江及湘阴等地的大片地区,都被水淹没。东部也相当于如今东洞庭湖规模。

  晚更新世(约10万年前):受湘江断裂带影响,洞庭湖盆地不断沉陷,湖区东南面逐渐隆起,湖泊逐渐变小,萎缩呈枝汊状,形成低山、岗地。童潜明由此推断,君山岛、青山岛、赤山岛等几处岛屿,均于此时露出水面。

  

  一座11.2平方公里的自然孤岛,慢而平静的冬日生活

  湘阴青山岛,又名青潭,距离湘阴县城北约20公里,是南洞庭湖中的一座自然孤岛。这座面积仅为11.2平方公里的小岛,四面环水,蜷曲如龙虾状,分为上山、中山、下山三个村。小岛唯一的码头在上山村,除了供岛上渔民使用外,每天还有来自湘阴县城和汨罗营田镇的客班船往返停靠。12月4日星期四,我们上岛的当天上午,一连两拨客班船都乘客寥寥,开船师傅习以为常:“这个岛啊,要到周末游客多了才会热闹些。”

  20世纪90年代,青山岛上常住人口约3200人,且都是地地道道的渔民。因此,青山岛也被称为全国仅存的三大自然渔村之一。在历年洪涝灾害的影响下,当地政府实行“平垸行洪,移民建镇”,青山岛上的渔民大量外迁,搬到湘阴县城及周边城镇居住。如今,年轻一代更愿意在外工作发展,岛上常住人口锐减,只剩下400多人,且以老人、小孩居多。

  由于缺乏劳动力,青山岛以往传统的捕捞打鱼,逐渐变成了种养结合的方式。岛上的渔民偶尔外出打鱼,更多时候采用网箱养鱼。青山岛土地的沙壤较厚,岛上遍布黄色和白色的细沙,在沙壤深厚的地方种树,得从别处挑来泥土挖坑填充,否则树苗连根都扎不稳。针对这种情况,渔民因地制宜,种植籽瓜、藠头等产品。藠头是一种常年生草本植物,是湘阴重要的经济作物,有近千年的栽培史。它的原产地,就在青山岛。除此之外,还有蔓荆子、枸杞子等特产,它们被合称为“青山七子”。由于受土地面积总量的限制,青山岛的种植业,始终难以形成规模。

  冬天的青山岛,渔民们闲下来了,日子过得慢而平静。

  

  “十里银滩”、“渔歌”,这是一座有文化价值的孤岛

  老家湘阴的湖南大学副教授熊剑,从2004年起,每年都会找时间到青山岛待一段时间。他最喜欢在青山岛东面临湖一带,那一片绵延数里的沙滩上走走。“这里的细沙颗粒最为细腻轻柔”。

  “在洞庭湖上形成这样一条独一无二的‘十里银滩’,离不开流水和风力的作用。”熊剑分析说:“青山岛恰好处在湘江、澧水、资水三水汇合的中心,几股水产生的力量不容小觑。泥沙从几处入水口开始沉淀,顺着湖水运动的方向,较粗的沙石最先沉淀淤积,细沙则随着水流动。夏天水涨时,细沙漫过洲滩,冬天水退风起时,它们就被风卷起来,落在湖中陆地,形成沙滩和沙丘。”

  从事区域人文研究的熊剑,始终将目光聚集在青山岛上。在他看来,青山岛是一座真正有文化价值的孤岛,“它的交通相对闭塞,同时,这里始终以渔业为主,代表了纯正的渔猎文化。据考证,早在7000年以前,青山岛上就有人类栖息繁衍”。

  “鲜鱼好呷网难开,鲜桃好呷树难栽,白米饭好呷田难作,我的姐吔,你的红嘴好呷我口难开。”这是熊剑在青山岛上一位老渔民那儿听来的渔歌。当时那位老人身体极其虚弱,熊剑请他把歌词念出来,老人一个字都讲不出。最后,熊剑想了个办法,请当地人在老人耳边哼曲调,老人闭着眼睛听,想起了自己在洞庭湖上飘荡的日子,慢慢把那口气理顺,就唱了出来。“渔歌的直白和真切,能帮助渔民驱散在茫茫水面上的疲劳和恐惧”。

  熊剑把他在青山岛等地的研究成果汇总集结,出版了《洞庭天下水——洞庭湖水文化研究》一书。

  湘阴青山岛坐标。

  

  生态旅游开发,从渔民农家乐到吸引诚商、大商

  从2010年开始,在当地政府牵头引资下,青山岛开始旅游开发。不少渔民开始在家中开设农家乐,家住上山村的贺新明就是其中之一。贺新明日常的一天,往往是早起外出打鱼,中午回家为游客们做饭。有时碰到游客包船,随叫随到。为了接送露营用的帐篷、柴火,他还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周末比较忙,一天可以做好几桌饭菜。”尽管如此,岛上的接待能力还是有限,生态旅游也是不温不火。

  12月4日下午,我们乘坐电瓶游览车,沿着新修好的拦汛堤公路绕岛一周。同行的青山岛镇人大副主席张略兴致勃勃地说:“现在环岛骑行,是最舒服的,既看风景又看候鸟。”

