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虚症的研究进展

 曾经沧海刘卫国 2020-08-04

中医学理论中,虚症有表里、气血、脏腑、阴阳之分。目前,虚证本质可以界定为3个层次:

(1)虚症的症候群传统理念;

(2)以病证结合为观察点的狭义病理学概念;

(3)以系统网络为切入点的广义病理学概念。

虚症的诊断标准在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虚在初级阶段会导致食欲不振、情绪低落、失眠多梦等,发展到后期,各种疾病随之而来。虚症虽不会致命但却会反复,最后变成顽疾。“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中医认为只有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才能身材健美、肌肤润泽。虚症的诊断标准在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随着对虚症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医对虚症的治疗从最初的单一药物治疗发展到现在的食疗、动物药、中医药线点灸及运动补虚。通过食补或药补方法补气益血,调整人体机能。

虚症的认识

1.1 虚症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生疾病,是由于“正邪相争”,特别强调“气虚”是人体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方面,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即人的抗病的能力充实于体内,则外来的一切致病因素均不可能干扰人体而发生疾病。反过来一切外来的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必先由于人体抗病能力的低下,故《内经》又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所讲的“证”是疾病的证据和表现,是泛指异乎于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总称,可以概括表示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情况。因此虚证,是指人体正气虚弱不足的证候的总称。《素问·通评虚实》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是指导临床虚实辨证的依据。“精气夺则虚”一般是机体抵抗力下降、生理机能衰退而出现的病理状态。

中医治疗虚症的研究进展

1.2 虚症的分类

(1)从症候学看虚症主要分4类:①血虚证:具有面色萎黄、心慌心悸、头昏眼花、舌质淡脉细软、面色不华等症状;②气虚证:具有食欲不振、脘腹虚胀、懒言少动、神疲乏力、气短、舌体胖脉细软等症状;③阳虚证:具有阳痿早泄、夜尿增多、唇淡面白、形寒肢冷、舌质淡脉沉细等症状;④阴虚证:具有腰膝酸软、心烦失眠、头昏眼花、口干舌燥、舌质红苔光剥、脉细数等症状。

(2)虚症按疾病出现的脏腑部位而又可以分为:①肺气虚:具有咳嗽声音低、咳痰无力、易得感冒的症状;②心气虚:具有面色苍白、记忆力减退、心烧等症状;③肾气虚:具有遗精、夜尿多等症状;④脾气虚:消化功能差、饭量少、饭后胃部胀满不舒的症状[4]。气血阴阳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或者同时出现,也就是说,很多症状不仅见于一个证型,还可见于多个证型当中,需要和其他症状结合一起考虑。

1.3 关于虚症的历史记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脉亦弱,化血不足;劳力过度,大病,久病伤精气,津不化血,可导致血虚。心阳虚或心气虚多伴有心血虚,心血虚多伴有心之气,阳不足;《素问·经脉别论》:“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经脉包含经脉之气血,汇聚于肺,营养各脏腑组织。在体内相互转化的气、血、津液,都是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类经》:“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阳气在人体内阴阳平衡中占主导地位,只有阳气充足才能脏腑协调,抵御侵袭。《类经·生气邪气皆本于阴阳》曰:“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阳去则神明乱,筋骨废。”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气,参与机体各方面生理病理。免疫调节与中医的阴阳平衡是高度一致的。

中医补虚研究一瞥

2.1 补虚药分类与应用原则

中医的补虚药分为补阴、补阳、补气、补血等四类。临床上对于精血津液不足的虚症,选择补阴药治疗;对于后天阳气、正气不足的虚症,选择补阳、补气药治疗。中医处方医药主要分为:公药、母药、主药、帮药,公药针对阴虚证而设,性多温补,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抵抗力;母药针对阳虚证而设,性多寒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主要针对主要病因或病症的药,帮药是作为主要的辅助药物。通常选择有共性的药物作为主药与帮药。补虚药中公药占的数量较多,对于身体虚弱者,主张配用动物药。小儿病症多配成药膳,以方便服食。如中医中主药用石仙桃,公药用蜂蜜,帮药用柑果皮浸酒治疗体虚咳嗽。中医认为,同气相引,药物效应和食物诱导效应可使人体能够更快更好地发挥其调理功能。如治疗风湿病,除用祛风除湿的草药外,另加动物的骨头可起到引药入骨的作用;以尾骨、腰骨与杜仲、续断等共同服用,可治疗肾虚腰腿痛;以动物腰骨、尾骨与其他中草药服用对治疗肾虚引发的小儿脑积水、弱智等疾病疗效显著。

