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中国》阅读分享 | 无为政治

 布衣i 2020-08-04

视频讲解

讲解导图

讲解文稿

大家好!我是绵中2020级的周琳娜。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读完《乡土中国》后的感想。《乡土中国》主要由十四篇议论性文章组成,其中《无为政治》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在《无为政治》中,作者首先介绍了两种性质的权利——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横暴权力是站在社会冲突上定义的,因此这种权利是维持支配与被支配关系的必要手段,也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

比如说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在巴黎和会上被迫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当时法国有一位叫做福煦的元帅就说:“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果不其然,20年后德国同日本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就此全面崩溃。

同意权力是从社会合作的角度定义的。这种权利的基础是社会契约。由于存在契约,就产生了早期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干涉别人让别人尽职做工是权利,自己接受别人的干涉则是义务。同意权力还是分工体系的产物,因此分工体系发达,这种权利才能跟着扩大。

以上两种权利只是概念上的区别,而不常是事实上的区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权利并不完全对立,反而他们是互相交割、错综混合的。比如说我们熟知的美国,表面上是追求自由、平等、民主,以同意权利为主的。实际上依然存在着种族歧视,在不同种族之间,横暴权力依旧在发生作用。前不久美国非裔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常说,要明白一个社区的权力结构就不得不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怎样配合上去分析。乡土社会也相当于一个大的社区。虽然中央集权制度自秦始皇创立以来在我国历史上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但横暴权力在乡土社会的建立中受到了限制。我认为原因有两个:①乡土社会远离中央,皇权在这里的作用微乎其微;②农业民族的争斗主要是抢占土地来自己耕种,而并非征服原住民为奴隶来替自己耕种。对于农业性的乡土社会来说,这很难促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因此皇权没有充分的经济基础来支配强大的横暴权力。

那是不是乡土社会中同意权利就占据主要地位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前面说过,同意权利是分工体系的产物,分工体系发达,这种权利才能跟着扩大。乡土社会可谓是个小农经济,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本性使得同意权利覆盖的范围大大缩小。再加之乡土社会中分工体系的不发达,同意权力也很难跟着扩大。

综合以上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算作“专制”、“独裁”,但在农民的实际生产生活中,权力结构是挂名、无为的。

刚刚说到的权力结构的“无为”是指“没有作为、不起作用”,而这篇文章中还出现了一个“无为”,那就是无为政治。从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看起,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雄图大略的皇权为了巩固疆土而征用大量劳工筑城修河,民怨沸腾的必然结果就是农民起义。任何一次武装斗争都会造成死亡,更何况农民起义是动摇国之根基、引发天下大乱的流血斗争。人口大量减少后,社会又形成一个休息的暂时和平局面。皇权此时意识到要无为而治以休养生息。如秦末农民大起义后,汉初就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安居乐业的生活为皇权逐渐累积了一些力量,这些力量又刺激了统治者的雄图大略,这种循环也因而复始。《三国演义》开篇有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这种循环的特性——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此可见,无为政治的生存价值或者说推行无为政治的目的就在于维护皇权。这种“无为”是指“减少压迫,顺其自然”。

讲完无为政治,我们再次回到权利上来。

权力在本文中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是引诱力,其二是工具性。引诱力在于巨大的经济利益上,在此我不予过多阐述。那么我们来谈一谈工具性。或许从表面上看来,我们中大多数人会认为“工具性”是指“权力是一种为自己谋利的工具”,但我认为这个“工具性”是指“握有权力者反过来沦为其他人的工具”。政府以及一些其他国家组织都是统治者管理国家的工具。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统治者。这种特殊的主从关系就促使了我国政府转型升级成“服务型政府”。“无为”在这种情况下又有了新的释义:统治者不做什么就能让权力自动服务于本身。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欢迎屏幕前的小伙伴们留言或者和我探讨你们的想法。谢谢大家的聆听。

获取原文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