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共读 全球通史 作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7版 领读者:跑跑单车 今天我们开始为期两个月的共读活动,按照进度安排,大家应该已经读完了序言,明白了斯大爷为啥要写这本书,以及全球史观和西方史观的区别。 今天读第一和第二章。 关于人类起源,这是一个考古发现和凭空想象结合的不严肃学科,大家也不必认真,你就知道4万年前智人"砰"一下占领了全球就好了。 克林顿竞选总统时说,"笨蛋,是经济"。确实,在农业文明诞生前,是经济或者说是生存压力,让人类组成了部落、家庭,组团打怪兽,没事造小人,闲了弄点宗教崇拜,给孩子讲课时,歌不够画来凑,艺术也发展了。 等到农业文明发展以后,人口压力和粮食产量同步提高,人类由杂食性趋向单一。为了有效组织生产,部落的重要性提高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博爱,女性享受着最充分的自由。 可以说从食物采集到粮食生产,这个重要性怎么讲都不过分。因为按照马尔萨斯人口指数增长理论,吃的多,人就增长的快,而且会很快吃掉剩余粮食。为了生产更多粮食,你又得多生,然后祝贺你,进入了个怎么也吃不饱的怪圈。 本编后附了个彩蛋,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人类学告诉我们,我们有无尽的可能,采取哪种方式取决于环境影响。 问题: 初级问题:人类从食物采集转向农业生产的必然性何在? 进阶问题:家庭会一直存在吗? 打卡集锦 Emma Wan 老實說這兩章有點無聊,看得睡著了⋯⋯ 從人出現開始,就不是獨自生活的動物,而是具有以家庭為單位群居性質的社會性動物。群居後,為了維持生活,自然而然採取分工的模式。 但是,與現代分工不同,石器時代的分工並沒有顯著性別差異,男女都是食物的重要提供者,甚至由於採摘的穩定性,女性甚至地位更高。雖然這兩章作者沒有提到「母系社會」,但很明顯這的確是母系社會。 進入新石器時代,工具的發明與精細化給新石器時代大量增加的人口以穩定、充足的食物來源,農業模式開始漸漸擠佔採摘模式。這種擴張得益於植物栽培和動物馴養。 綜上,我認為農業化的發展是必然的。 有趣的是,作者對於現代非洲頻繁的饑荒給出了想法:近代歐洲殖民者引進歐洲作物和對當地作物種植利用的蔑視。 人口的增長和大範圍的不流通早就了人種的區別。同時,不同種族對於生產方式的選擇也影響人種優勢;農業化的高加索人種和蒙古人種擠佔了採摘的布希曼人和卑格米人。看到這裡,我很期待後面作者描述遊牧民族對戰農耕民族的故事! 最後,家庭會一直存在嗎?我認為家庭是一個經濟集體,只要我們還能從這個經濟集體受益的一天,家庭就會一直存在。 梦里落花 史前人类 地球形成于约50亿年前,约40亿年前出现最早的生命――单细胞生物。约3亿年前开始适应陆上生活,从两栖到爬行,到鸟类,再到哺乳动物,生命的发展无比的漫长。 人类靠着自己智力的不断增长,挺过了6-7次大冰期和5-6次间冰期,看着自己的大脑适应着任何环境,这也是人类特殊所在。 南方古猿是最早出现的原人,约400多万年前,生活在非洲东部和南部草原,脑容量只有人类的三分之一。关于人类的起源存在着“非洲起源”和多地域起源的争议。就我目前读过的书“非洲起源”比较常见,我们的祖先都来自于那片古老的非洲大陆。 本书没有提到,智人对同属人类的其他人类的屠杀,这点曾经是最触动心灵的,尼安德特人、直立人、鲁道夫人、匠人……一个个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地球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是生命从无机物中脱胎而出,而四万年以前智人的出现成为第二个转折点,智人通过改变环境,而让环境适于我们生存,而不再被动的去适应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第三个转折点或许将到来,人类将可以去改变自己的基因,就如同读《自私基因》时,大家戏说的订制个宝宝。 食物采集阶段,社会组织与政治组织都还未成型,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家庭,男女平等,因为不论男女对于食物的获得的贡献都是相同的。 那时的食物种类繁多,营养均衡;信仰图腾;出现了尚未完全脱离生产的巫医或巫师,宗教还没有当做控制社会的工具。随着人口的增加,向各地迁移,由于地域的不同,在人类分散的同时,开始有了种族的差异。 食物的生产者,人类从采集跨步到了农业生产,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迫于人口压力而产生的,这一过程在全世界许多地方是独立发生的,而其早晚完全由极其多样的地理环境决定。 刀耕火种、梯田农业、培高田地等技术的作用让人类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由于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开始定居下来,而这时的威胁来自于灾害天气引起的饥荒,以及密集居住后带来的传染病。 这时的社会,仍旧是经济平等和社会地位平等的,劳动与生产活动是亲属关系和村社关系的伴随物,社会生产率低下。 上官婉儿 看过《人类简史》《人类极简史》关于人类形成和农业革命的叙述,这一个版本相对来说是比较保守的,中规中矩的,像课本一样,对不同区域的情况逐一介绍,逻辑架构熟悉明确,倒是很适合做工具书翻阅。 对于作者的观点,我倒是很喜欢开篇序言中关于新世界新历史观的设定。