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九谷烧历史及主要工艺

 白天的流星 2020-08-04

九谷烧的历史

九谷烧起源于1655年,加贺之国江沼郡九谷村(今石川县加贺市)的第一窑建窑。九谷烧的特点是用青蓝色线条绘制图案,以赤..绿..深蓝五种颜料绘制出色彩浓重鲜美的彩绘方法。其绘画的内容有山水花鸟等,大胆的绘画技巧给人深刻的印象。以春日山开窑位契机,若杉窑、吉田屋窑、宫本屋窑、小野窑、松山窑的连续建窑,九谷烧的作品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风格。尤其是吉田屋窑不使用红色的“青九谷”、宫本屋窑赤绘金彩的“赤红谷”等。一直到明治时期出现九谷庄的金襴手技法成为主流,“JAPAN KUTANI”也闻名于世界各地。

九谷烧的特色和画风

古九谷1655~1730年间突然废窑的原因至今不明。在狩野派名匠-九隅守景的指导下,青(绿)....深蓝五色表现出构图大胆的绘画风格,流畅自由的线条,豪放意味深远的意境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木米风 1810年在古九谷被废窑约80年后,加贺藩营在金沢市创办了春日山窑。在京都文人画家-青木木米的指导下,大量使用红色,人物画以五色为主。可称之为中国式花样。

吉田屋 1830年在古九谷的旧址上大圣寺的富商“吉田屋”的传卫门从新建窑。青手古九谷的制作方式得以复兴,不使用红色只用青(绿)...深蓝四色。除了花纹以外把小花纹作为底纹,整个瓷器都被厚重的颜料所覆盖,凝重的作品风格使之独特的氛围。

饭天屋风 1840年,使用红线细致地描绘人物,周边布满了用细小的花纹,每个地方都使用了金彩的上色技法。那绵密的红线所组成的画面是无法用语言去描述有多么地精致。

挪用吉田屋废窑后设施的宫本窑具有赤绘细描画的特色

庄三窑 1850年,吸收了古九谷、吉田屋、赤绘、金襴手所有的手法,再用洋颜料绵密地描绘图案这就是彩色金襴手。成为明治以后九谷产业的主流风格。

这种画风是明治以后九谷输出的主力,也是九谷烧盛行的主要原因,还是JAPAN KUTANI 的代名词。

永乐风 1860年,源于加贺藩前田家邀请京都的陶工-永乐和全,永乐和全用京烧金襴手手法把瓷器全部涂上红色后,在红色之上只用金色的上色作画使之豪华绚烂的同时,又体现了京烧风优雅。

青粒 1910年所设计并持续到现在的花样。用蓝色的小颗粒排列出图案,以金色描绘出蔓草和铁仙花的图案的花纹。九谷烧使用了独特的蓝色颗粒技法后,是年长和男性的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彩釉风 1960年,三代德田八十吉氏设计的花样。德田八十吉制作的彩釉瓷器是瓷胚烧制之后,再涂上彩釉烧制出图案的。通常彩色瓷器都是低温烧制而成,而彩釉瓷器是在超过1000度的超高温下烧制而成,使之具有更清澈的透明感和层次感。三代德田八十吉的彩釉瓷器在1997年被认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人间国宝。

釉裹金彩釉裹是指在透明的瓷器釉层之下的部分,釉裹里不含金泥使用金箔绘制花纹的瓷器称为釉裹金彩。在釉层之上使用金彩技法,例如金襴手等,在烧制图案的时候为了让金氧化变色不得不在烧制后抛光,而釉裹金彩有釉覆盖着无须抛光。在2001年吉田美统因釉裹金彩被认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人间国宝。

釉裹银彩 釉裹是指在透明的瓷器釉层之下的部分,釉裹里不含银泥使用银箔绘制花纹的瓷器称之为釉裹银彩。拥有这种技法的第一人是“中田一於”,他用银箔剪贴烧制花纹。并且是上釉后烧制。作品弥漫着银箔特有的浅浅的、素雅的色调。细心放置每一枚的银箔,因其上分布的淡蓝,淡樱花的色釉,而散发着不同的感觉。被预言为未来的人间国宝,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作家。

色彩是古九谷烧的最大特征:釉色浓重鲜美而意境超群,强烈的色彩和稍嫌混浊而无光泽的质地形成完美的调和,展现日本彩绘瓷器的最高境界。九谷烧习惯在素瓷上涂满青、绿、紫、黄、红等色釉,现在还扩展了金、银和褐等颜色。九谷烧经过采石、粉碎、筛箩、沉淀、成形、烘烤、素烧、绘画、施釉、烧制、彩绘后再烧制等十几道工序完成,大胆构图,线条自然流畅有力,形成豪放,秀丽,奢华的高品位独特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