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雄兵,导师横空出现 比赛还有不到三周,一天,艾斯突然问娜娜:“我有个朋友想旁听辩论赛,问我两次了……” 队长嗅觉敏锐,本能地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有高手出没!能主动提出旁听,此人必定对辩论热衷,肯定是感兴趣或者打过辩论赛的人,说不定还是沙场老将!眼看这群小白已经焦头烂额,山穷水尽了,何不请外来的和尚给我们念念经,指条明路呢?等不及得见真身,队长就二话不说将新人水缸拉入了辩手群。 第一次听闻其声,是在辩手微信语音会议上。手机里低沉浑厚的男子声音传来,低语速不急不缓,四人瞬间倍觉安慰。两个多小时的讲解下来,队员们如梦初醒,高呼原来辩论是这么玩的!水缸被四个辩手直接升级奉为水缸导师,正式加入了反方辩论队。接下来的三周,就是水缸导师全面调教小白的历程。 如果说之前的准备是一团乱麻重点不明,水缸导师的出现则从战略和战术上清晰地指明了备战方向。 战略上:辩论赛不是不讲道理,而是应该以公允角度和负责任的态度去说理。通过搭建逻辑的楼梯,将人引至思维深处。先认同对方在儿童教育问题上的焦虑,再谈我方立场,以逻辑为内核,在辩论中不断提升价值观,争取观众可接受的观点,自上而下拉开与对手的差距做降维攻击。 战术上:辩论赛四位辩手是一个团队,一辩立论是占领地盘,也是四个人共同手持的利刃。当每个队员都能用最简短的语言领会陈述本场辩论中的立场观点,并且保持一致时,团队作战,威力加倍。 推倒重建,过程苦不堪言 给你一个小时做演讲,可以把文章写的花团锦簇。给你两分钟,以观众能听清的语速,500多字说清一个论点,布好一张防守之盾、锻造一把进攻之枪,对没有当过铁匠的人,难度系数3.0啊! 微信会议以两天一次的频率开着,水缸导师不动如山,布置每个人都从一辩稿写起,耐心地磕掉队员身上不同的毛病。七月不擅长简洁语言表达,上官习惯于从自我角度出发,想在场上讲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娜娜立场不坚定,每次总跑到正方立场上攻击队友,再回到反方发言就卡壳;苏諵开始进入疯狂加班状态几次聚会没有赶上,不能随时update。 最大的困境就是:由于缺乏逻辑,我们写不出符合导师要求的辩词。前两周,队员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一稿不行,推倒重来,再写一遍。“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虚荣心。之前我们都觉得自己还不错。置身辩论赛情境中,导师把这点良好的自我感觉推倒,毫不留情要求重建。直面自己弱点的滋味不好受,知道自己很难在短时间内脱胎换骨,又要咬牙跟上导师和队友的节奏,个中辛苦,唯有自己知道。我们要一步步深入理解导师建立的逻辑架构,用自己的语言精练地再现。水缸导师经常笑嘻嘻地说:“你们现在准备了这么多,估计到场上连十分之一都用不到。“ 为了在十分之一的遭遇战中取胜,此刻,我们在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统计了一下,光是一辩稿,七月写了四遍,文文出了三篇,娜娜写了两遍,就连坐等总结的苏諵都写了两稿。 然而我们拼命往上跳,离导师的标准总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队员有点着急。 娜娜试探着问导师:一直在写一辩稿,这样的速度,咱来得及吗? 导师眼睛一眯,慈祥微笑:不着急。(此处可脑补安西教练,或一只微笑的熊猫🐼) 上官还是急:可我们辩词还是没被导师通过啊。 导师:你们没发现,大家的想法在反复写一辩稿中在逐渐走向接近统一么?临场发挥的好当然不错,但统一的一辩立论是我们的攻防基础,至少让你们之间不会出现逻辑漏洞被对方攻破,这是不会输的最低标准。写吧,不急,不急。 苏諵:好吧,你长得帅你说的都对。 导师补刀:反正不是我上场。青春痘长在哪里最不着急?嘿嘿。 既然水缸导师都说不急了,我们也就假装不急。闷头继续领会精神,战斗吧队友们。 红牛为伴,队员通宵奋战 时间走到了4月7日上午10点,离周日上场比赛还有不到48小时。 预想中的手握秘籍速成武林高手的场面没有出现。