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仲舒后人隐蠡墅

 苏迷 2020-08-03
《苏州日报》2020年08月01日 B01版

  施晓平 谢舒星

  吴中区长桥街道(吴中高新区)蠡墅集镇上近代曾有“四大家族”,王氏是四大家族之一。据说,苏州城内过云楼顾氏和这个家族是姻亲。蠡墅王氏还在当地栈廊浜32号设过祠堂。遗憾的是,如今王家祠堂已不复存在,所幸通过王家祠堂碑文、家谱等资料,笔者最终弄清了这个家族的大致情况。

  系出相城荻扁王氏

  王家祠堂原有三方碑刻,其中一碑放在房子东面的河岸边,笔者1999年10月6日到现场看过,还冒着小雨抄录了碑文(详见附录)。

  通过碑文可知,这支王氏是荻扁(今相城区太平街道)王氏的分支。荻扁王氏的第一代叫王皋(1081—1146),字子高,父亲王巩长于诗词,与苏辙、苏轼兄弟有文章道义之交。后来受苏轼诗案牵连,王巩被一起贬官到海南,王皋生于贬所。王巩被召还后,王皋作为名臣子孙而进入仕途。他力主抗金,后随宋高宗南渡,归隐苏州荻扁。

  后来荻扁王氏人丁兴旺,除部分留在“老基”外,还分迁各地,其中有一支就搬到了蠡墅。

  为弄清蠡墅王氏的世系,笔者特意跑了趟相城区太平街道,在王氏宗亲王振昌那里看到了从无锡图书馆复印来的清末《王氏三沙宗谱》(中沙荻扁分吴县蠡墅镇支)。

  家谱记载,蠡墅这一支王氏是第二十三世(以王皋为一世祖)王文魁起迁居蠡墅的。推算下来,王文魁落户蠡墅的时间大致是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

  其实,这支王氏与吴中结缘,还可以向前追溯到王皋的八世祖王仲舒(762-823)。

  王仲舒担任苏州刺史时,捐出自己的宝带,集资建造了宝带桥,造福了一方百姓,而宝带桥就在吴中。

  曾设王修齐祠产

  根据碑文,民国时期王氏家族出了个王祖彜(1876—?),按家谱是第二十九世。1923年,他遵照父亲王应甲的遗命,将自己名下的五百一十一亩七分六厘田地、山地、鱼塘,三开间两落四进两备弄、基地一亩五分八厘房屋一所,都用作太原中沙荻扁派蠡墅支宗祠祭祀之用,本支贫乏不能自存的子孙,也酌情给予丧葬等费用。这些田地、山地、鱼塘、房屋被定名为“王修齐祠产”。

  为防祠产日后发生变故,或被不肖子孙觊觎盗卖,王祖彜还禀告县知事,要求准予立案,并颁给布告暨谕饬征粮处改立户名,结果得到了时任县知事的郭增基的批准。

  遗憾的是,蠡墅王家祠堂房子后来卖给了周某,房子已经翻建,笔者抄录过的碑如今也不翼而飞了。周氏现在保存有另外两方碑刻,内容是祠产的清单之类。

  园林房产“三益堂”

  王氏既为蠡墅四大家族之一,蠡墅当然不止“王修齐祠产”这点产业。《长桥镇志》第二十章(名胜古迹)提到,王氏还有一处园林式的老宅叫“三益堂”,兹录如下(括号内文字系笔者所写或增补内容):

  三益堂在蠡墅镇南弄西侧,系蠡墅镇“四大家族”中王姓老宅。明、清建筑。占地30余亩,有房千余间(按,30多亩也就2万多平方米,去掉天井、花园等,应该造不了千余间房子,这“千余间”可能是蠡墅王氏家族所有房产的数量),楼9幢,且建有假山、花园、旱河。正楼(三益堂)系清代中期建,工匠雕琢精细。民国初年,裔孙王根余(按,实为王耕余,即王祖彝,字耕余)、王锦盘(按,家谱中未查到此人)、王颂平(按,即王祖治)先后迁苏州行宅住。裔孙王升庆(按,家谱作王昌,原名家炜,字黼庭)一度任蠡墅乡乡董,升庆长子清士(按,即王祖芬)一度任伪吴县十六(蠡墅)区区长;次子佳士(按,家谱作嘉士,即王祖庆,字嘉士)经商。新中国成立前夕,升庆携二子迁苏州行宅住。新中国成立后,三益堂先后为蠡墅粮管所库房、蠡墅粮饲加工厂、长桥镜片厂、长桥派出所用房。1994年被拆除,建蠡墅农贸市场。

  1999年笔者采访蠡墅耆老朱元春(时年91岁)时,朱说,王家住栈廊浜,祖上据说是卖蛋出身,后来得到对门钱家的产业而兴起。后来王家有个子孙人称王老五,房子很大,他的儿子王清士做过蠡墅区的区长,子孙后来迁居苏州城内瓣莲巷。

  从王清士反推,王老五应该就是王昌了。家谱中,王昌的父亲王元熙生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王昌在儿子中居第四,那么,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可以被称为“老五”。

  “蠡墅沈宅”原曾是王宅

  吴中区长桥街道被列入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点共三处,均位于蠡墅集镇,其中一处被冠以“蠡墅沈宅”的名字。然而,笔者几次调查后却发现,沈宅原先其实是王宅。

  这处宅子位于蠡墅上塘西街20号,太平桥西北面(图一)。《苏州市吴中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对它的介绍是:

