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日限定,你会晒什么

 风舞猿 2020-08-03

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

谈谈古人的曝书

炎景能教积润除,广庭闲布邺侯书。

熏蒸不藉芸袪蠹,排列真成獭祭鱼。

童记小签分甲乙,婢猜空簏怪赢余。

郝家别有收藏术,扪腹惟应愧不如。

——清·张毛健《晒书》

这首生动有趣的小诗,描绘的场景是古代传统文化习俗之一的“曝书”。去年的热剧鹤唳华亭》中就有一个场景是:女主陈文昔晒书被男主萧定权撞见,二人隔着屏风交谈,两心相悦,含蓄婉约,风雅至极。今年盛夏,你是否也愿效仿古人,体味“晒书”?

01
何谓曝书

所谓曝书,就是古代私人藏书家或官府、机构的典籍收藏部门,于每年适当时节,将藏书从室内取出晾晒,从而使书籍保持干爽,避免因潮湿而发生虫蛀或霉蚀的情况,藉以延长书籍寿命。无论是书籍形态早期的简牍、帛书,还是后来各种装帧形式的纸质文献,虫蛀、霉蚀一直是古人保护图书的难题。曝书,即由此现实问题而来。

 

天一阁曝书场景雕塑

02
溯源

古人曝书的历史十分悠久。《穆天子传》记载:“仲秋甲戌,天子东游,次于雀梁,蠹书于羽林。”郭璞释“蠹书”为“暴书中蠹虫”,即周天子东游途中曾在羽林曝书防蠹,可见曝书之原始功效。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亦记:“七月七日,作曲,合蓝丸及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农历七月七日曝书晒衣的民间习俗,至晚在东汉已深入千家万户。

宋元明清四朝,官方皆有曝书制度,相关机构负责对所藏图籍、书画定时点检晾晒,免致虫伤霉变。藏书达到一定规模的私人藏书家,也都遵循传统,如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杨氏海源阁,规定每二年或三年曝书一次,由于藏书量惊人,曝书时需举全家之力,甚至预邀亲友帮助,从清明迄立夏才能全部完成。

 

王弘力绘《古代风俗百图·晒书翻经》

03
歌咏

闲庭曝书方兴未艾,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笔下的常客。

曝书当抓紧天气晴好之日,因此“山家昼永日晴和,好捡藏书晒碧莎”(方文《晒书》)。

“那嫌三伏赫曦骄,蠹蚀梅黬一例消”(季芝昌《晒书》),盛夏骄阳的曝书效果十分令人满意。

梅雨骎过三伏天,满架琳琅生紫烟”(魏崇简《晒书》),家藏弘富,曝书场面自然颇为壮观。“十五年间万卷藏,中年始觉曝书忙”(曹寅《曝书》)则是巧借曝书之辛苦繁忙夸耀自己坐拥书城。

或在曝书间翻看旧日文稿感慨万千,如“日满晴轩理蠹鱼,壮游回首一唏嘘”(陆游《曝书偶见旧稿有感》)。或从曝书中参悟到人生哲理,如“连日晒书如晒麦,人间耕学本来同”(邵宝《晒书》)。

“约束蛮僮收药富,催呼稚子晒书忙”(陆游《林亭书事》),除了藏书家亲自摩挲点检,活泼灵巧的僮仆与稚儿亦是曝书场景中常见的伴随形象。

总之,“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杜牧《西山草堂》),“收蜜买茶供岁计,晒书烘画合闲缘”(沈周《林堂杂咏》),同其它书斋幽事一样,曝书早已成为文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寄托着无限闲情与雅意。

 

(清)吴隽绘《瞿秉渊曝书图》

选自韦力《芷兰斋书跋三集》

04
细节

有趣的是,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时令风俗,曝书的具体时间并不确定。或云七月初七,如《四民月令》;或云六月初六,如《燕京岁时记》“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或笼统而言,如《尔雅翼》“荆楚之俗,七月,曝经书及衣裳,以为卷轴久则有白鱼”;或十分精确,如《齐民要术》“五月十五日以后,七月二十日前”……总之,翻检史籍文献,古人曝书时间不一,在一众传统民俗中显得特立独行。

然而这种时间上的不确定、不统一,背后反映的恰是古人对待书籍的严肃谨慎态度。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藏书家所处环境气候可能迥异,在天气晴明干燥的大原则之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适时晾晒书籍,正说明古人是在科学曝书、理性保护,而非盲从旧俗。正如清人叶德辉《藏书十约》所云:

古人以七夕曝书,其法亦未尽善。南方七月正值炎薰,烈日曝书,一嫌过于枯燥,一恐暴雨时至,骤不及防。……不如八九月秋高气清,时正收敛,且有西风应节,藉可杀虫。南北地气不同,是不可不辨者也。

