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称西域。狭义指今新疆地区,广义指新疆及以西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充满着神秘。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有关于西域山水的记载,(穆天子传》中有周穆王游历西域的传说,中国正史中记载亲历西城的第一人,则是西汉的张骞。 张骞,汉中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汉武帝刘彻的侍从郎官。其时汉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开始跨入全盛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决心一改对匈奴的守势,转为主动反击。恰在这时获得一个重要情报。 匈奴降者供称河西走廊原有强盛的游牧部落大月氏,被匈奴击败,其王被杀,头颅做成酒器,大月氏人被迫西迁,常怀怨恨,想着报仇雪耻,苦于势单无援。 汉武帝据此制定出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的战略计划,召募人员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人。张骞慨然应征,勇当重任,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张骞肩负使命,带领百余人,由奴隶出身的胡人堂邑氏甘父作向导,从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南)出发,很快进入河西走廊,正在风尘仆仆赶路的时候,遭遇匈奴骑兵包围,张骞一行全部被俘,辗转押送到匈奴王庭,拘留了十多年,虽被迫娶胡女为妻又生子,“然骞持汉节不失'。直到前129年才逃脱西行。 关于此行路线,史学界有天山南麓越葱岭(帕米尔)说;天山北麓渡伊犁河说;草原丝路(沿阿尔泰山南麓西行)说。但不管走哪条路线,都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备尝艰辛的,有时饿极了只有靠甘父射猎飞禽野兽来充饥。他们赶到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说明来意,大宛王派出向导翻译送张骞到康居,再从康居到达大月氏。大月氏已征服阿妇河流域的大夏,安居乐业,无心复仇了。 张骞逗留一年多,没能使大月氏人答应与汉结盟共同打击匈奴,于前128年踏上归途,翻越葱岭,取道喀喇昆仑、昆仑和阿尔金山北麓向东行进。在穿越羌人居地时再次被匈奴拘捕,又扣留一年多,乘 匈奴内乱逃出,前126年返回汉朝。此行历时十三年之久,出发时的百余人,回到京城长安的只有他和甘父二人,还带回妻子。 这次出使,张骞虽然没有完成联合大月氏的使命,但是带回了关于西域的丰富知识和大量见闻,其意义远远超出他的直接使命,在我国历史和东西交通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武帝对这次通西域的成果十分满意,封张骞为太中大夫,相当于皇帝的顾问。甘父因佐助张骞,向导有功,得到了奉使君的封号。 张骞回到汉朝时,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已经取得第一次战役的胜利,但整个战局依然吃紧。前123年,他以校尉军职担任向导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熟悉地形,指点行军路线,使汉军兵马及时得到水源和草地的补给,顺利推进数百里,张骞因功被封为博望侯。 由于匈奴仍然控制着汉朝到西域的交通要道,张骞便根据在大夏看到汉朝的蜀布和邛竹杖,向汉武帝建议通过西南夷前往身毒通西方。也就是从四川云南通过今天的缅甸和印度,通往西亚。虽然当时汉朝使者没能到达印度,但张骞的判断基本是准确的。 张骞通西域之后,丝绸大量西传,其他如养蚕、漆器、铁器和冶铁术、井渠法及各种工艺品、农产品相继向西传播,而汉使从西域引进了葡萄、苜蓿及胡桃(核桃)入石榴、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胡豆(蚕豆)、胡蒜(大蒜)、胡萝卜等农产品和毛皮织品、珍禽异兽,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等,也对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千百年来,张骞的业绩一直被后人所传颂,除《史记》、《汉书》的记载外,清人记载伊犁西南有汉张骞碑,曹麟开赋诗“博望残碑碧藓封”,爱国英雄林则徐更吟咏“博望星槎笑凿空”。而今后人笑谈西域史,笑谈丝绸之路,就不能不提到张骞一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