此时的状况看上去就是:啥都没有。 除了七月的一辩词在导师的包办下华丽出炉,高高兴兴拿着稿子去背词儿了。二辩稿,没通过;三辩稿,也没通过;质询思路,打回重写;自由辩论进攻点,还是打回重写;至于对攻练习演练就更别提了,没有。 上官给娜娜打电话:你看咱这个进度,大家还没有在导师没在的情况下合练过,能行么? 娜娜同样忧心忡忡:是啊,被驳回这么多次,如果导师不在,我现在都不能确定自己说的是不是对的……好吧,今晚,你,跟我走,我们去市里,开房! 上官安顿了家里三岁的女儿,抛夫弃女(大雾!)和娜娜从塘沽私奔到市里找了间酒店。晚上十点,安顿好父亲从医院赶来的苏諵和刚刚下班的七月也到了。 集齐四位辩手,就能召唤出……十罐红牛!红牛发威,队员们聊到半夜三点半,从一辩立论开始,每个人对我方观点逐条剖析理解,用30秒计时的方式复述观点。稍有理解差异就被队友叫停重来。这是我们在导师上课n次后,第一次尝试不依赖导师自己进行陈述。如果说3分钟的一辩辩词是浮出冰山的一角,这一晚的时间,终于完整认清了水下的巨大冰山本体。正如导师所说,之前的投入时间果然没有白费,四个人的想法前所未有通透一致,也第一次有了我们是伐木累(family)的感觉。 不是为了工作,没有奖励,胜负未卜,甚至观众无几的情况下,几个毕业多年的社会人为了同一个目标不断挑战自我,一头扎进不熟悉的新领域,重新熔铸成一个临时而坚定的团体。 这种感觉罕见微妙,如一缕光,照进灰扑扑单调无趣的现实生活,少年热血流淌。 团队里七月、上官、苏諵都已为人父母,我们的辩题也是关于孩子。怎样才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做父母的可以为正确的事情全情投入,我们才有资格对孩子说“言传身教”四个字啊。 最后一日,导师力挽狂澜 离上场比赛还有24小时。 除了队友间对一辩立论的统一认识,对导师之前布置的战术的深入领会,至于其他该成型的文字,此时还是没有被导师通过。无奈之下,队员合谋:用薯片把水缸导师供起来,水缸导师在此刻升级为水缸上帝! 只见苏諵家书房门一关,上帝进屋,我们开始聊天,门一开,二辩词飘然落在桌上。门再一关一开之间,三辩词也得了!这个方法无耻了点,也是在百般努力后达不到要求的笨学生最无奈的办法。水缸上帝叹气:这是我大学带辩论队四年以来,第一次从一辩稿写到三辩稿。(此处表扬逻辑好表述强动手能力高的苏諵!四辩稿独立完成!) 晚上六点,质询思路基本讨论通过;晚上九点,自由辩论思路讨论通过。所有思路都畅通无阻,犹如浴火重生。 成功将想要五点回家吃饭的水缸上帝拖到最后一刻,我们半是心虚半是好奇:导师,那你为啥还愿意带我们这支不成器的队伍啊? 水缸仰头,眼睛微眯,似是想起当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辩论场的少年郎们:那时候我们也和你们一样,准备辩论到天昏地暗,晚上在校外的小馆子通宵聊辩题,回去翻墙睡觉,偶尔欺负一下饭店老板的儿子…… 那些青春, 那些花儿,都在时光中飘到不知何地何方了吧。 就这样,一支七拼八凑的小白队伍,也终于在旧日辩坛领队的指导下,跌跌撞撞第一次走向了辩论台,去享受思辨精神,迎接与正方的火花碰撞。 前路未知,前途未卜。不论结局输赢,这个春天的收获,都已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 队员总结: 七月感言 这是一篇撅弃以往感性文风,直击要点的随感笔录。本次辩论赛对本人而言是一个起于坑,终于坑中成长的无比艰辛的过程,相对于最终的比赛结果,这个过程对自身的触动,历练与启迪更为难得与珍贵。 一是由于经验不足,统筹计划不当以及琐事缠身,看似漫长的准备时间实则颇为紧张,进度缓慢,最后一周完全是临考冲刺状态,以至喝了咖啡都不能好好说话。 心态的不断调整; 从最初信心尚可到辩词与攻辩准备中一次,再次被击溃,调整再调整,泥潭锤打,浴火重生。几次预谋临阵逃脱,终因队友鼓励,团队的力量与荣誉,以及个人虚荣心得以坚持最后,此间煎熬茫然与历练,感触良多,记忆尤深。 二是认知的转变与提升 辩论赛是有时间赛制要求,双方为胜利而辩,因此会对观点做以包装,更多需要语言表达,共情,逻辑解构与临场反应能力等技巧,真理越辩越明;辩论为真理而辩,是个人真实观点的完整且细微的呈现。观点的宽泛与包容性更强,求同存异。 