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共读的《世说新语》和《人类简史》,两个共读群围绕书本进行了深入讨论,既基于书本,又将触角伸开去,知识交流、思想碰撞,收获远大于自己阅读。那么,七月我们共读哪两本书呢? 请注意,本文最后有福利。 共读第一本:《月亮与六便士》 荐读者:Girrafe 推荐版本:傅维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上个月,在舍不得睡去的夜晚抱着手机看完了《月亮与六便士》,在此之前对于毛姆知之甚少,看到群友谈论关于毛姆,更觉自己没有资格写推文。承蒙群主厚望,在此班门弄斧,值得商榷之处,劳烦诸位指点迷津~ 朋友说到,毛姆是顶尖的二流作家。 叔本华把作家分为流星、行星、恒星三类。恒星为一流作家,行星、流星依次为二、三流。怎样的人有能力把毛姆放在二流作家之列呢?
毛姆跟评论家们之间恩怨颇深,美国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在杂志上直言不讳到“在我看来,他只不过是个二流货”。评论家为何如此藐视毛姆,众说纷纭,不过把毛姆定义为“二流作家”,他自己的功劳也功不可没。 毛姆不止一次说到:“我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我处于二流作家中的最前列。”他有一段著名的自我评价,称自己只是个“在画架上摆弄点小玩意儿的市井画匠康斯太勃尔,而不是在墙头上绘制巨幅壁画的美坛大师米开朗琪罗”。 自谦为二流作家,那就来说说“最前列二流作家”的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吧~ 朋友说,这本书最耐人寻味的是“月亮与六便士”这个书名。不禁的让我想到许巍歌里的一句词: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也许这就是我们依旧喜爱读《月亮与六便士》的原因 。 2015年有一封辞职信在网络上爆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短短十个字直戳网友心窝,敬佩女教师的潇洒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六便士”的讨论,网友戏谑道: 上联: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下联:钱包那么小,谁都走不了。横批:好好上班。 “月亮”“六便士”,哪样都不可或缺的,而如何权衡这两者间的关系,困扰着一代代人。 人生赢家总是能将这两者结合,而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却往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大部分人在生活面前只能低头捡地上的六便士,这小小的六便士啊,它牵扯着太多的东西,规约习俗、口粮欲望,而这些却都是我们存活于世不可或缺的。只能让这月光时不时的倾泻于捡六便士的地面,无暇抬头。 而主人公呢? 他拥有在外人看来美满的家庭体面的工作,可却突然像是魔鬼上身一般,抛妻弃子放弃了以前所有的一切,孑然一身出走,追寻自己虚无缥缈的绘画梦想。打破所有的道德伦常,只为心中那一腔不停止的热血。 这不就是我们不敢去做的吗?正如同我们不断传颂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诗文。历代文人骚客对于本我的追求至今依旧。然而,终究羁绊太多。主人公离经叛道追随绘画梦,就如同陶渊明追寻桃花源一般,使得国内外读者心向往之。 大部分小说的本质是情绪操纵,使读者产生代入感,阅读的同时化身为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去感受书中的世界,对于主人公的价值认知产生投射与认同。这便是二、三流的作家常用的套路。 而毛姆显然不是这样的作家,《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是个天才,但除了他的天资禀赋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被主人公伤害过的人虽值得同情却又难以让人产生同情。书中的人物不是扁平的人物,而是一个个鲜活的肉体之躯,仿佛就在你我之间,这也是这本书成为众多人枕边书的原因吧! 毛姆作为一个能让丘吉尔都惊恐不已的大毒舌,《月亮与六便士》语言的精辟自然也不在话下。作为咬文嚼字型读者,这本书除了情节入胜外,更吸引我的是文中句子深刻的内涵,细细读来另有一番滋味。
