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黄河边看一座大桥

 十米阳台黄手帕 2020-08-04

建国七十周年的阅兵式快开始直播时,我在郑州到焦作的城际列车上。

动车组轻盈地飞驰,车轮与钢轨丝滑得几乎没有声音。

从车窗望出去,看见急速倒向身后的树木和房屋,才发现我们原来是如此迅捷地向前奔跑,不曾停歇。

车窗外的视野突然变得开阔,我知道列车进入了黄河铁路大桥区段。

纵横交织的钢梁在眼前不断闪过,像播映的老电影,朝阳下的黄河在一马平川的大地上从容涌动。

河面宽阔,身姿惬意,被阳光勾勒出优美的线条。

不知道何时,一座并行在西侧的铁路大桥悄然闯进视野,心下禁不住一阵怦然,这不是京广铁路黄河大桥吗?

往事如漫涨的河水一样浸漫,脚下不由生出阵阵清凉的水汽。

该去看看你了,老朋友。

荒废的大桥显然被遗忘了许久,通往大桥的道路长满荒草,慢慢地变成了菜园、荒地和滩涂。

我顺着旧时的方向,费力地跳跃穿行,一点点迂回到大桥南端的桥墩下。

桥墩侧面有维修的爬梯,有一些残破的铁件挂在上面,像极了昨日的门环。

手摸上去,厚厚的灰尘扑扑簌簌落下,仿佛推开了吱吱呀呀的老宅子。眼神多了些迷离,记忆开始慢慢复苏。

桥还是那座桥,河还是那条河,人还是那个人。

只是时光封冻的故事如爬满藤萝的桥墩,需要慢慢地掀开,小口地回味。


桥底靠近护坡的地方是一片草地,被一股小溪般的河水环绕着,愈发显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平时在桥面行走,看到的只是被车轮打磨得闪亮的轨面,既没有在意默默支撑的道床和路基,更没留心桥下还有如此清幽的一方天地。

仰头看上去,钢轨、枕木、夹板、扣件、道砟,所有的构件都紧紧相拥在一起,和谐而坚定。

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河面,宛如通向远方的长长梯子。

这么多年了,还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仰视大桥,近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感受到彼此的心跳。

印象中,大桥一直是被仰视的。

早在上学期间,老师就专程带我们来看过大桥,现在还记得当时他骄傲的模样。

说这座京广铁路黄河大桥是咱们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修建的,带你们来看,就是要让你们知道,中国铁路以后还要有更多自己修建的大桥,铁路大桥!

当时,他很用力地挥动手臂,眼睛像将军一样充满斗志。

也是那个时候才知道,这座大桥是建国后在黄河郑州段建成通车的第一座铁路大桥。

而在上游500米处已经被废弃的那座铁路桥,则是清政府1906年修建的,当时叫平汉铁路黄河大桥,设计者是一位比利时人。

如今,比利时人修建的大桥已经被拆除得只剩下几个桥墩,除了南岸留下了160米的旧桥身作纪念,其它的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我们两边打量着,评论着,对比之下,外国人修的桥越发显得瘦小和孱弱,大家的情绪不自觉地高涨了起来。

老师很神气地说,后来比利时人还想修一座桥,可他们的技术不行了,最后还是我们自己修,咱们大桥的设计时速比他们高十倍!

年轻的我们心照不宣地嘿嘿一笑,觉得可以理解一位老铁路人的家国情怀,夸张一点很正常。

可真的进入铁路单位工作后,才发现老师并没有吹牛。

京广铁路黄河大桥的设计通过时速是80公里,此前比利时人修的平汉铁路大桥设计时速只有5公里!

即便是建国后多次翻修加固,也只是把时速提到40公里左右。

霎时觉得自己无知得可笑,居然不敢相信我们能比外国人强十倍。

几十年过去,每当想起当年的自以为是,仍然有些脸红,放眼当今天下,还有谁敢说比中国人更会建桥?

或许就是从那一刻起,才真正感知到了铁路前辈们的信心何来,底气何在。

工作原因,此后我多次路过这座大桥,列车通过时往往在半夜,奇怪的是总能准时醒来。

可能是火车通过大桥时特有的铿锵脚步,或者特有的呼啸霸气,能够轻松唤醒铁路人沉睡的梦想吧。

我会坐起身,掀开窗帘,静静地看着外面闪过的灯光和桥梁,河流和星光,极目远方,已然水天茫茫。

再后来,我调到了郑州工作,来到大桥的机会更多了。

除了近距离了解大桥的养护维修工作,倾听和宣传桥梁工的故事,还拍了很多大桥的照片。

有酷暑也有深秋,有清晨也有日暮,每个季节都是那么美丽,每个造型都是那么伟岸,百看不厌。

兄弟单位的同行同事不时来参观,也经常陪媒体的朋友去大桥上采访。

日子一天天过去,气势磅礴的大桥慢慢丰富了模样,展露出亲切的面庞,我们成了老朋友,更加知根知底了。

大桥是1958年开始建设的,当年黄河中下游发生特大洪峰险情,比利时人修建的大桥被冲垮,中断了京广铁路。

为此,周恩来总理两次亲临现场指挥抢险,还亲自和铁路工人们一起拉起了纤绳。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已经纳入国家“二五”计划的建桥工程迅速启动,并于1960年顺利建成通车。

