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读书会共读书目为《傅雷家书》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分别由@雉雉 和@周重因 书友领读,为便于未参加共读书友围观,我们会逐日将打卡集锦刊发出来,欢迎浏览,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雉雉领读:1961年1月5日至4月25日 母亲告诉傅聪“关于日常安排,你一定要多听弥拉的主意,体验家庭生活的繁琐与乐趣。生活的艺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儿子有时候做事情不大靠谱,夫妇二人想多提醒又怕孩子烦,也有踌躇的时候,像极了今天的父母。从1月23日到4月25日的信件不大像家书了,更像艺术史和宗教史。这一时期的妈妈把家里向傅聪要食品的心理痛苦一股脑倾诉着,我想身为中国式父母的人,大家都可以理解吧! 讨论题:做父母的该不该找子女提经济方面的要求? @小妖 在母亲节这天,正好读到二老关于食物采购的信。 父亲话语及用词尽量淡化这件事的重要性,克制地表示希望能顺利买到,又觉得特意提及此事失了父亲的尊严,矛盾得不行。 这一点,在母亲的信中明明白白地说出来了。1961年4月20日信中:
1961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跃进运动,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导致全国性粮食短缺和饥荒。不到万不得已,素来自尊傲气又勤俭朴素的父亲,怎么可能列单子。 想到现如今“爸妈,想买点儿什么告诉我,我买去”。这样的话是常态,是真心却又更像客套和礼貌。给钱不是万能的,他们很可能还是舍不得买心爱之物,有钱仍然没能享受;他们也不会明明白白地说,怕听到儿女们一通说落“钱都给您了,还担心什么,喜欢就买”。 物质水平提高了,可能会渐渐向精神需求方面偏移,我们孝敬父母,要设身处地考虑他们的价值观、尊重他们的思想、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体会他们内心的矛盾,去解开和安抚。充分地、愉悦地、用心地、包容地交流,需要变成常态化,慰藉父母迟暮之年的心灵需求。 @上官婉儿 傅聪结婚了,这一年的信有23封,至少可见父母的生活是平稳的。傅雷在这个阶段谈了汉朝的雕刻艺术风格,谈了对音乐的理解,谈了对美术的理解。 妈妈在信中毫不客气得指出,傅聪没有体会到父母物质匮乏的尴尬与艰辛,这仿佛是天下子女的通病,习惯了父母的体谅、照顾、关心、指导,习惯了在父母面前作嗷嗷待哺的小兽,却需要很久才能体会到父母也有需求。可以彬彬有礼待天下人,却总将情绪最坏的那部分呈现给父母,即便是关怀或惦念,表达起来也是那么的苍白和单一,总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时候,感情和表达才那么的浓烈。 我不是控诉,而是陈述客观的事实,反而觉得歉疚之情是成长的代价,失望之情是养育的代价。 读傅雷的书信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他的指导方向以信仰真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怀为基础。在这个谈真理和道德就有人讥笑的时代里,能读到一位长辈谆谆善诱的指导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而且不得不反思,我们这个没有明确信仰的民族究竟终生要追逐什么?此处可进一步思考。 读这一部分,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傅雷对我们文化自信的阐述。这个角度至少与我们现代的舆论声音不同。本着否定之前先了解,肯定之前先听反对意见的态度,我又列了个读书计划……(压力好大) 第二次读傅雷书信,在原先画的重点之上,又标记了许多的重点,没想到傅雷先生在我新的年龄阶段又解答了我许多新的疑惑。这本长者的书信真真值得一读再读。 @安然 傅雷就如何提高文字风格给聪提了几点建议:日常会话中润饰一下,选用多样化的形容词、名词及句法,别毫无变化的说"多妙,多了不起。"可选用"宏伟,堂皇,辉煌,卓越,精妙,今人赞赏"等字眼,使你的表达方式更多姿多彩,更能表现出感情,感觉,感受及思想的各种层次。 认为终日在琐碎家务与世俗应对中过生活的人,应时刻多亲近大自然,别让尘俗气积聚日久成宿垢。傅雷希望弥拉每日挤出时间,哪怕是半小时,做阅读之用,不是消闲趋时的读书,而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正规读书,有利于培养她的意志。 更是谈到古来中国对儿女的要求都是养儿防老,中国式父母还嫌儿子媳妇不称心,易引起家庭纠份。傅雷一生秉承,抚育教育子女尽量满足儿女的希望,从不想要儿女报答,而一朝会需要儿子依靠儿子,与他一生原则抵触,产生了无尽的烦恼。 养儿防老的观念,现在这个社会更谈不上,计划生育的一代上面面临四老,下面的孑女,估计老人主动贴己着他们过尚不宽裕。老年化社会儿女能在精神方面多陪陪父母。在养老的问题上我倾向于尽量自己解决:入养老院与朋友抱团养老。社会压力很大了,尽量不给儿女找麻烦,这也是一份父母沉甸甸的爱。 @颖香 读到因为要儿子寄东西而感到屈辱感自卑感,这个太典型了,中国式亲子关系里多的是父母付出子女索取,这关系一反过来就尴尬了。记忆里父母似乎很少主动跟我提什么要求,反倒是我会提前想到他们会需要什么,担心他们不好意思提我就先开口,可能做女儿的贴心就在这里了。 傅聪作为儿子,又是不善于处理生活琐事的艺术家,没有及时回应父母更没有体察到父母的这种复杂情绪。相距遥远,通信往来需要时间也长,之前信中也提到有些话不敢多说怕儿子烦,这种陪加小心的心态是绝大多数父母的写照呀。 我还是更喜欢看到傅雷敞开心扉跟儿子谈艺术谈人生,跟儿子交谈感觉像跟朋友似的融洽,这才是我想去跟孩子们建立的亲子关系。 集锦整理:雉雉 图文编辑:跑跑单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