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篇小说 《小兵张嘎》创作的前前后后

 mxb08 2020-08-04

著名作家徐光耀被誉为“我国当代文坛的常青树”,他13岁参加八路军并入党,在冀中的抗日烽火中锤炼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文艺战士。迄今他已在文学道路上不懈地跋涉了七十余年,创作发表小说、散文和电影文学剧本总计近200万字。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中篇小说《小兵张嘎》,描写了爱国少年小嘎子积极配合游击队打败日本鬼子,保卫家乡,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的过程。

那么,《小兵张嘎》这部畅销全国、享誉中外的红色文学经典究竟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其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革命圆了作家梦

徐光耀,原名徐玉振,19252月出生在河北省雄县一个名叫段岗的村子里。他5岁时母亲去世,是在大姐的照料下长大的。9岁那年,他进入新式学堂读书,因勤奋刻苦,他的学习成绩很好。上完四年级,由于家中无钱供养,他便弃学了。后来,他又被送进私塾,但只读了几个月,就因卢沟桥事变爆发而再次失学了。

1938年春,八路军120师某部进驻段岗村,其中有一个班的战士被安排住到徐光耀家。不久,这支部队开拔而去。徐光耀也想参军,却遭到父亲的反对。他在家哭闹了7天,最终迫使父亲同意他参加八路。13岁的徐光耀赶到昝岗镇,追上了这支部队,报名后成为120特务营的一名战士。几天后,该部启程,以每天步行七八十里的速度,过白洋淀,经鄚州,向西南逶迤而去,及至进驻无极县七汲村时,已是隆冬时节。期间,八路军严明的纪律和军民之间互敬互重互助的鱼水关系,让徐光耀感佩不已,有了入党的强烈愿望。也就在这年冬天,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徐光耀

1939年春,徐光耀所在的特务团与冀中民军合编为冀中民众抗日自卫军(简称“民抗”)。他也调入“民抗”新成立的政治部下设的锄奸科,当了一名文书。1940年初春,国民党第97军军长朱怀冰纠合庞炳勋、张荫梧等部,在华北掀起反共高潮,兵分三路进攻太行区域和冀南的八路军。八路军129师奋起反击。此时“民抗”已改称冀中警备旅,奉八路军总部之命,西入太行参加对朱怀冰的反击作战。战斗结束时,已经是3月底了。

19397月,徐光耀被提拔为正排级的技术书记,并被选送去参加冀中军区举办的锄奸干部培训班。他和去参加机要人员培训班的另外3名干部,跟着恰好去军区开会的冀中警备旅政治部主任等,由一个连护送前往。此时冀中军区已转移到北岳山区。徐光耀等人机智地躲过鬼子的巡逻队,悄无声息地越过平汉铁路,迅速钻进稠密的庄稼地里。因为途经敌占区,他们只能昼伏夜出,在敌人炮楼之间的缝隙中穿来绕去。就这样,他们忍饥挨饿、历尽艰险来到冀中军区驻地。根据此次生死迂回、刻骨铭心的经历,后来徐光耀创作了小说《望日莲》,并被改编拍摄为同名电影,播映后深受好评。

3个多月的培训期间,徐光耀不幸得了疟疾,浑身发抖,乍冷乍热,严重时竟高烧昏迷不醒。然而经过20多天与病魔、死神的顽强抗争,他连一片专治此症、非常奇缺的奎宁药都没吃,就奇迹般地好了。学习结束后,他和战友又沿原路辗转返回部队。不久,他调到冀中第六分区锄奸科当干事。

转眼到了1941年,日寇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围剿”,并实行“清乡”、“蚕食”和“强化治安”等措施,使八路军处境维艰。1942 5月初,日伪军5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出动坦克、汽车数百辆,对我冀中军民发动了空前残酷和野蛮的“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敌人妄图凭借其军事上的机动优势,采取多路密集的“拉网式”、“梳篦式”战术,从四面八方将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压缩在深(县)、武(强)、饶(阳)、安(平)四县相接的根据地腹心地带,妄图予以全歼。

◆1941年,徐光耀在一农家留影

这场大扫荡主要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 510日,第二次是523日。其中第二次大扫荡,敌人将我冀中警备旅一团二营等部和一团一营等部分割重重包围在李家角、王家堡两处。经过一番恶战,我军虽给敌人以重创,但终因敌众我寡,旅部和一团二营仅有30多名指战员由深县南部九区小队长夏仁义带路,连夜突围脱险,其余同志壮烈牺牲。一团副团长郭慕汾和一营50余名指战员在王家堡战斗中英勇捐躯。随一团二营等部参加李家角战斗的徐光耀,有幸大难不死。