逻辑思维是一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理性的科学思维过程,令观点得以更准确明晰呈现的能力。是建立良好高效沟通能力的重要技能,符合少说废话少伤气的中医养生观念。 三是启迪与努力的方向 要秉承辩论的精神,以辩论赛的思辨模式,建立逻辑思维的意识,刻意练习,深入骨髓,心中时时存有一个不断质疑的对方辩友,以此努力锤炼更加严谨科学的日常思考,与观点输出的表达能力。 上官感言 准备辩论赛的两个月,是与假想敌搏斗的两个月,更是克服思维习惯与自我死磕的两个月。最后我们没能奉献一场精彩的辩论,但却为自己打开了一扇大门,将“逻辑”二字由抽象意义转变为现实感受,终于明白那些华丽激昂的语句背后其实有清晰的逻辑链条,终于明白这个纷杂的世界背后原来有强大的逻辑脉络。现在的我就像刚刚掉入兔子洞的爱丽丝,兴奋之余还要继续向前探索。 感谢读书会和辩论赛带给我惊喜,也庆幸在探索之初遇到可爱尽责的队友们:始终乐观积极擅长挖掘资源的队长娜娜、超级peaceful擅长春风化雨的七月、说话一针见血擅长逻辑条理的苏諵以及已经在我们心中升级为上帝的水缸导师。跟你们一起热血战斗的感觉真好! 苏諵感言 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个口齿伶俐、巧舌如簧、能言善辩的家伙,无数人批判我:矫情!没理穷嚼!我向来自信回应:你们就是说不过我!可是在准备辩论赛的过程中,从理论到技巧,从观点到表达,从质询到回答,我终于意识到我每次自以为是的“以理服人”其实都是可笑的、可怜的、可悲的自说自话。 情理不通,逻辑不顺,光靠嘴皮子溜和语气强硬甚至是口不择言,让身边的人越来越懒得理我。准备辩论赛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我开始突破站在单一立场用固化角度看待问题的误区,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一个值得我认真探索用心体味的世界。毫不夸张地讲,辩论改变了我的生活,虽然然活动结束了,但是我会继续学习辩论相关的逻辑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借此改良自己的生活理念和工作格局,不断完善我的人生之路。 水缸导师总结 辩论赛和辩论不是一个东西。比赛有比赛的特点,也会有比赛的要求,这是当初既然选择就必然要接受的。辩论是大家怀着各自的观点而来,希望找到合适的出路,无论是时间还是形式相比较更为宽松和包容。而辩论赛会因为赛制及观点的极端化,容易把公理讲偏,所以也就要求我们尽量在公允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情况下,分多个层级把己方的合理性表达出来。低层级打案例问题,中层级打观点套路,高层级打标准和逻辑。 现实中谁也不会只依靠己方观点的唯一方式去实际解决问题。但在辩论赛中却能通过把问题极端化解构,将根本问题看清楚,把核心思路理出来,把利弊得失搞明白。辩论赛毕竟是一场智力和语言游戏的比赛,总会有战术和套路,但是我们还是要尽量在常识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公允且靠谱的方法来对己方观点进行包装和表述,才能争取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 4月9日,辩论赛,反方队伍华丽登场,大家最大程度展现了准备的东西,过程虽不精彩,但结局还是不错的。 我们获胜了! 以下是奥斯卡颁奖感谢时间 感谢在辩论准备中正反双方的支持者们,你们的交流才有了今日的思想交锋。 感谢反方辩论队的后援团的所有成员。 感谢小秘书@紫星 感谢每天七嘴八舌想到哪里聊到哪里提供理论来源和多方信息的@克留 @杨长林 @夏洛 @莫问前程 @ice 感谢可爱的探班+美食后勤@长颈鹿 也感谢身在曹营心在汉假扮正方的攻辩队员@切糕 感谢我们的正方辩友。强大尊敬的对手,是我们认真准备的动力源泉 感谢群主,给我们一次重视自我缺点,接触思辨精神的机会 感谢水缸导师,给我们带来了对于辩论和逻辑的全新认知,对于解决问题方式的全面思考。 图文编辑: 跑跑单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