无论是观点也好假设也罢,我也认同,是要随时做好更新的准备。现在越来越难对某一事件的前因后果盖棺定论,更何况这种仅有一些考古片段和假说的远古历史。 同时也很喜欢他在17页关于文化的有效率的论述。这种观点用以解释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文化入侵民族入侵,以及伴随而来的文明更迭,我认为十分适用和客观。 但从《人类简史》起步的人类史印象,辅以刚刚get到的一点点哲学概念 ,作者有些观点和说法又不免觉得老旧,比如作者对一些历史现象的二元分析以及纠结难定的因果论。 姑且不论过于割裂的看待历史会不会僵硬,事实上定位相关性更能够容易让人姑且先放下迷惑。 最后第一编结束在人性的讨论上,而这个讨论仅建立在采集社会的两个个例,殊不知,表象暴露出来的其乐融融和战斗性,未必是和平和战争人性的直接体现,恰恰有可能是一种人性动态的平衡。 七月 现代人所取得的一项杰出成就就是对过往历史的研究和再现,而古人对在他们之前发生的事情则知之甚少。 而对于历史的研究也是在,新的考证,新的问题,新的认知,催生下,不断反思,不断更迭, 不断完善 中进行的。 关于新历史观,作者在序言中阐述的很明确: 每个时代都要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 这一点,未来简史作者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是为了发现更多的选择! 综合两者的观点,是我读史的最终目的(虽然本人还是个小白,目标过于远大了),反思当下,探求未来。 一.知识点 本书一二章 对史前人类,从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种族的出现以及农业的出现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向读者大致勾画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指出了当今种族分布的根源 ,阐释了 农业革命的出现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这部分内容较熟悉了,枪炮和人类简史中都有论述。当然不同作者阐述的观点,关注的视角,侧重点都有所不同。 二.回答问题: (一)初级问题:人类从食物采集转向农业生产的必然性何在? 人类从食物采集转向农业生产不是一个剧变事件,而是一个渐变过程。 这是一个人类改变自然环境,同时又充分适应,这种改变后环境的行为。 按照 运用黑格尔的哲学理论,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一分为二的二元论议题,而是一个辨证而统一的发展过程。人类从自然环境中,通过认知,制造工具→获取生存的资源 好的生存资源促成→人口的增长。 到这里,人口的增长与自然环境一起构成了新的生存环境,这个局面,是人与自然互动,辨证到统一的实现,新的生存环境,催生新的生存形式的出现,农业生产更利于养活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更加固化了农业生产的模式 。 而进一步增加的人口,开始扩展迁徙,那些依然以狩猎采集为生的集群,被迫被融合(通婚)改造,或被赶到更不利于生存或更为偏远的地区。 很多时候一个更能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类同)的形式一旦出现,它产生的影响绝不会止步于最初的优势,这种影响在互动,变化中不断进阶,扩大,那些逆向趋势的形式被淘汰或被融合,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不是你想不变就可以不变,环境会逼迫你改变,变是世界的本质。而如何保持这种主动权,在于先思,先行,主动发现。与之相反的便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 ps: 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 一直接意义 可获得更多卡路里 从而单位面积养活更多的人 ,从而导致形成更稠密的人口. 二间接意义 1定居生活方式的形成 有更多剩余的粮食可以储存 多余的粮食养活了专职看护储存的人 从而有了定居的可能 2复杂的社会行政组织的形成 剩余的粮食储备可以养活行政上层专职人员:国王和官员. 行政人员脱离生产专职从事控制生产,征税,发动持久战争等更为复杂的社会行政活动. 3对于战争的作用 1)职业军队的形成 更多的粮食储备可以养活专职军人,从而可以专职操练作战技能,形成更为训练有素的职业军队,在战争中比狩猎人员组成的队伍,更具有战斗力. 2)神职人员的出现 更多粮食储备为教化宣扬战争意义的神职人员出现提供了条件. 3)专职打造战争武器人员的出现 更多粮食储备为专职打造武器人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4)作为战争交通工具 驯化的大型动物用来作为突击作战和运输工具,为征服性战争提供了更强大的优势. 5)演化的病菌 驯化的动物演化的病菌传播对没有免疫力的被征服人群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结论:农业革命,意味着粮食更多,人口更稠密,因此而来的粮食储备,成为定居的,行政上集中统一,社会等级分明,经济更复杂,技术更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进阶问题:家庭会一直存在吗? 