当然不止这些,每每看到这些即深刻又直中要害的句子,我总在想,该是怎么的人能把人性描绘的如此真实却又无法反驳呢?听到一些人说毛姆在这本书中贬低女性,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纵使是毛姆这样的作家也不可能做到让任何读者都满意,而本书的内在精髓也不是女权。作为女性,我很喜欢他对于女性一针见血的点评,总是使我情不自禁的审视自己。 说了这么多,希望我的话不会影响到诸位品读这本书,望《月亮与六便士》能给您带来精神上的收获。我总是害怕自己剧透,剧透的人往往都不太厚道。 最后还是从这句话开始打开这本书吧~
共读第二本:《自私的基因》 荐读者:七月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残酷的自然法则造就了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然而这种选择又是基于何种单位进行的呢?生物个体在演化过程中所饰演的角色是什么?生命有无意义?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开始《自私的基因》的共读。 作者理查德·道金斯,凭借多年资深的演化理论研究背景与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深刻理解,在书中大胆揭示了生命万物归位的本质:每一个生命体都是基因操纵的生存机器,作为运载工具其控制程序是盲目编制的,目的是永久保存禀性自私的基因利益。 本书以“自私的基因”为自然选择单位的演化观,颠覆了以往个体,种群选择学说,以及人类的道德认知,自1976年问世以来便广受赞誉与质疑。随着时间的流逝,至今依然对生物演化学,社会心理学产生着持续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部科普书籍,道金斯深谙写作之道,每当读者将要费力脑补的时候,作者都能华丽丽地举出例子来帮助理解。比如用房间、书橱、设计图、卷、页来比喻细胞、DNA基因、染色体、等位基因,用桨手比喻合作的基因。原本晦涩难懂的书,因此变得趣味盎然。 书中给出了基于稳定原则的进化策略(简称ESS)这一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从计划生育、世代间争斗、两性间争斗以及生物欺骗说谎等习性等方面,逐一对生物ESS策略的博弈论多态表现形式---利己与利他行为的生物学本质展开分析。 在生物演化层面,“自私”、稳定而至关重要的,从来不是生物个体,也不是庞大的种群,而是那些埋在我们细胞深处的染色体内的微小片段,基因。作者认为事实上基因作为最小演化单位的观点,是基于正统的新达尔文主义的一种逻辑推论 ,以一个新形象展现出来 。它从基因的视角看待自然界 。开辟了一种不同的观察方式与研究方向 。 为论证观点,作者在运用了生物界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举证 。比如鹰、鸽、还击者、恃强凌弱者、试探性还击者混合策略和“消耗战”,来说明只有按一定比例组合的基因,或按一定比例组合的复杂策略才是生物进化的稳定策略(ESS),才能获得进化上的优势。于是我们看到基因有自私的一面,有利他的一面,有残暴的一面,也有温和的一面。这就是“基因的多态性”。 最后两章有关觅母,人类文化复制因子这独具创意性概念的首次提出,是作者基于人类演化复杂性的深入思考。不具自觉意识的觅母由于模拟具有成功基因所表现出的自私冷酷性而保证了自身的生存。有意思的是这一观点在“人类简史”一书中也有提及。 关于基因,个体冷漠自私本性的论述,令一部分读者得出“不合心意的社会价值观、生命虚无主义的推论”。这也是本书备受质疑的原因所在。要知道科学理论的阐述是基于客观本质,而与主观意识无关。对事物的认识’与‘提倡事物应该如何’的界定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引用另一名英国演化学家约翰·梅纳德·史密斯的话反击说,“我们还能怎么做?篡改公式吗? 当然作者并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 ,也反对单一基因决定论的观点。 难道拥有无比智慧的人类仅仅只是基因的载体、基因的奴隶?与其他生物毫无差别吗?希望大家先不要着急去下消极的结论,毕竟作者在最后一段满怀希望地指出:
特别提醒 本月共读的两本书,《自私的基因》依旧会建共读群,以打卡、围观两种方式进行共读,领读者为七月书友。6号建群,预计13天读完。 另外一本书《月亮和六便士》,因为是小说,按日共读,意义不大。我们改为新的形式,那就是——真 的 共 读 。 我们会用手机应用——喜马拉雅,每人读几页,一起完成《月亮和六便士》的共读。想参加的书友,可以在本文末尾留言报名了。 福利来了,习惯看电子书的书友,我们为您准备了推荐版本的pdf格式电子书,在本文后留言“我要看书”,即可得到。 编辑:跑跑单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