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跑跑单车,爱跑步爱骑车爱读书爱一切健康活动,内向腼腆不爱说话。 丰子恺,散文、国画、音乐教育,皆可称家,早年师从李叔同、夏丏尊。他写的散文,纯真、活泼,跟配的国画一起看,别有一番意味。 这本《缘缘堂随笔》,附丰子恺插画,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版,和浙江文艺、人民出版社的版本选文略有不同。 丰早年丧父,中年丧母,父母对他的影响颇大。母亲慈爱的笑容给他温暖,让他能用包容的眼光来看世界,并对自己养育孩子带来很大影响。 本书一共42篇文章,怀念父母,记叙师长(李叔同),介绍缘缘堂的来历,讲述在各地的游历,还有对事物的看法。其中多篇文章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或是阅读篇目。以下贴两段《湖畔夜饮》的片段。
这些文章配的图也极好,简简几笔,趣味盎然,和西洋画不是一种味道。 在这些文章中,跟孩子有关的有近一半。丰有7个子女,和他们一起长大是大师的乐事。 在《华瞻的日记》一篇,他用儿子的视角看世界,为了和小朋友玩,忙忙的吃饭;看爸爸剃头还以为爸爸被坏人欺负而大哭。文字纯真到一塌糊涂。 在《给我的孩子们》一篇,丰盛赞孩子们是最真的人,最有创造力的人,只是他们的“创造“往往要被大人呵止。 孩子们的世界如此纯净,连“逃难”都成了一次全家旅行的游戏。难怪丰说,孩子能够去除世界的纷纷扰扰,看到本真,所以要向孩子学习。
丰对孩子没有管教,没有送去补习班,只是陪伴他们成长。讲解诗词时,兴之所至,跑到二十四桥去访古。孩子大点了,就带着天南海北去游历。在大师看来,身教重于言传,而言传更多的是顺着孩子的兴趣。所以丰的7个子女都很有出息。 在《送阿宝出黄金年代》一篇中,阿宝小时候常常捣乱,因为蛋黄好吃,就认为好的东西都叫“黄”,要板凳坐叫“黄”,要竹竿耍也叫“黄”。然后孩子渐渐大了,当了中学生。
“我们仿佛丧失了一个从小依傍在身边的孩子,而另得了一个新交的知友。"乐莫乐兮新相知”;然而旧日天真烂漫的阿宝,从此永远不得再见了。” 孩子终会长大,不会凡事问你为什么,不会随你到处去,也不会按照你的设想去生活。这是“可悲”的事,也是可喜的事。 丰的父母没有耳提面命,只是温厚的待他。丰也没有强压着孩子们学他的诗文和音乐,子女却多受他影响,有作家、翻译家和音乐家。 一些父母,对子女要求甚多,急切间恨不能把几十年人生经验都灌输给他(她),为他们规划好了一生的轨迹图。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付出甚多。 看完丰子恺的文章,我倒觉得,能够平和一些,自己多成长一些,给孩子立个榜样。陪着他们慢慢长大,有些事会水到渠成。真心想,健康快乐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