在国家最困难的年代,开展如此浩大的工程,显然,京广铁路黄河大桥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自己的不平凡。

彼时的郑州,位居全国铁路网心脏,京广铁路纵贯祖国南北。

中原大地最引以为豪的大铁路和大黄河,在铁路黄河大桥上得到完美地结合,牢牢守护着全国路网心脏通向祖国心脏的主动脉。

当现实被梦想照亮,当生命被赋予意义,即便是青灰色的钢铁,依然可以散发出耀眼的亮光。

于是我们看到,大桥落成的位置,正是毛主席和周总理视察过的地方。

大桥始终挺直着腰板,仿佛是向领袖汇报,请求检阅的钢铁长城。

我顺着护坡来到桥面,熟悉的钢轨、枕木、信号灯、接触网,都还在原来的地方,像是枕戈待旦的战士,等待着冲锋的号角。

顺着钢轨慢慢向前走,脚下的硬度一如既往,踏实有力。

道砟的缝隙中,一些小草如顽皮的孩子般悄悄探出了头,笑嘻嘻地张望着,不时在风中摇摆一下腰肢。

我扶着大桥的栏杆向下看,黄河水翻卷起游动的波纹,欢快地奔流。

刹那间有些恍惚,时光如斯,岁月如河,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

双手握着护栏,好像握着昨天的痕迹,血液和钢铁融到了一起,铸就了我们坚硬的骨骼,辉煌了岁月,留存了温度。

此时的我和大桥,终于回到了旧时的亲切状态。

眼前似乎看到了一幕幕画面交叉闪回,渐次鲜活地呈现出来,在时光深处铿锵地搏动。

往事依稀,却并没远去。

耳边仿佛又听到雷鸣般的轰响,那是和大桥并肩战斗的日子。

空气中弥漫着青石块的味道,千百铁路人站在大桥上喊着号子,硝烟四起。

我们拉来一列列的大石头,用铁丝笼子装好,从高高的大桥上抛进黄河,石头轰然落水,震耳欲聋。

这是每年汛期抛石护墩的加固工程,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场景

桥墩长年被河水浸泡冲刷,桥面每天被200多趟列车往返冲击,大桥累了,需要我们去帮助,去呵护。

那些年奔波忙碌的点点滴滴,都和汗水一起溶化在为大桥导流分水、夯实基础的故事中,成为刻印在心底最生动的回忆。

可是真的,谁也跑不过时代的列车啊,社会发展太快了,在追求幸福和美好的路上,永远需要高歌猛进。

进入新世纪后,大桥的速度和宽度再也无法扩容增量,无法承载国民经济更多更快的需求。

于是,我们在她的下游,分别兴建了两座新的铁路大桥,承上启下和平稳过渡成为大桥最后的使命。

大桥已经停止使用五年多了,汽笛和时间慢慢远离,留下寂静的守望。

如今,我们只能在寻找过去的路上去看她,在她这里找寻过去,重拾力量。

久违的大桥空旷豁达,秋天的风盘旋而来,拉扯着衣服呼呼作响,如同迎风的旗帜。

不远处,比利时人的大桥桥墩在茫茫水面上若隐若现,快看不见了。

而下游200米处,2014年修建的郑焦城际黄河铁路大桥上,白色的动车组像海鸥一样地飞来飞去。

还有长长的绿皮车呼啸往来,既有线和城际线的四线并行,双向双发,成为黄河铁路大桥新的经典。

下游再远点是2012年修建的京广高铁大桥,复兴号动车组闪电般地掠过黄河,奔驰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

我拍了拍大桥的栏杆,轻声说:老朋友,看见了吗,它们都是后来者,也是你的接力者。

尽管密密麻麻的铆钉已经有了些许脱漆,长长短短的螺栓也泛起了锈迹,大桥的钢铁构件依然发出清脆的回响,听上去像爽朗的笑声。

我知道她听见了,也听懂了。

明媚的阳光洒落下来,在桥墩上定格成斑斓的蓝图,长短不一的光柱,时针般地缓缓横移。

我出神地看着,或许,深入黄沙的桥墩就是大桥的原点吧。

在风云激荡的时代里,转动光阴的时针,坚持初心的模样。

也正因如此,我们的希望才从未被辜负,信心从不曾磨灭。

我们才能始终面朝东方,永远在路上。

 

中国铁路作协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

老旧的怀想,孩子的心性。

许多告别,或许你并不知道

既然天高路长,何不物我两忘

海棠无香

冬日江南,黄昏温暖

动车驶过当年的小站

水墨乌镇

这一夜,是前世的夜

搭便车

孩子,若干年后,你会后悔吗?

让孩子早点对钱有概念没坏处

理发师

别去管螃蟹在想啥

纯情几许

顺畅的节奏不要被打乱了

眼睛看到的模样,是否都是相由心生?

每段童年,都会有一部自己的老电影

环卫小哥

深夜还没有回家的人

人间几回寒暑

图文 | 夜雨敲窗   编辑 | 黄手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