  现存住楼一幢,面阔四间带北厢楼,住楼底楼方木承重圆木搁栅,较低矮;二楼构架为前后单步做法,内四界圆作抬梁式。北厢楼俗称旱船,面阔三间,进深7.9米;二楼构架为圆作抬梁式,船篷轩。该住楼沿河而筑,前有花岗石梁式太平桥,极具小桥流水人家风貌,是当地清代典型的小型民居建筑。

  笔者几次前往蠡墅访古,认识了住在这座宅子北部的石根和老人。老人说,其实,他家的房子和所谓的“蠡墅沈宅”原先都是王家的,后来卖给了两户人家:北面连同园子1949年卖给了他家;南面的东部则卖给了杭氏,之后,这房子就被公有了,安排了居民居住,最后住的是沈姓居民和陈姓居民,房改时沈氏等买下了这房子,所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这房子被写作了“蠡墅沈宅”。

  石家买下王家房产时的文契已经没有了,但他家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凳子,反面写有“王耕余”字样。这是他们买下房子的时候王家留给他们的。而《中沙荻扁分吴县蠡墅镇支》明确,“耕余”是王祖彝的字。

  此外,石根和家至今保存着一块匾(图二),上面写有“蠡滨草堂”字样,是清朝同治癸酉(1873)七月苏州城内文人石渠为“舜卿三兄大人”所写。再查家谱,“舜卿”是王元熙的字,而王元熙正是王祖彝的嫡亲伯父。

  从凳子和匾看下来,这房子以前确实属于过王家。

  不过,这处王家房产原先还要大一些。整个宅子分东、西两路,东路沿着南北向的中港河(俗称“水老鸦浜”),前后三进,分别为客堂、圆堂、楼厅(如果算上街道南侧的下岸房屋就是四进),再加上楼厅北侧的一只旱船,这些就是所谓的“蠡墅沈宅”;西路前后四进,石根和家就在第四进。

  石根和说,他家买下这处房子的时候,房子南侧还有太湖石假山,只是保存到现在的太湖石只剩一块了;北面则有一个很大的园子,一直要到后面的北蠡墅街以北,这园子本来也属于王家。

  石根和透露,听他父亲讲起过,王氏仅王耕余这一房就拥有三四千亩耕地,是蠡墅镇上屈指可数的大地主。王耕余的原配(鲍氏)并没有生孩子,为了延续香火,他娶了个妾(吴江戴氏),妾不能住栈廊浜正屋,就被安置在这个地方。但妾也没有生育,王根余后来迁居苏州城里,这房子大部分就给卖掉了,只留西路前三进仍归王家,但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房子也被公有了。

  石根和家的房子也有轩,梁架圆作,虽已进行过落架大修,墙壁已经重新砌过,但原先的梁架结构并没有改变。

  王氏后人今何在?

  荻扁王氏迁居蠡墅后,人丁颇为兴旺。根据《王氏三沙宗谱》(中沙荻扁分吴县蠡墅镇支),该家族第二十八世、二十九世各有24人(含早夭者),第三十世共有10人(含早夭者)。其中,二十九世王祖荫(1879-?),字临孙,1906年肄业于日本法政学堂;三十世王宗启(1908-?),字开孙,为王祖芬即王清士之子。

  只是,这些后裔已经全部迁走了。如果能找到这支王氏的后裔,可能可以挖掘出更多鲜活的内容。

  顺便说一下,蠡墅还出过一位王姓人士,叫王国宝,他初名廷槐,字植三,清朝咸丰九年(1859)己未科举人第三名,曾任山西省垣曲县知县,在捻军起义中因没能守住城池而自杀身亡。

  说王国宝是蠡墅人,是因为民国《吴县志》在郭巷人施传镳的传里说,施传镳“与尹山袁学澜、蠡墅王国宝并负时名”。

  不过《王氏三沙宗谱》(中沙荻扁分吴县蠡墅镇支)查不到王国宝的名字。王是中国前三位大姓,遍布各地,蠡墅有多支王氏也是很正常的事。另外,过去蠡墅的范围很大,周边村落包括新郭等地都算,考证下来,王国宝可能住在新郭,跟“中沙荻扁分吴县蠡墅镇支”王氏只能算同姓不同宗了。

  附:蠡墅王氏祠堂碑碑文

  吴县知事公署布告第 号据公民王祖彜呈称:谨承先业,遗有田产、房屋,奉先父廉钧公讳应甲遗命,遵将自己名下管业,坐落在吴境一都等图田、山、荡计五百一十一亩/七分六厘,又房屋一所,在一都二十一图才字圩,坐面朝东,计三开间两落四进两备弄,基地共计一亩五分八厘,以为太原中沙荻扁派蠡墅支/宗祠祭祀之用,并及遇有本支贫乏不能自存子孙,酌给丧葬等费,定名曰王修齐祠产,由公民奉祀管理,永远世守,不得典质出售。公民仰承/先志,无敢违误。深恐年湮日久,发生他故,或有不肖子孙觊觎盗卖情事,致春蒸秋尝,祀典阙如,既背慎终追远之意,又非公民仰副先志之心,是/不可不预为之防。为此,附具田数及房屋清单,并十年分粮串八十四纸,呈请钧长俯赐,准予立案,并颁给布告暨谕饬征粮处改立户名,一面由公民/在该田亩粮串上加盖王修齐祠产字样、图记,俾垂永远,而重祠产实为公便等情到署。据此,除批准予立案外,合行给示布告。为(字号大)此,仰王氏合/族及该图经造、地保一体知悉所有前项,原王廉记现改王修齐祠产户名,各图田地房产永为王氏祠产,不准私行盗卖,以垂久远,其/各凛遵毋违。切切,此布。

  中华民国拾贰年柒月廿三日

  (吴县之印)吴县知事郭曾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