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只笨鸟的会计之路 | 有色有味

 悦读读书 2020-08-04

引 子

去年10月注会考试结束至今,我的拖延症发作,好几个月没看专业书,越拖越没信心。这周正在犹豫今年注会考试到底要不要报名的时候,看到了一则旧闻。

2014年9月,合肥注会考场,考试即将开始,考场里大片空位,每年40%的出考率、10%左右的通过率,让人望而生畏。

考场里走进来一位戴棒球帽的老大爷,摘下帽子露出花白头发,他是当年报考了三科注会考试的考生姚愈发,从2008年开始一直坚持报考,当年已74岁。

即使是2010年机考改革,也没有动摇老爷子的决心,立马买了电脑让孙子教自己上网答题。老爷子古稀之年仍努力坚持读书考试,传递出的正能量,给了我很大触动,作为年轻人,又有何理由懈怠、退缩。当我鼓足勇气在中注协官网报名,看到缴费成功四个大字时,意味着:

新赛季

迷茫大学

为了做“适合女孩子的工作”,以及所谓的“越老越吃香”,大学我选择了财务金融专业。很可惜遇到的专业课老师都没能让我提起学习专业的兴趣。

审计老师是个刚毕业的博士生,面无表情照本宣科,甚至念书时还有点磕磕绊绊,像个老学究。

会计老师,自己刚考完注会,正在准备往北京某企业发展,讲课高度那叫一个高,上课会自言自语写满满一黑板的会计分录,好像生怕我们很快听懂了,而失去对课本的敬仰之情一样。

于是乎,这四年学得我云里雾里,高数、经济学都学的还好,唯独会计审计专业课,对我来说直到毕业都是天书一样的存在。

云雾初开

毕业后很幸运找到了一份会计工作,可惜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领导说随时可能让我轮岗。

没办法,硬着头皮报名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重新打开课本,拨开云雾,还是云雾。我曾一度怀疑自己,这辈子怎么可能能看懂这本书,然后还给自己做了一个规划,关于笨鸟的规划。就是先报名天津会计之家组织的从业资格培训班,然后不断向部门里的师兄师姐们请教,不断申请接手新的会计工作,争取在40岁之前,恩,当时就是很没出息地定了这个快要退休的年纪,40岁之前能学懂会计的所有工作内容和分录原理,能独立做报表和报税。

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个美好而遥不可及的梦。

那年我坐在广东路会计之家的培训教室里,发现有一半都是四五十岁的下岗阿姨,想想自己刚从财务金融专业本科毕业,却和阿姨们一起从头学会计,很是羞愧。

不过转念一想,她们都能通过考试,只要肯用心,总有一天我能找到会计殿堂的大门。老师要照顾大多数同学的进度,包括四五十岁的阿姨们,所以讲得非常细致。

我除了听课做习题,还买了会计凭证自己学着填,书本也被我翻了好几遍,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学习,以及一点考试方面的小聪明,我还真通过了考试。

拿到了从业资格证书,突然有了信心,知识架构也突然打通了,原来会计无非就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借借贷贷,每个科目借借贷贷到月底都会有个余额,把这个余额归类合并填到规定格式的表格里,就是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把全月每笔资金流入流出都归类填列在规定格式的表格里就是现金流量表。

仿佛悟到最高武功秘籍的我,开始洋洋自得其起来。

乐极生悲

拿到从业资格证,信心和热情都来了,想一鼓作气考下中级职称,一打听才发现,中级职称必须按从业资格证发证日期往后数四年,四年之后才有资格报考。虽然要等四年,但我仍自信满满地对自己说,没关系,只是时间不够不允许考试,等四年时间一到,自然就能拿下中级职称。

四年转眼过去,我顺利报名了中级职称考试,然后自(ZUO)信(SI)地没买教材,把从业资格的教材看了一遍就去考试了。

我当时就是那只井底的青蛙,以为会计就是从业资格教材上的那些东西,无非卖卖存货,买买固定资产,估计中级考试最多就是题量稍大些。最后可想而知,三科全军覆没,成绩惨不忍睹。我被一记重拳击倒。从哪跌倒还得从哪爬起来,而且这一拳让我头脑冷静下来,开始思考方向。

再战而捷

第二年我按照网友们的攻略早早开始准备,买了教材和辅导习题,报名了某网校的课程,开始了每天在电脑前看书听课的日子。

这才发现,原来除了结转存货、买固定资产这些简单的事项需要会计人员做分录以外,还有期后事项、用股权买股权、期权、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合并报表等等特殊的、复杂的事项,也需要会计人员予以记录,回忆一年前的我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那段时间,我放弃了所有出去玩的机会,晚上及周末都把自己关屋里看书听课。

直到冲刺的时候,对于合并报表那章终极大BOSS,我还是没看懂,有一天妈妈进来问我复习的怎么样了,我说这章像天书一样,看不懂啊,怎么办呢。妈妈说,你给我讲讲吧,你说一遍,理理思路,说不定就通了。

于是我躺在床上,讲了母子公司报表需要合并的故事,以及合并报表的过程,比如我应该付你一块钱,你应该收我一块钱,如果把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合并起来看,这一收一付是不存在的,就要在合并报表时做抵消分录,诸如此类。

妈妈一直笑呵呵地听,虽然她啥也听不懂,说来也神奇,叨咕完一遍,我还真开窍了,就这样打通了终极BOSS一关。冲刺的最后一个月,号称睡神的我每天五点起床背书、做习题,总结各种表格,分类归纳分录以方便记忆。那一年最终一次性三科全部通过,拿到了等了五年的中级职称,顺利转战注会赛场。