关于曝书还有一个不小的误区:将“曝”字理解为阳光暴晒,同晒衣服、被子一样的晒书。其实不然。科学实验证明,长时间阳光暴晒虽然在去霉防蠹层面能够获得暂时的效果,但是对于古籍纸张墨色所造成的伤害更为严重和不可逆。因此,曝书切忌暴晒,而应当采取晾晒的方式——即于晴天,将书籍置于通风且不见日处,是为曝书。这一经验古人早已从实践中获知,一千五百余年前的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即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对曝书提出一系列要求,足为后人垂范:

五月湿热,蠹虫将生,书经夏不舒展者,必生虫也。五月十五日以后,七月二十日前,必须三度舒而展之。须要晴时,于大屋下风凉处,不见日处。日曝书,令书色暍。热卷,生虫弥速。阴雨润气,尤须避之。慎书如此,则数百年矣。

(明)仇英绘《独乐园图》(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局部

很多藏书家都有自己的曝书小窍门。如北宋司马光曾在洛阳建独乐园,聚书万余卷,题为读书堂,据费衮《梁溪漫志》记载,“每岁以上伏及重阳间,视天气晴明日,即设几案于当日,所侧群书其上,以曝其脑,所以年月虽深,终不损动。”从宋代线装书的装帧形式来看,书脑为纸张黏贴处,厚实、易存潮气。将曝晒书脑与阴晾书页相结合,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清代孙从添发明了晒书板。准备二尺阔,一丈五、六尺长的书板四块,搁在高凳上,将图书放置其上,两面翻晒。收书时连板抬起,十分便利。尤其是夏季时有暴雨,遇雨,抬板入屋,庶免狼狈矣。

05
宋代曝书会

时见古人以“曝书”“晒书”作为堂号或书名,如朱彝尊“曝书亭”、《曝书亭集》,郝懿行《晒书堂集》,钱泰吉《曝书杂记》,等等。又有以藏书家曝书场面为题的画作。这些都是由曝书衍生而来的文化现象。

朱彝尊藏书印 :曝书亭珍藏

当然,其中最富文化意蕴的当推宋代曝书会。北宋初期,官方曝书已为定式,秘书省(即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年例入夏曝晒书籍,时间绵延两个月。宋代曝书会特别之处在于,这并不仅是相关藏书机构的一项工作,而是兼具图书展示与文人雅集性质的一场文化盛宴。曝书期间,皇帝不时召见高级文臣共观珍本秘笈,进而发展为三省六部以下各赐缗钱、开筵宴,席间陈列书画典籍、古器文玩,供以酒馔果品,赐以图书碑拓,会后题名于榜或刻石以志。《南宋馆阁录》曾详细记载南宋绍兴十六年至开禧元年的二十四次曝书会:

秘阁下设方桌,列御书图画。东壁第一行古器,第二、第三行图画,第四行名贤墨迹,西壁亦如之;东南壁设祖宗御书,西南壁亦如之。御屏后设古器琴砚。道山尚堂并后轩、著庭皆设图画。开经史子集库、续搜访库,分吏人守视。早食五品,午会茶果,晚食七品。分送书籍《太平广记》《春秋左氏传》各一部;《秘阁》《石渠碑》二本,不至者亦送。

(宋)赵佶绘《文会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与会学士有幸观赏到内府缥缃,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如梅尧臣《二十四日江邻几邀观三馆书画录其所见》诗云:

五月秘府始暴书,一日江君来约予。世间难有古画笔,可往共观临石渠。我时跨马冒热去,开厨发匣鸣钥鱼。羲献墨迹十一卷,水玉作轴排疏疏。最奇小楷乐毅论,永和题尾付官奴。又有四山绝品画,戴篙吴牛望青芜。

宋代曝书会,既是两宋肇振斯文、优渥儒臣的大环境使然,亦是曝书风俗自身所蕴含的文化意味的终极体现。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彼时冠盖逾华林,图画尽风流的盛景。

时至今日,祛蠹防霉已经采用更为有效的科技手段,曝书更多呈现为一项传统文化习俗。近年来很多城市兴起的“晒书节”活动,也不再仅仅是为了保护古籍,而是融合珍品展示、新书推荐、旧书交换等诸多项目的一次文化推广,不禁令人暗喜与宋代曝书会在精神上的一脉相承。

2019年晒书节讲座现场

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

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

读喜年非觉,题惊岁又迁。

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

——清·潘平隽《六月六日晒书诗》

清风徐来,书香萦系,古人的风雅书事在当代还将延续。 

来源:首都图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