  青山岛位于世界三大鸟类迁徙线的亚太飞行线上,每年冬季候鸟云集,总量可达20万只,其中珍稀鸟类有42种,包括中华秋沙鸭、天鹅、小白额雁等。这里水域广阔,湖洲、杨柳、芦苇散布,苔草一年两绿,给许多鸟类提供了食物。为了能更好地保护监测候鸟,横岭湖自然保护区在青山岛下山村设立了观鸟台、保护站。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还在岛上建设农贸市场、卫生院,成立了游客服务中心,将岛上“长寿树”、“杨幺头”等景点串联起来。张略希望这些举措,能让游客有更好体验,同时把招商引资的环境做好。“我们欢迎那些诚商、大商,在不违反政策,不违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旅游合作开发”。

  

  不随意改变岛上的生态布局,体验纯正渔民生活

  几年前,因为偶然的一次机会,资深驴友梁军到了青山岛游玩,后来他将在“十里银滩”拍的照片发给朋友看,朋友问:“这是哪儿?比三亚有特色多了。”梁军深受触动,一方面为青山岛的美所折服,另一方面对于生态旅游开发,他有着自己的想法。

  梁军的另一重身份是湖南智和洞庭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曾多次赴青山岛考察,并与国内外旅游文化专家共同探讨青山岛生态旅游的开发。在他看来,青山岛之旅重在原生态体验,“游客来这里,就是为了感受一把纯正的渔民生活”。

  岛上的地形地貌,生态布局,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同时,功能区和保护区应泾渭分明。上山村一带设立功能区,这里再闹再脏,也不会影响到中山及下山,那里是候鸟和其他动植物的保留地。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置,梁军建议采用物理方法加生物方法共同处理,即先把垃圾用收纳罐收集,避免二次污染,同时在密闭的环境下进行初步降解、分离。同时,大面积的种植菖蒲、香蒲等湿地植物,发挥它们的吸收分解作用,如此循环往复,最终达到排放标准。

  目前岛上的常住人口不多,不少房屋空置以至倾圮。梁军觉得,是否可以将现有的渔民们迁出,统一安置在上山村,然后其余的空房、旧房装修,作为小客栈。这样造价低但实用性强;如果希望能够住得更高大上一点,那就修筑树屋。这种用新式板材建造的房子,一般都选择风景秀美的地方凌空搭建,以钢架作为支撑。虽然它的造价较高,但悬空的房屋减少了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人住在上面也别有风味。

  除了生态体验之旅外,梁军从岛屿与旅游、会展经济的角度分析,以“博鳌论坛”对海南岛旅游发展的推动为例,希望能将青山岛旅游与中国智库结合,发挥会展和旅游的联动效应,带来更多实在的经济效益。

  

  “再也不想看到‘开潭’时人和鸟共同掠食的野蛮,狂热”

  针对梁军提出的构想,对洞庭湖持续关注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长沙办主任蒋勇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于青山岛的旅游开发,不管是政府,还是投资商,都要对青山岛知根知底。它有什么自然禀赋,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都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分析。”

  2000年左右,WWF直接促进推动了横岭湖自然保护区的成立,其中青山岛恰好位于横岭湖自然保护区以北,它周边水域原来是江豚的栖息地。2008年冰灾时,青山岛芦苇荡一带又成了天鹅的庇护所。因此,“要尊重规律,”蒋勇说:“否则会像开发采桑湖一样走弯路。”

  考察青山岛达十年之久的熊剑,跟我讲起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说青山岛的养鸭人,经常把鸭子赶到杨幺头那边的矮围里去,在放养的小半个月内,经常会出现鸭子数目变多的情况。因为有野鸭混到鸭子队伍里面来了,它们凑在一起取暖、觅食,直到越冬。

  第二个故事,是他几年前看过青山岛渔民们冬天“开潭”。渔民将十多艘船围着湖中的一处深潭,然后用深水炸药丢下去。深潭里的大小鱼儿全部被炸死或震晕,浮出了水面,人们只管弓着腰往船舱里捞鱼。一开始被爆炸声吓跑的鸟类,因为食物的诱惑,重新聚拢过来,在天上盘旋,黑压压的一片,发出尖锐的叫声,往水里扎猛子抢鱼,甚至跟人抢夺,人手里拿着鱼,和鸟缠斗在一起。人和鸟掠夺时的野蛮和狂热,熊剑坦言:“再也不想看到。”

  

  专家观点

  将区域管理变为流域管理,成立“洞庭湖国家公园”

  洞庭天下水,治湖就是治水。综合此前研究成果,我觉得目前洞庭湖的区域管理,与治理流动的湖水是不相符合的。我们可以实行流域综合管理,参照欧洲莱茵河、美国黄石公园的先进管理经验,重新规划洞庭湖湿地保护区,即成立一个新的“洞庭湖国家公园”。整合现有几个保护区,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实行统一的多部门参与的协调管理,对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抢救性保护措施,如建立保护小区或禁猎区,加强水体污染治理,保护或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等。

  特约记者 玛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