初识大咖

注会学习本身很枯燥,但是在网校开始学习之后,意外认识了几个学科的大咖级人物,让我的学习生活有趣起来,见识了财务原来还可以这样学。

比如经济法的郭老,把枯燥的法律说成了相声,也是中国经济法第一人了。讲法人人格否定,“当这个公司干的是人事,就承认你是法人,当干的不是人事,就别拿法人来说事”;说票据法,“用萝卜刻章伪造印鉴,银行职员有经验,一下闻出了萝卜味儿……”。

另一位我敬佩的是财管的陈老师,说话慢慢悠悠,却总能讲课直中要害,思路极其清晰,复杂的公式让他编个故事就记住了。比如回归分析法Y=a+bX中的a和b,求解公式如下,是否眼花缭乱云里雾里?

老师的故事是,从染色体来看,X代表女孩子,Y代表男孩子,累加符号西格玛代表房子。

b的记忆:分子:一男一女结婚了,住进了一套房子,有n个人前来祝贺,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号),他们离婚分居了,这么悲伤的事,祝贺的n个人就消失了。分母将分子中的y替换成x就可以了。

a的记忆:分子:两个女孩子合租一间房,隔壁住着一个帅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一个女孩子和帅哥相爱结婚,住进了一间房子。分母同b的分母。

简单有趣,用他的话说,这公式一辈子都忘不了。

讲审计的刘老师,经典语录是“听懂了吗,听不懂没关系,不懂要装懂,硬着头皮继续听,听着听着慢慢就懂了”,还有“某某段落至少读十遍,没有商量的余地!”,听得我胆战心惊,确实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学统计出身的范老师,擅长审计实务讲解,经常讲一段以后由衷地赞叹,“审计语言是一种多么美的语言啊,让我不得不由衷热爱”,被他的情绪感染,我也开始慢慢入了门。

总结经验

最近四年拿下了中级证书,注会过了三科,回首来时路,我的心中感慨万千。

首先,信心非常重要,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必须对自己时刻保持信心,虽然注会考试出了名的难,但是还是有很多通过的考生,既然自己智商不是太低,那就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一定不成问题。

第二,战术上一定要重视敌人。一方面,每个考试都有一定的通过率上限,无论参加什么考试,都不能轻敌,我的一个朋友通过了注会会计科目的考试,轻敌直接参加了从业资格考试,然后特别没面子地没考过。另一方面,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架构,学会画知识树,把一本书的内容分层级归纳总结,可以让书不断变薄。稳扎稳打,才能有必胜的信心。

第三,一路考下来,非常辛苦,放弃了很多,把颈椎摧残的不成样子。但是收获也很大,提升了我在工作上的专业性自不用说,生活方面也受益匪浅。想当年买家具,交了200定金后又不想买了,卖家说不买算违约,定金不退,还得交违约金。我当场反驳他,经济法我学过,定金条款和违约金条款不能兼用,只能二者选其一,定金我可以不要,您无权再找我要违约金。商家立马笑呵呵地说,您还挺懂,我刚才开玩笑的。就这样,我读过的书,击退了奸商的忽悠大招。

我的灯塔

今年的注会新赛季已经开始,注会是选拔性考试,面对即将迎战的注会大军,心里压力很大,想起了读书会推荐书目《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拿出来翻一翻,心里渐渐通达舒畅。七个习惯涉及全面,适用广泛,如果仅做到其中前三个习惯,对我的学习考试也是大有益处的:

1、积极主动: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是人类的四大天赋。但是,只有通过运用高效能的思维框架,掌握心态管理的技巧,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工作之后的学习和考试,没有高考压力,也没有老师的督促提醒,所有的学习全靠自觉。必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我考注会是为了提高工作上的专业性,为了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工作变化,为了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为了磨练自己顽强的意志力。所以注会不得不学,必须要考,必须主动做计划、主动根据执行情况调整计划。在自己懈怠、无助的时候,问问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坚持。

2、以终为始:以终为始的基础是想象力——设想的能力、看到愿景的能力、用自己的头脑创造目前无法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能力。

以终为始意味着,每天、每个任务、每个项目开始之前,都要对自己的方向和目的有一个清晰的构思,然后再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去实现它。注会考试规定5年内通过六科单项考试,第六年开始第一年的成绩作废,以此类推。所有考试都通过之后的一年,还有一个大综合,六科再考一遍,也就是说,我最多有6年的时间完成所有考试。明确了大目标,再分阶段制定小目标,每年考几科,如何组合,每个月的计划是什么,时常提醒自己是否已按时完成计划,落下的是否在下一阶段能尽快追上。

3、要事第一:在以目标为导向的时代,当两个目标乃至数个目标同时存在时,这些目标的优先级该怎样安排呢?换句话说,有限的时间资源究竟该优先给予哪个目标呢?

作为职场人士,白天要忙工作,下班回家要先解决吃饭问题,剩下的时间还要分配给家人、朋友,面对考试,如何平衡各种事项对时间的需求。书中给出了以原则和关系为导向的时间管理法则,划定了时间管理的四个象限,指导我们对纷繁复杂的事项做出排序与取舍。

在未来几个月的日子里,这本书将是我的灯塔。

尾声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既然选择了会计这条路,定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这个月开始,全力迎战、挑战自我,争取在10月考场上满怀信心、拿出自己最好的水平,但求学不负时光,不负已。

Amanda

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美食、花草和音乐,

喜欢研究物理和数学的伪文科生

相信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修行


图文编辑:跑跑单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