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瓦尔登湖》共读第二天 | 有色有味

 悦读读书 2020-08-04

读书会正在开展#和我共读一本书#活动,本月共读《枪炮病菌与钢铁》和《瓦尔登湖》。我们逐日将两个群内打卡集锦刊发出来,作为记录,也方便其他书友欣赏。

第 二 天

导读

昨天的打卡和讨论,大家都很认真。我们想弄明白梭罗,但是对前面这些议论部分搞得有些晕头转向,觉得梭罗说话真的有些啰嗦,甚至有读不下去的感觉。

我记得在序言中,有这么一句话:

它的读者不会很多,而且大都是心底深处沉寂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

我深有体会,恰恰是在这些大段的议论部分里的某段话,某些句子,能让我找到“闪光点和精华处”,值得我再去回味。

接下来,我们还要去啃读“P26-P52”这二十几页内容,了解作者对住处、房屋又发表了怎样的独特见解。

今天的问题是——作者关于住房的价值观对于我们现在的住房价值观有何现实影响?


紫星

须知,对美好事物的品味大多是在户外培养起来的,那里没有房子和管家。

感觉作者始终认为房子是一种约束,房子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房子是居民生活的外壳,是居民的生活而不仅是房子的表面特点使得房子别具一格;同样有趣的是市民在郊区的野外小屋,他们在里面的生活和想象中的一样简单愉快,也很少刻意追求住房风格上的效果。”

在现在房价飞涨的时候,房子早已失去它本来的居住意义,高房价的背后催生了很多社会丑恶现象,假离婚、假结婚比比皆是。身边很多为了买房离婚的,他们说是假离婚,但是手续都是真的,离婚证也是真的,何来的假呢?但是面对能省好几十万的首付的现实,这似乎又是非常划算的方式。是政策逼的人们出此下策吗?我恐怕没有作者这么豁达淡然的心态。

去年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买房,感觉身心俱疲。不停地看房,想买到满意的房子还真是不简单,要考虑楼层朝向,是否有车位,交通是否方便等等。我想给家里改善环境,想让爸妈住得舒服,但最终还是没有得偿所愿,在不断上涨的房价的催促下只买了一个小房子。但现在看来它的价值仍是巨大的,也可以说,进可作为一个长期投资,退可作为我自己将来的容身之所。我喜欢文明社会,可以宅在家里看书追剧,画画吹曲,也可以逛街,咖啡馆小聚,看看电影。山野湖边的恬静淡雅偶尔为之尚可,现代人能完全脱离现代社会吗?

Amanda

自从适应了作者的叙事风格,看文章明显快了不少。

1. 书中感叹,一个阶级的奢华要建立在另一个阶级的苦痛之上。建造英国铁路的工人,铸就了英国工业繁荣的基础,却住在铁路旁的窝棚里。历史在不断重演,如今从农村走出来的务工人员,建造了城市的繁华,亲手造出天价的房屋,却因劳动一年拿不到工资而奔波维权。他们不仅牺牲了个人的劳动力,还欠妻子一个安定的家,欠孩子一个正常的学籍。

2. 作者关于建造小木屋的描述,认为人建造自己的房屋,就像小鸟筑巢一样合情合理,简单诚实地用食物养活自己和家人,而不应把建筑的乐趣永远让给木匠。他的建房费用共计28.125美元,不会高于一年所付的房租。

我小时候,家里的家具还有亲戚结婚的家具,包括沙发,都是爸爸业余时间亲手打的。妈妈会一起帮忙在柜子的玻璃上刻上龙凤花纹,想想都觉得温馨美好。如今自己建造房屋在政策上是不可能了,但我们还有很多可以亲手做的东西——比如我家里放粮食的瓶子,盖酒杯的盖子,都是我们自己改造的。

3.作者讽刺当时一幢房屋的价格大约800美元,而一个劳动者要用10年或15年才能挣得这笔钱。这点足以让我们汗颜,我当年的贷款期限是20年,首付是爸妈资助的,买的还是河东区的小房子。如今的房价几近疯狂,我的同事买了和平区某学区房,新建高层,三年前3万一平米买的,现在临近小区开盘单价是10万。

说起房子,我心中有悲痛也有温暖。想当年和男友因为房子的事吵了多年,他用经济学原理教导我,房价不会一直涨,坚持不买房,而我在外地租房多年,多次因房东涨价卖房而搬家。当时只想有一个十几平米的小房子安家足以。其实这只是个引子,我们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可惜三观不同,因为消费观念差异得出的结论竟是我们不适合一起吃饭,多年分分合合,终究分道扬镳。

后来认识了JACK,我们谈婚论嫁的时候一起看了多处房子,都没有合适的。突然有一天他说,我们每天回家太晚没饭吃,怎么也得离一边老人近一些。而如果离他父母近,他经常加班,以我的性格,肯定不好意思自己跑到他父母家蹭饭吃,所以还是离我父母近好一些。干脆也别到处找房子了,就在我妈妈家小区里买一个得了。然后毅然卖掉自己南开的房子,买了我们现在住的房子。

