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说新语》共读第1天 | 悦读读书会

 悦读读书 2020-08-04

读书会本月选定《世说新语》为共读文章,这本书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辑成的小说。讲的是东汉至东晋末年,社会上层人士的事情,部分涉及西汉。原书12卷,现仅存3卷。

我们可以简单将这本书理解为1600年前的社会高层八卦集锦,也可以看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样貌,还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的精神风骨,更能够发现中华文化的思想发展脉络。

我们将用20天时间读完这本书。

让我们踏上一段探识魏晋风骨之旅,希望能够共同完成好这次共读活动。

@跑跑单车 领读

今日任务,读完德行一门,共37则。

德行——是孔门四门功课之首,有学者认为世说是儒家学说的拥趸,考虑到后面编纂的风格和取材方向,倒不如说这是在向儒家致敬。

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与皇权分庭抗礼,自成体系,互相支持,彼此扶助。有竹林七贤,荆襄八俊等等。

本书集成了他们的一些轶事,今天我们看德行一门。主要是看士大夫们的品行,包括了信义,廉洁,孝顺,好学等等,甚至还有爱情。

 

@李亚涛

个人认为,世说新语这部书,重点在说、语两字。

前者强调世人说,即所谓说某人做了某事,重点在行。

如阮裕烧车,重点在强调他的这种别人不敢借车、自己烧车行为的连贯性,更深一层次的体现的是魏晋名士对自我修养的苛求,认为不敢借车均出于自己本身,而不应该苛求为啥不送人,这就跑偏了。

此条上还有庾亮留的卢的故事以及孝标注孙叔敖斩两头蛇的故事,均是这个思路,重行,所以没人纠结庾亮为什么不把马宰着吃了或者孙叔敖为啥砍死而不是抓到蛇炖锅汤。

后者强调新颖独特有特点的语言,指的是某人具体说了什么,重点在言。

如陈寔面对俩孙子争论是不是自己的爹更牛逼时,难为兄难为弟一语,就不是谁都能说出来的,你可能会和稀泥,会白活半天糊弄俩孙子,但这种简练有断定的话你说不出来,这就是讲(新)语。

储安平先生“dang天下”一语,虽然说出来都能明白,不说你也能理解这世道,但你说不出来或者不敢说,这也是一样的(新)语(敢于说也很重要,这里只侧重讲语)。

所以说读书,要了解时代背景,还有明白著述时的立意,要大概明白作者是在什么状态下想跟你说点啥,否则以自己所处年代及经历,来随意揣测,就会陷入何不食肉糜的思路了。

@Amanda

世说新语说的是魏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行,第一章德行,是写士大夫的道德品行。比如忠、孝、礼、信等。因该书中的人物故事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所以上网查了一些相关资料,经过整理得出几点思考。

1、孝。第一章中一共有六则故事与孝有关。

第17则,同为丧母之痛,和峤礼仪周到被喻为生孝,王戎因内心悲痛骨瘦如柴被认为更应受到肯定的死孝。

第20则再次提到王戎的故事。

第42则,王绥得知父亲生死未卜的消息,起居饮食皆降低标准,被称为试守孝子。

第46则,晋孝武帝死后,受其照顾的孔安国着重孝服,整天涕泪不断,被称为孝。

第47则,吴氏兄弟因母亲童夫人逝世,早晚哭吊、哀恸欲绝,被韩康伯因其孝心而重用。这几则,都提到了父母逝去后守孝的礼仪。

和峤礼仪周到具体指什么呢?按照《礼记》的要求:父母死后三日不食。出殡后,可以食粥,朝暮各一溢米。百日后,可以“疏食水饮”。1年(8个月)以后,可以“食菜果”。2 年后,可以用酱醋调味。3年(25个月)丧服期满,恢复正常饮食,等等。如果能做到这些,再加上终日涕泪不断、骨瘦如柴,就能被视为大孝了,更可能因此被提拔重用。

我所理解的孝,是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好好陪伴,尽量鼓励他们去实现自己想过的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上尽己所能地给予。人死后,子欲养而亲不待,再涕泪横流、茶饭不思,还有何意义,悲痛是真的,仪式不过是给活着的人看的,不如把悲痛自己消化,化为活的更好的动力,才是父母更想看到的。

至于第14则,王祥的后母朱夫人暗杀他未遂,后母后悔了,王祥便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自己。杀人未遂是要负刑事责任的,还要处死自己,这是愚孝,更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

唯一正能量的一则,第45则,战败的陈遗靠着给母亲做的锅巴活了下来,被认为是上天对孝心的回报。 

@嘤其鸣

察举征召制度玩儿到东汉,制度已经没落,人心已经不古,玩儿法已经被摸透。无论孝廉秀才、博学鸿词、贤良方正,都需要大名来支撑——甚至有时候这种名声都不需要是令名,只要你能做得惊世骇俗足以吸人眼球,只要你别越过底线整得人神共愤,便有人惊叫一声“此非常人也”,给你关注,给你点赞。