19426月上旬,日伪军占据冀中根据地所有县城和较大集镇、村庄,把该根据地分割成2600余块。根据地惨遭严重破坏,冀中军区部队减员1.68万人,剩余的2万主力被迫转移到晋西北,被杀、被捕群众达5万余人,根据地全部变为日占区和游击区。冀中军民在两个月的反扫荡战役中,共进行大小战斗272次,毙伤日伪军1.1万余人。史称“五一大扫荡”。

作为“大扫荡”的亲历者,徐光耀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一方面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残暴行径有了刻骨难忘的体验,同时对我抗日军民同仇敌忾、顽强不屈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感佩至极。

在抗日烽火中,无论行军打仗多么艰险和繁忙,徐光耀总是见缝插针、手不释卷:一本四角号码字典随他东奔西波;走到哪里,他都不忘搜集书刊,先后阅读了《聊斋志异》《西游记》和《老残游记》等古典文学名著,并涉猎了鲁迅、茅盾、叶绍钧、冰心和巴金等现代作家的作品,提高了文学素养。最明显的变化是给家人写信,由早先写不了几句话,到后来动辄几页子;他时常也写些战地通讯、歌词、快板之类,投往报刊。一开始多是泥牛入海,后来在《火线报》《冀中导报》和《团结报》上也不时能见到他的笔名“越风”了。这无疑更加鼓舞了他热爱文学的信心和勇气,于是他不顾自己已经是一名有着6年锄奸工作经历的营级干事的情况,多次找上级领导,主动要求调到前线剧社去工作。

◆徐光耀1945年在辛集。

19447月中旬,徐光耀调任司令部军事报道参谋后,战地通讯便一篇接一篇地见诸于报端。这样一来,次年3月,他又调任政治部宣传科摄影记者,旋即调入前线剧社。从此,徐光耀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他白天下乡、下连队采访,晚上写作,并积极响应“八年抗战写作运动”,根据自己的亲历亲闻,雄心勃勃地拟就了写作计划:要创作出反映大反攻前线指挥部的《红旗在前进》、描写1940年那次生死迂回的《铁流》、再现抗日军民坚持反扫荡的《铁军》以及《从战斗中成长壮大》等。至抗战胜利的1945年年末,他创作发表了许多通讯、散文和17首歌词。他所在的冀中军区第六分区汇集、出版“八年抗战写作运动”的成果第一集时,即以徐光耀的那篇《从斗争中成长壮大》的标题冠名。

1947年伊始,当徐光耀听说已迁到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已开学时,便极力要求报名去上学、深造。于是,他在同年110日获准插班进入文艺学院文学系,只上了8个月就毕业了,之后留校做研究生。然而不久,随着石家庄的解放,他进城做地方工作。几个月后,徐光耀跟着人民解放军第6纵队上了前线,成为一名随军记者。很快他又调入以杨成武为司令员的解放军第20兵团,办《战场快报》。虽然在华北联大就读时间不足一年,却给他后半生的文学事业奠定了基础。在校听课学习之余,他激情勃发,先后创作出通讯《顽军日记抄》和《家信》,诗歌《自己的土地永远不离开》《一夜》和《不到胜利不见爹娘面》,杂文《三条标语》,论文《介绍顺口溜》《民间语汇》和《战士语汇》,小说《周玉章》《魏连长和小陈》《鸡》《官兵之间》《常美智》和《代耕》,以及散文《红旗在前进》等大量作品。其中小说《周玉章》在《冀中导报》上发表后,颇受好评,给作者以莫大的激励。

随着平津战事尘埃落定,徐光耀所部进驻天津。在此,他以刻骨难忘的“五一大扫荡”为素材,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平原烈火》,1950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因社会反响良好,故该作品当年就再版了4次。他也声名远播,先被选送到由丁玲主持的中央文学研究所进行重点培养,后又被吸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终于圆了作家梦。

苦闷之中写“张嘎”

1956年,中宣部在对上一年发生的“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案重新进行审查时,基本上予以否定。但在后来的反右运动中,却又错误地将丁玲、陈企霞二人打成右派,将他们下放劳动改造达20多年。因丁、陈二人过去都教过徐光耀,对他的写作多有帮助,故在反右揭批他们的问题时,徐不太积极主动,结果横遭牵连,他也被打为“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右派分子”,受到开除党籍和军籍、剥夺军衔、降职降薪以及下放劳动改造的处分。