2.2 食疗补虚

民间讲究以食为补,强调药补不如食补,中医认为顺应自然通过食疗来补虚最为方便和实用。食疗重视脾、肺、肾三脏的调理,其认为脾胃能受纳运化水谷,升清降浊。调理脾胃对恢复精微物质的营养能力很重要。食疗方法很多,一些常用的食疗方法老幼皆知,如民间常用黑豆煮乌骨鸡治疗产后血虚,饮用龙眼酒补血、治疗失眠、健忘等症状;饮用鲫鱼豆腐汤、药膳鸡等治疗大出血及月经过多等症状;例如“肺痨”久咳,痰中带血,用黑墨草炖猪肺服用;宫寒不孕,常用羊肉、鲜嫩益母草等炖服;食用含山药、茱萸等药材的金匮肾气丸来补肝益肾。食疗的配方包括药食两用药材和调料,进行食疗之前,分析患者的病因、症状、结合体质、环境和季节等因素合理使用。一般原则是春升、夏清淡、秋平、冬滋阴。

2.3 动物药补虚

善用动物药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中医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同气相求,以血肉有情之动物药来补虚最为有效。民间有喜食蛇鼠、山禽、海鲜河鲜等野生动物的习俗。其认为虫类药可祛风止痛;鱼鳞之品可化瘀通络,软坚散结;介甲可滋补潜阳,安神定魄;飞禽走兽可滋养气血,调理阴阳。飞禽走兽,虽分柔刚,但都可温养、滋养气血,且动物常年生长于深山老林,江河湖海,得天地纯正之气,补力最甚。因此中医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独特用药经验。例如蛤蚧、山羊肉、鲜嫩益母革互相配合作饮食来治疗女性花肠虚冷;饮用蛇肉汤、蛤蚧酒、三蛇酒等治疗风湿、颈肩腰腿痛等症状;食用猪肉、水鸭煲莲藕治疗阴伤干咳;中医推行的药膳还有罗汉果猪肺汤、花生牛脑汤、淮山药羊肉粥等。

2.4 中医药线点灸治疗虚证

中医药线点灸通过对穴位的刺激,疏通脉络,达到调节气血,保健防病的功效,因此对虚症也有较好的疗效。如通过取穴四缝、脐周4穴、中脘、足三里治疗小儿厌食;点灸加穴位贴敷:大椎、膻中、膏肓俞、肺俞、足三里治疗虚症哮喘;主穴取下关元、三阴交、肾气不足加膀胱三穴、大椎、长强、涌泉,肺脾气虚者加四缝、肺俞、足三里治疗小儿遗尿;主穴下关、三阴交、肾俞、足三里等治疗痛经虚症;穴取四缝、足三里、胃俞、脾俞治小儿厌食症寒虚症。

2.5 运动补虚

阳虚为器官功能衰弱疾病,一些器官功能可通过运动来恢复。例如心脏及其血液循环功能,肺脏及其呼吸功能,脾脏及其消化功能,大脑及其神经功能,四肢及其运动功能等。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可增强上述器官功能。但运动应讲究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器官功能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漫步有助消化,游泳有助血液循环,郊游有助呼吸,脑力劳动有助神经健康等。运动要有度,需控制运动量,过度的运动会造成器官功能损伤。

小结与展望

中医经过多年的发掘整理和临床研究试验,可以说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医的调气、解毒、补虚三大治疗原则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但对虚症的研究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如中医对于虚症的认识,大多还是民间经验性总结,有待补充充实,将有共性或规律性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虚症治疗的临床报道,大多是较为零散的回顾性总结,前瞻性临床研究报告少见;对于虚症本质的研究,如体内物质代谢、心肺肝功能、机体免疫功能、病理形态学等方面改变,有待深入研究探讨;今后在虚症病因病机、诊断原则、治疗原则、疗效标准等方面应进一步规范化,加强治疗虚症方法和药物的研究;加强虚症物质基础以及中药对这些物质的作用效果、作用规律的研究,加大开发治疗虚症药物新产品力度等应是虚症研究的重点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