如何博取名声呢?一是自己造,二是名人评,三是评名人。四是相互捧。

自己造,就要会摆poss、会语出惊人、会特立独行,总之是要会“秀”。所以,在这是秀逼格的年代,你纵然道德高尚,也要下车伊始,不进办公楼先去访贤达,因为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道德模范,为天下瞩目,该秀还是要秀。

名人评,就要自认后进之士,去求月旦之评,一旦升堂,便登龙门。

评名人者更多,你有个亲人牛逼,评价一下,与有荣焉。当然,为了显示你不是显摆,还要说“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如果没有牛逼的亲人,勉强有个几个月也见不到一次的所谓朋友名声不错,你可以说“吾时月不见某某某,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夸你朋友的同时,也借其名以扬。

即便有好名声的人不是你朋友,甚至很是看不起你,也可如王戎,说“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不说你们的关系,只说哥们儿我曾和某位大牛一个小区生活二十来年,让人听了肃然起敬。

被人点评可得名,臧否人物亦可得名。这本书是上层社会的起居注,能留下只言片语的,多少都有些名声。于是就可相互品评。无论褒贬,都可过次主持月旦评的嘴瘾。

陈季方说他爹像桂生泰山之阿,他爹就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这些话本可放入言语品,但既然入了德行品,就难逃互捧之嫌。

李元礼尝叹荀淑、锺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锺君至德可师。”借捧别人来来抬高自己,也是够了。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当时只有他们两人,这事儿华歆估计不会四处乱说,自彰其丑。事情既然流传,谁说出去的很明显。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确是博取名声的好方法。

总之,这个时代的这些人,有人确实牛逼。有人却是装逼。

有人把别人说得很牛逼,以显得自己也牛逼。有人要把别人说得不怎么牛逼,才显得自己牛逼。

好歹已经距今久远,现代人读来偶有不适,倒也生不出太多厌恶心。若一帮同时代人父子互捧,会让人生厌。名士互吹,估计会看出耽美的效果。

当年鲁迅深恶西滢与诗哲肉麻吹捧,估计也有这个因素吧。

@Nick

德行第一。匆匆读过,思以一言以蔽之,曰:礼。

初以为中庸。细思之,尚有孝与忠。看起来有些多样。但仔细想,都可以归结为礼。

陈仲举不入廨先看徐孺子是为待贤之礼;

周子居云数月不见黄叔度生鄙吝之心是尊前贤之礼;

太丘评元方季方难为兄弟是为父之礼;

管宁割席是因为怪罪华歆失同学之礼;

晋文王赞阮嗣宗是说他能持君臣之礼,不在文王面前搬弄是非。

仲雄评王戎与和峤,是说和峤悲痛过度失礼。

王戎丧父不收礼金也是觉得借父丧收钱于礼不合。

罗企生不降桓公也是为了与殷仲堪的君臣之礼。

王恭把竹席随手送人是待客之礼。

康伯母赞赏大小吴是觉得他们有父子之礼。

王子敬愧离婚而就权贵也是觉得有失夫妻之礼。

数了这么多,礼又是什么呢?

我觉得,礼,根本上,是一种尊严。罗企生宁死不降,就是要维护这种尊严。管宁割席是为读书的尊严。庾公不肯卖的卢马,不愿让人觉得自己怕死宁愿祸害其他人,也是为了尊严而轻生死。至于顾荣请厨子吃肉维护了厨子的尊严,后得益于厨子的帮助,也是让人知道维护他人尊严会得到好处。陈遗因孝顺母亲,天天带焦饭回家,最后以此存活,都是有好人好报的理念。

看到前面有书友认为是故作姿态,我觉得也不尽然。如罗企生,庾公都是以性命相博,就不能说是故作,而确实是坚守尊严为至高无上的品格。

@跑跑单车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馀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王子敬就是王献之,大书法家。临死的时候,做法事的人问他,你有什么忏悔的吗?

王献之说,其他的没什么,只是记挂着当年曾与郗道茂离婚。

这里面有个爱情故事。

王献之早年与郗昙女儿郗道茂结婚,情深意笃,生了个女儿,叫王神爱。

晋简文帝女儿新安公主喜欢王献之,小白脸,艺术家,家境又好,可惜老王结婚了,她只好嫁给了恒安。

后来恒安造反被贬,新安公主离婚,又想起来王献之了,老娘要争取自己的幸福。于是就让哥哥,当时的孝武帝命令王献之离婚。

王献之这下幸福来得太突然。左思右想,把自己的脚烤伤了,说我都瘸了,你不能嫁给个残疾人啊。

新安公主根本不听,让爱情来得更猛烈些吧。

王献之只好跟郗道茂离婚,娶了新安公主。

郗道茂离婚后没有再嫁。

王献之43岁死了。

他们的女儿王神爱,后来嫁给了晋安帝,当了皇后。

故事是不是有点亮色了?

NO。晋安帝司马德宗是个傻子,朝政被他兄弟把持,王神爱在宫中郁郁寡欢,29岁时死了。

人之将死,一生过往都在眼前浮现,最难忘的就是不能执手相看的爱人。

“唯忆与郗家离婚”,多么悲凉又多么感人的一句。 

编辑:跑跑单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