JACK不善言辞,但这是我听过的最温暖的情话。说到底房子只是个外壳,有爱的地方,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可惜现如今房子与户籍、学籍捆绑在了一起,面对疯长的房价,我们普通百姓能做的太少,只能平和心态,一切随缘。

May

其实,我真的挺喜欢自然主义,可也真的一头雾水。梭罗说的似乎是一个很田园式的恬适生活——茅屋一间,赏花观月,自给自足。极其丰盛的精神生活,最朴质简单的基本需求,这样真的也是一种令一部分人向往的生活,包括我自己在内!

可是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不如就说在天津,反而这样的地方都是很贵的!空气好的地方房价也高,环境好的地方房买不起!雾霾不说,废弃废物的污染,食品的污染……我们都在默默地承受着生活——因为我们所处之地真的已经被非常过度地开发啦!

天津的“瓦尔登湖”你在哪里!如果天津真的有一个这样的地方,我这个穷人有资格去居住吗!

所以,我们不能对自己太苛刻,如果我们改变不了环境,至少我们不去破坏。如果我们住不了瓦尔登湖那样美的地方,至少让我们的心灵深处有一块这样的地方,特别纯净特别美,装下所有的美好。

一座心灵的瓦尔登,让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建造吧!

别去找了,如果心里有座瓦尔登湖,在哪活的都不会太差劲!

迷恩

作者用斧子开始营造小木屋。全部用手工,而且成本非常低,这让我想起曾经在内蒙生活的一段日子。

父母在内蒙下乡,拥有自己第一座房子的时候,我大概六七岁的样子。记得父亲所有的同事都来家里帮忙,建筑材料好像也是父亲从单位拿回来的,真的是一砖一瓦盖起来的,就像作者一样,几乎没什么成本。就这样,我们拥有了传说中的三间大瓦房,房前还有100多平米的院子,夏天的时候种上蔬菜,还搭了葡萄架子。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过得很慢。

现在想想,如今的生活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莫问前程

我躺在床上,环视整个房间,从满屋家具家电乃至壁纸墙面漆上面,看到的只有两样东西——感官刺激和自我投射——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梭罗看穿的玩意儿。

梭罗今天架起了长枪短炮,瞄准了今天已几乎位居价值排行榜顶端的房子。他说:

长大后,我们不知道露天而居是怎么回事,也意识不到自己沉溺于家居生活到了何种地步。

是啊,我们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被房子绑架的呢?房子、家具、电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舒适和便利——感官刺激;同时开发商、家具商、电器商不遗余力地向我们灌输着策划部绞尽脑汁编造出来的产品价值,将消费者、产品、美妙生活的蓝图紧紧串在一起——我们竟也积极配合,将自我的价值欣然投将出去,给人家穿串儿。

我们当真离不开这样的舒适,和被赋予的价值么?

首先要知道,快感是能使人成瘾的,成瘾行为的本质是指人们完全投入于某种活动中,甚至不顾其对于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后果,而坚持继续而为之。我们也许并非接受不了铁路旁的那只木箱,只是越来越舒适的环境已让我们“成瘾”罢了。那么广告里面,大房子、好车子、名牌家具家电所代表的“成功卓越”、“品味不凡”,一定是真的有其价值么?有多少人会当真去思考这价值的来由呢?

无数以蒜头为生的人在替法老修建作为陵墓的金字塔,但他们自己却得不到体面的安葬。

那么这些价值是像被科学家发现的世间真理,还是精妙的商品经济所编织出来的大到无形的骗局呢?借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分类理论,在“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脑中还残存多少“价值理性”呢?在我们用非凡智慧的大脑思考着最高效赚钱买房的方法直至疲惫不堪时,是否可以将大脑暂时调至价值理性频道,思考一下这一行为的意义呢?

这些思考让我不禁想起电影《搏击俱乐部》里爱德华诺顿饰演的那个双重人格的家伙,那个不停去宜家买家具的IKEA-boy。在看似光鲜的写字楼白领外表下,是一颗已被空虚蚕食殆尽的萎靡的心,他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却将存在感寄托于一件件宜家家具上面,占据房间的每个角落,换来一丝可怜而虚无的存在感。

我们的内心里面,难道就没有IKEA-boy的影子么?然而我是悲观的,即便意识到这一点,大部分人也终将屈从与现实。《搏击俱乐部》里面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你得先放弃一切,你必须没有恐惧,面对你总有一天会死的事实。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

Loosing all hope was freedom. 这和梭罗的哲学如出一辙,精简再精简,丢弃再丢弃,抛开束缚你自由的一切劳什子,才能得到精神的升华。

然而你,你,你,包括我,能抛弃什么?

图文编辑:跑跑单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