1950年,徐光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作品一炮打响,嘎子的原型也源于这部小说。

这让徐光耀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他后来在《昨夜西风凋碧树》一书中回忆道:“(我)参军入党都已二十年。二十年中,无一日一时是没有任务可干的。哪怕站在生死交接线上,都在为肩上的任务而追求;精神和思想,就在这追求中保持平衡和奋进,从不知什么叫失落感。这次可不同了。”为了摆脱郁闷,振作自己,他决定以创作来进行精神转移。但是写什么呢?他忽然想起了小说《平原烈火》中所写的那个绰号“瞪眼虎”的小八路,创作思路由此洞开。关于当时的情况,他在后来所写的《〈小兵张嘎〉是如何写成的?》一文中回忆说:“‘瞪眼虎’实有其人,原是赵县县大队的小侦察员,他还有个伙伴外号叫‘希特勒’。他们是一双声动四方、小有威名的人物,曾创造过很多非凡的故事。可惜我只见过‘瞪眼虎’一面,又不曾交谈。但他那倒挎马枪、斜翘帽沿的逼人野气和泼辣风姿,留给我很深印象。至于‘希特勒’,则连面也没见过。《平原烈火》中虽取了‘瞪眼虎’的名号,事迹都是另外一些人的。但由于他出场过晚,无机会展示其才智本领,直到小说尾,未能发射什么光彩。有个老朋友看过该书之后,对我说:‘咳,你那个瞪眼虎,开头表现还好,像是挺有戏的,怎么不凉不酸就拉倒了呢?’他的批评,正打中我心上的遗憾,确实的,他本来还有奇异生辉的作为的,可惜不能与主角‘争戏’,只好随大流结束,这实在是委屈了他,但却为以后的‘嘎子’,埋下了一株嫩芽。”

电影《小兵张嘎》剧照

从此,徐光耀开始搜集和誊写平时积累下来的关于“瞪眼虎”的材料,并结合部队里那些质朴、可爱、机智、勇敢而又顽皮、倔强的小八路的故事,于1958123日这天开始悄然动笔,写作电影剧本《小兵张嘎》。但当剧本写到嘎子关禁闭、受教育的时候,作家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下去了。他思来想去,觉得写电影剧本毕竟不是自己的长项,于是掉过头来又写小说。这下创作顺利多了,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7万字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便完稿了。紧接着,他又写完了同名电影剧本。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右派分子写作和发表作品的权利均被剥夺,他只能将《小兵张嘎》书稿藏起来,以待时机。

转眼到了1961年秋,徐光耀的右派分子帽子已被摘掉。这一天,他偶遇前来保定组稿的《河北文艺》月刊小说编辑张庆田,便拿出了《小兵张嘎》小说稿。张编辑将小说稿带回杂志社后,很快就安排发表在《河北文艺》1112月的合刊号上。次年年初,《小兵张嘎》单行本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隆重推出;同时,该小说又被《北京晚报》连载。

儿童文学的经典

《小兵张嘎》面世后深受欢迎,相继被再版或重印20多次,发行逾百万册,并在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荣获小说一等奖。同时还被翻译成英、印、蒙、德、泰、阿拉伯、朝、塞尔维亚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196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兵张嘎》。

1963年末,《小兵张嘎》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出版发行,后又多次再版或被其他出版社改编发行。徐光耀深受鼓舞,又将电影剧本《小兵张嘎》寄给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崔嵬。1963年,该电影摄制完成并公映后,轰动了全国,成为陪伴着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影片之一。2005年、2007年,随着22集同名电视连续剧以及同名动画片的相继播出,神州大地再次掀起了一股“小兵张嘎”热。这无疑进一步扩大了小说原著的影响力,使它焕发出穿越时空的恒久艺术魅力。

作为我国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儿童文学经典,小说《小兵张嘎》历来受到业界人士的好评。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在《东吴学术》2013年第4期发表的《现代中国文学〈小兵张嘎〉与〈羊舍一夕〉》一文中指出:“这(指电影《小兵张嘎》)是建国后十七年中公认的艺术成就最高的儿童片,但在当时的评论界,有不少人认为,小说的成就其实在电影之上。”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佩佩在其题为《跨越时代的文学标本——论徐光耀笔下的小英雄形象》的毕业论文中,更对小说《小兵张嘎》予以高度肯定,认为它是“跨越时代的文学标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