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倾其所有,全情付出”,是大多父母“爱”的误区。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却总在不知不觉中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问原则对错。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被爱是应该的,父母就该这样对我。 卢梭在《爱弥尔》说到:“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 很多孩子成年之后还理直气壮地啃老,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更不懂关心和感激他人。其实孩子并不是天生的“白眼狼”,而是父母无限度给予的结果。也许孩子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过多。 ![]() 包办孩子的一切,却换来的责备与挑剔 我的朋友有个女儿上初三了,她在生她女儿时大出血,在手术台上抢救了好久才活过来。所以她都很在意女儿,特别是教育问题。 她的女儿也很争气,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年级前三名。可据我所知,朋友跟女儿的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每次见到朋友的时候老在诉苦。说是自己一心为女儿,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生怕有一餐不和她胃口,让孩子吃少了。学业这么重,作业那么多,该如何是好? 再后来跟她一起聊过好几次,每次的话题都以她女儿开始,再以她女儿结束。很少有听她说起过自己。她在照顾女儿方面也确实尽心尽责,每天女儿进门前,她都会把精心做出的饭菜摆在桌子上,洗完衣服叠好放柜子里,并且把第二天要换的衣服给孩子放床头。有一回天气热,她给女儿拿的衣服有些厚,自己在那里自责了好久。我对她说,孩子都上初中了,热了肯定自己会脱的。可这样一位尽职尽责,无微不至照顾女儿的妈妈,却每天要接受孩子的责备与挑剔。女儿从来不觉得妈妈为她付出有多辛苦,好像自己享受到的一切都理所应当。我想如果我的朋友让女儿放学回来自己盛饭,自己收拾房子和衣服,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结果呢? 奉献过多,让孩子觉得她根本不需要心疼 邻居家有一个妹妹。有一次,我去她家里窜门,她妹妹嫌她妈做的饭不好吃,要吃肯德基,问她妈妈要钱去买,其实那个妹妹已经在工作,自己挣钱了。但她妈二话不说就把钱掏出来了。 更令我震惊的是,那个妹妹买回来之后,一个人就吃了起来。吃的差不多了,把袋子提起来放在她妈跟前说:“我不吃了,剩下的给你喽!”她妈妈竟很自然地拿起来吃完了。没有任何觉得不对的地方。 后来,邻居家的妹妹也结婚生孩子了,但是依然没学会心疼她妈妈。有一次她要搬家,让她妈帮忙去收拾。她回到家的时候,她妈妈刚下班回来正在做饭,她就一个劲地在那里催促。 她妈妈做好饭,连吃一口都没顾得上就跟她一起去收拾东西了。而且她妈在做饭时还问她妹妹吃过了没,她妹妹说在来的路上买饺子吃了。我又被震惊到了,心里想为啥不打个电话问问她妈吃饭没,如果没有的话,买来一起吃不很好吗?那位邻居家的妈妈,整天埋怨自己的女儿不知道心疼她,可她从来都不知道,自己奉献的过多,以至于让人觉得她根本不需要心疼。仿佛她生来就该心疼别人一样。 爱孩子,那是连动物都会做的事,而真正教育他们则是一件大事。所以,如果我们只是给予孩子过分的爱,便混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 当我们打着“爱”的旗号,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不仅自己十分辛苦,也在不知不觉中剥夺孩子独立、自主的行为,甚至压制和否定孩子的自尊自主意识,让孩子变得像宠物一样:唯唯诺诺,一味讨好;一旦不能得到对方的认可、接纳,又会惶惑不安,叛逆焦躁。久而久之,孩子默认自己是个什么都不会,并且需要别人来照顾的“宠物”,并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理所应当,不懂何谓感恩。 ![]() 真爱你的孩子,要舍得让孩子受苦。时刻提醒自己:真爱孩子,就不要把孩子当作宠物,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如果父母的没有界限感,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亲手培育出一个小白眼狼,误了孩子的一生!明智的家长,应学会放手。站在孩子身旁,与他肩并肩、手挽手,陪伴他们走过精彩的一程。 我们既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孩子的同行者,教育的成功不是培养出一个乖巧听话的宠物,而是帮助孩子在自主的成长中找到自我,收获自尊自信,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开阔的人生! 伟大的父母们,从今天起,把“爱”藏起来一半,让孩子也学会爱与给予,懂得责任与担当!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