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雷家书》共读第13天 | 悦读读书会

 悦读读书 2020-08-04

本月读书会共读书目为《傅雷家书》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分别由@雉雉 和@周重因 书友领读,为便于未参加共读书友围观,我们会逐日将打卡集锦刊发出来,欢迎浏览,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雉雉导读:1962年1月14日到9月2日

傅雷告诫孩子不能被经纪公司盘剥,也嘱咐孩子要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勇于和黑心的商人挣得自己的权益。

再次告诉孩子一家人在国内的生活状况,学习和工作状态以及身体水平,当然免不了对孩子忙于工作很少写信的小抱怨。也对儿子讲清楚寄东西回来时署名的重要性,总感觉当时我们的国家对外来邮寄品很限制,再次感谢准许父子通信的领导,傅雷家书得以流传。这期间有一封和傅敏谈青年男女交友的问题,很实用也很通俗值得一看。我个人感兴趣的是妈妈提供给弥拉的菜谱,一个不会做中餐的外国女孩都学得会,我也要努力学习呀!

讨论题:我个人很想知道傅聪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国外开音乐会挣钱吗?是不是比外国的音乐家受歧视呢?

傅聪和弥拉

@上官婉儿

读这部分信,比较关注的仍是傅雷对于现实艺术和国内情况的批评,前后出现了三处,青年人读书做学问的方法、自我批评流于形式的分析、革命后文明建设跟不上的弊端,很难得也很中肯。

早晨看了傅聪和傅敏对父亲的一些评价,感慨良多。在孩子们的眼中,除了对父亲的深情以外,对父亲人格判断、艺术水准的欣赏,和我们这些读书信的旁观者是没有分别的。傅聪和傅敏也严格遵照父亲的教诲践行了一生。

有人说,傅雷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家伙。以我们现在的生活理念来看,父母的手伸得过长以及亲子界限过于模糊,的确会给孩子和家庭造成一些困扰,而这种困扰在傅雷的家庭中也的确存在。

但在人生的漫漫长河当中,无论是成长的代价还是养育的代价所带来的那些不快、困扰、忧愁都会随着时间的长河一去不返,当傅雷家庭的一两代人慢慢走向沉寂,真正沉淀下来的唯有深情、品格和那些美好。

想到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过程中受过的粗暴教育,目前来讲也都无法拉低一点点我们对父母的爱。瑕不掩瑜,普通的亲子关系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代巨匠傅雷呢。

@颖香

傅雷谈到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与妻子闲谈十几分钟,“上下古今,无所不谈,拉拉扯扯,不一定有系统,可是一边谈自己的思想也会整理出一个头绪来”,这句话我很认同。

今天有家长问我孩子写作业必须陪着么,让孩子自己写不就行了么,我说陪伴的过程中会有对话呀孩子会随时提出问题,在解答的过程中又可以扩展延伸,陪读的意义就在这吧。

一本正经的说大道理,远不如日常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一言半语来得有效--只要一言半语中处处贯彻你的做人之道和处事的原则。

现在想想每天夜晚陪孩子在台灯旁的时光是他最专注的,不经意的一个问题会引起我的一些思考,对不确定的地方我俩有时候会一起查,感谢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答疑解惑的速度比古人是强太多了。傅雷把家人日常的闲聊赋予不一样的意义,我也更加确信生活里那些看似平淡的时光其实是最珍贵的。

@May

傅雷对孩子的爱真的感人。被傅雷爸爸真挚的父爱震撼着感动着。因为傅聪喜欢希腊,爸爸就把《艺术哲学》这书中描写希腊的章节抄一遍寄给孩子。这个章节5万多字呀父爱真的太强大了!

傅聪妈妈这样写道:孩子,世界上向你爸这样无微不至的教导,真的罕有的。你要真心接受…。

书中提到了“敦煌壁画”,它代表了中国绘画的精髓。这些画都是由一代又一代的不知名的画家绘制成的,全部壁画的年代跨越了5个世纪。有机会和时间一定好好把敦煌壁画看个够。真正的艺术历久弥新的,因为这种艺术对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感染力!。

@安然

深受古典文化熏陶的朱梅馥对自欺欺人所造成的弊端十分了然,她认为尤其在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更不能相互欺哄。

1962年3月8日,她给傅敏写信说:

最好让双方尽量自然,不要做作,各人都拿出真面目来,优缺点一起让对方看到。必须彼此看到了优点,也看到了缺点,觉得都可以相忍相让,不会影响大局的时候,才谈得上进一步了解;否则只能做一个普通朋友。

恋爱中的人容易被激情冲昏头脑,爱上的往往不是眼前的那个人,而是自己想象的那个人。加上彼此都力求将自己好的一面尽情展示,不好的一面尽量遮掩,造成的结果是动辄感到对方变了。一句“你变了”成为了分手或离婚的前奏。其实,并非对方发生了多大变化,只是在热恋时对彼此的了解本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根本没有深入。

了解一个人要有耐心,母亲朱梅馥对儿子说:

要完全看出彼此的优缺点,需要相当的时间,也需要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故来考验;绝对急不来!更不能轻易下结论!唯有坦白,才能暴露自己;而暴露自己的缺点总是越早越好,越晚越糟!为了求恋爱成功而尽量隐藏自己的缺点的人其实是愚蠢的。

集锦整理:雉雉

图文编辑:跑跑单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