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正在开展#和我共读一本书#活动,本月共读《枪炮病菌与钢铁》和《瓦尔登湖》。我们逐日将两个群内打卡集锦刊发出来,作为记录,也方便其他书友欣赏。
导读:
在过去一段时间,大家愉快读书同时,也苦恼于历史地理名词太多,搞不清楚新月地区和新几内亚的区别。本章终于出现大家熟悉的内容了。
本文理论是如何在中国展现的。
大一统的中国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书同文车同轨的背后是血淋淋的征服,汉藏语系对其他语言的侵蚀,到最后就只有很少一些人使用其他语言了。
今天的初级问题是:在南方,地方语言呈现分散态势,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进阶问题是:在中国,文明由北向南输出,在何时发生了逆转,为什么。
高耿明:
这章作者讲中国,中国的历史应该是读者们最熟悉的,不过看本章反而还不如印第安人那么熟悉。可能我们只是学习到别人让我们学的。
南越的征服在历史书上的描述很少,就像我们也不清楚契丹,楼然,鲜卑等来自北方民族的来龙去脉。对于元初的大屠杀,也不清楚。那么历史究竟是什么情况呢?或许外邦的研究反而更接近史实。
当然,以政治斗争为历史的研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主流,而经济史,科技史却显得雕虫小技了。所以,我们无法从一个更加全面的纬度探究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比如,秦国三十万大军远征南越,无法回顾国内叛乱,而后发生了什么。
作者在本章通过语言的角度似乎在表达,东南亚的人实际是从华南迁徙过去的。华南多丘陵高山,交通闭塞,语言十里不同音,闽南话,广府话,充满了古中原汉语的遗迹,也有与当地闽越土著语言融合。现代汉语反而呈现北方游牧民族的语言特点,这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是分不开的,华南地区语言也与曾经的中原地区居民的南下分不开。
那么,原古民族,是否是就是蚩尤一样被打败成了苗族的祖先的?为什么没有南部往北部的征服而实现语言上的征服呢?是否可以得出这个逻辑:北方有马,使农民不敌,南方有山,使狩猎者不敌农耕。而受农耕文化影响的华南先人把狩猎的东南亚土著战败了,进而取代了这些人。从而使东亚历史呈现出由北方草原为起点逐步向南的征服和更替。
想想五胡乱华,而后鲜卑立国并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从战争的胜负的立场看,与其说这种文明的先进,不如说是与统治平原农业地区的需要相适应的。

姜素素:
中国单独做一章,可见中国的重要性。哈哈,这是不是作者说的我们自认为比夷邦具有优势呢?老是这么自我感觉良好。中国语言的大致统一,是残酷的征服和焚书活动造成的。华北的农业发展优势,使得之前千万年文化技术的传播由北向南。为什么近些年是由南向北了呢?因为先进与落后倒转了呀!落后要不挨打,要不被同化,总之会失去自己的语言文化风俗甚至体质。
直到19世纪,俄国吞并了几十个非斯拉夫民族,于是俄国的历史就是关于俄国人的故事。那么中国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在公元前221年就已经完成政治统一并且始终只有一个书写系统。大一统的中国应该不是一开始就这样,书同文车同轨的背后是血淋淋的征服,汉藏语系对其他语言的侵蚀,到最后就只有很少一些人使用其他语言了。
那么,在南方地方语言呈现分散态势,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呢?如若联想前几章节去分析,那么显而易见,最直接的因素应该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北方地貌多为平原、高原,互通方便,有助于语言的传播交流;而南方多山地、丘陵地形崎岖,无形阻碍了地方之间的交流,不仅形成了不同的地方语言,同时也有了不同的生活习俗。
另,在中国文明本是由北向南输出,隋唐战乱,经济重心南移,后北宋为避宦官乱政,重文抑武加强中央集权,使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至南宋衰竭(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时期),南方地方经济开始突出发展。

共享花开花落:
中国对于东亚文进步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然其他地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现在的中国在政治、文化、语言上大统一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必然。 华北和华南在遗传,体质,环境,气候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通过征服,吸收,传播,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相互融合,使得趋于统一化和丰富化。
个人感觉,中国的现在的统一化,最主要的是它的包容性,56个民族56之花,56个民族是一家,充分显示了它的包容性。强制统一不是真正的统一,融合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统一。秦朝"坑儒",和汉朝的"尊儒",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统一思想,也就是统一人们的价值观,为什么‘儒’ ‘法’不能一起存在呢,现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把‘儒’和‘法’结合的结晶,这也展示了它的包容性,取期精华,相互融合,共同推进人类的进步。

小妖:
中国是怎样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的。这是本章题目,是不是很拗口?中国不是中国人的,难道还是美国人的?这里不是讲国家归属,而是讲述,中国是如何形成今天的统一大国的。
作者以语言文字为切入点,逆推成因。
从中国有文字以来,始终只有一个书写系统。问题来了:
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地理气候生态呈现多样性,有没有催生出各具特色的书写系统?为什么最终呈现为现状呢?
有几种可能性:从来没有出现过;出现了半成品;成品被弃置(取代、灭绝)。本书前述,物种传播有“抢先驯化现象”。中国的书写系统在华北得到完善,同理可推,其在流传各地的过程中预先制止了任何其他不成熟的书写系统的发展或取而代之。
如何在各地进行流传呢?
有国家意志力的作用,政治统一的需要推行文化统一(推行的过程中,某些残暴的历史事件就发生了,多元文化被镇压);有贸易交流的作用,需要有共同或者互通的语言,促进语言文化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的传播;有技术发明的作用,相较于口头的、单凭记忆的意思表示,纸和活版印刷术使得文字可以相对妥善、完整、稳定地保存、阅读、流传;交通工具、建筑技术(运河修筑)的改进提升,使得文字可以到达的地域更加广阔,并且加速文字的流传;先天的地理优势、物种优势的作用,南北方均有可驯化植物(华北黍子、华南水稻),此外还有大豆、大麻、柑橘果、茶叶、杏、桃、梨,可驯化动物有猪狗鸡、蚕鸭鹅、水牛,这些为农业发展奠定了极大的优势基础,有了更多的剩余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为社会分工、社会形态的发展提供基础,为发明的出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南北梯度虽然对动植物传播有妨碍,但并非不可逾越,自西向东流淌的黄河长江为沿海和内陆的互通交流打开方便之门。
层层递进、叠加,反作用的进一步推进,促成了今天的“中国人的中国”。

图文编辑:毛毛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