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张信哲的歌由来已久,但开始注意到这个人是看了《隐藏的歌手》之后。印象里,阿哲秀气沉郁,是个看起来有点窝囊的男生;但《隐藏的歌手》里的他活泼有趣、游刃有余,关键是岁月仿佛并未在他那里留下任何痕迹。这就好比:原来他只是你学生时代默默无闻的男同学,二十年之后再见,发现他从容自信、风度翩翩!岁月是一把杀猪刀的同时,也是一块试金石。 于是像个追星的少年,一张张重听他的专辑,又在网上找他参与的节目来看,一点点去了解阿哲。
看看这份简历,阿哲的每一步都踩在点上,一点都没有浪费。借用李宗盛给NB的广告词: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再借用老作家柳青的话:人生关键的时刻没几步,尤其是年轻时的机会,瞬息即逝。 那么阿哲的成功,对我们的职场人生有什么借鉴吗? 尽早选定自己的事业方向 阿哲是幸运的--不论大背景,还是小气候。上世纪70-80年代,正是台湾流行音乐方兴未艾的时期。那个时代,出了多少我们能数得出名字的歌手和经典歌曲啊!阿哲出生于宗教家庭,父亲爱音乐,小时候就有唱歌的条件和机会,这为他年纪轻轻便进入这个行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没有特别的天赋和才华,更没有阿哲的运气,但是却应该像他一样尽早选定自己的事业方向--也许缘于喜欢,也许缘于机会。人在不同的时期,也许会有不同的目标,但大方向最好不要变。 当然,初入职场,我们可能并不确定自己喜欢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更可能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我建议,在最开始的时候,你可以尝试做不同的工作,但尝试的时间不宜太长。最好2年之内能够确定自己要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最多不能超过5年,然后就要一直坚持下去,不再随意更换行业和领域。而且最好选择有深度和广度的领域,这样将来发展的方向会更加有弹性。 或有全才,做什么都能做好,想什么时候转换跑道都可以。但那只是少数,极少数,所以我们最好假定自己是普通人、大多数。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是少数天才里的一个,那再换来换去不迟。 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 选定行业之后,就专注地投入吧!努力,也是阿哲一直在强调的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他能够做得好,靠的可不是运气,而是敬业和努力。 笔者做过猎头,见过很多简历。那些简历漂亮的,基本都是围绕一个专业领域拼命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段位。比如,最开始是工程师,然后转为buyer,接着sourcing,再下来是supply chain。又好比做HR,也许最初是招聘专员,接着会接触C&B,然后慢慢有机会处理员工关系,再后来逐渐接触了HR的各个领域,让你有机会持续向前。 不过现在很多大公司的做法是只让你涉足其中的一部分领域,反倒是一些小公司,你能接触到本专业的各个方向。所以,如何取舍——是在大公司里偏安一隅,还是在小公司拳打脚踢,就取决于你的选择了。 总之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做到极致。 坚持做人做事的底线 阿哲的演讲里有一句话让人记忆深刻:
他选择靠自己的专业而不是花边新闻来塑造自己的形象,这是他的底线。出道多年,阿哲没有负面新闻,是一个干净的纯粹的艺人,这不但没有令他失去人气,反而因为干净和纯粹人气多年不衰。 坚持自己的底线,对于从事普通行业的我们也同样有意义。比如,你是个财务人员,那就要对自己出的报表负责,而不是对某个上司负责。随和固然好,但是过分随和就是不负责任和随波逐流,就是软弱。长此以往,也就没有人会尊重你。你看那些美剧里,受人尊敬的基本上都是tough的人,虽然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因为坚守底线,最终总会获得足够的尊重。 提高情商增强亲和力 上面我说要tough一点,并不是说你要成为一个二愣子,不知进退,不知天高地厚。我想说的是:要--修--炼--自--己!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随和的时候随和,修炼情商很有必要。 职场上,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喜欢我们的,讨厌我们的。遇上喜欢我们的,属于万幸,他们或许会直接给我们以帮助。比如,阿哲遇到李宗盛,正是因为李宗盛的发现和严格要求,才有了阿哲顺利进军乐坛以及专业上的不断进步和精益求精。 遇上不那么喜欢我们的,对我们来说有可能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帮助。比如出第一张专辑时,并不看好阿哲的策划人员。当时作为新人的阿哲很呆萌,既不会摆姿势,也没有很突出的外形,还不愿意靠绯闻出位,因此一度被那个策划人员嫌弃。也许正是因为策划的不作为,阿哲不得不自己去学习一些以前未曾接触过的东西,从而获得能力上的拓展。但如果阿哲消极抵抗,很可能因此阻碍了自己的发展呢。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那些不看好我们的人,反倒更容易让我们去发现和激发自己以前并未发现的、存在于我们身上的潜能。他们,也是值得我们感谢的人。 所以,从现在开始,学习阿哲的情商,遇到不顺心的事换个角度看问题,好好修练自己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