一夫一妻的婚姻模式的传统家庭模式应该不会一直存在。 这是农业生产,私有制所形成的婚姻家庭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观念也会发生变革 即便这种变革会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进程,但遵循同样的理论,技术变革后新的环境会催生新的社会家庭的形式与观念,与之适应。 落后滞后阻碍的就模式最终会被适应后的主流所改造或淘汰。 玉米百合 地球事态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生命从无机物中脱胎而出,第二个是人类祖先完成进化,成为有思想的人类。灵长类逐渐转变为人类,原始人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为世界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看完前两章对人种有了好奇,利奥.弗罗贝尼斯的那段很有意思,较低生产力的人们,借助神,魔,祈祷等方式,有种神秘感~ 朗卿 第一章:人类历史的进程在加速的变化,人类也由灵长类逐步转变为具有思维的真正的人。动物只能依靠环境生存,而人类是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身。以致后来地域的不断的扩张。人类无疑是智慧的,但凡事过犹不及。 如今的世界性的过度砍伐,水域污染,空气污染、转基因食品泛滥……这正是文中提到的人类知识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吧。 人类学家小沃恩·M·勃朗特为了获得接近于史前生活的人类的活力,参照史前人类的食谱进食,增加锻炼,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轮回。 现在的人类肥胖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危及健康,这是物质极大丰富与欲望不断上升的必然结果,然而为了不走向极端,人类又要重走前人之路。 第二章农业革命的开始必然导致食物采集者的逐步灭亡,从生活方式的转换上,从文化领域的提升上,从技术不断革新上都在不断拓宽着生产者的疆域,在坐拥巨大改变的同时,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其他方面的巨变,不管是好或是坏。 高高兴兴 人类的史前史真是很神奇的阶段。生产力极为有限,处于自然的调节状态。乐观但残酷。人类的知识不断积累,积累了几百万年。金鸡纳树皮在远古美洲使用了百万年,如果康熙的金鸡纳树皮及时送到曹寅,或许曹寅也不会痢疾过世。 人类的探索量变到质变。文明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采集食物到农业文明,社会分工历史不断穿插传承,也许开始就是星星的萌芽,但可能改变人类的历史。就像谁能知道弱小的人类,后来遍布了地球呢。 Justin Li 第一次参加共读,花了三个小时读完一二章,字比想象中的要小,速度比想象中的慢,对于我这个一天要工作九个小时的人来说这是个体力活。 两章读下来感觉是上帝视角和屌丝视角来回切换,柴米油盐的困苦对于沧海一粟的我好像不足一谈,美味佳肴无非就是浆果生肉的替代,房子是我们停止狩猎生活的歇脚点。 这样比喻恰当又不恰当,不恰当在于这些占据我们生活的生活手段成为了我们奋斗的大部分,恰当在于它只是吃和住而已; 第一章里说到澳大利亚土著人制作狩猎工具,然后外出狩猎,回来后按照仪式吃饭,然后跟家人讲讲白天的奇遇,通过这种方式,作者说他是一个完全的人,作者还说,其完全程度是自农业革命以来人未曾接近过的。 郑大喵 004有机物是由无机物“进化”而来,生物由非生物“进化”而来。 “进化”一词好像模糊了“生命”的概念,是否一个原子也有生命,而“万物有灵”在遥远的将来会被认可?我是由我正在坐着的椅子“进化”而来。 005环境决定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取决于环境;人类靠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自己的身体,适应任何环境。 038人性的本质-人类生来既不爱好和平,也不喜欢战争;既不倾向合作,也不倾向侵略。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他们的基因,而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教给他们的行事方法。 039人类生来就具有基因所赋予的做出各种行为的潜能,但这些潜能变成实际能力的方式则取决于我们所受的训练,取决于学习。 人的行为,是对他人行为的映射。比如“你愁啥”、“瞅你咋地”;再比如“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所以为人,是要将这种条件反射一样的本能从自己身上剥离。 好在人类拥有自控力,当别人做出A动作时,可以不迅速回应以B动作,而是经过思考后,做出C动作,改变人类已经习惯的行为路径。但是归根结底,人所有能想出来的路径,都是这个大环境塞进脑子里的。 《女人的起源》P185迈克尔·钱斯指出,当狒狒想提升地位,企图拥有支配权时,它万万不可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自己的进攻性,那样的话就永远无法实现目标。最终成为首领的狒狒都有极强的自控力,约束其好斗的天性。 可悲的是当雄性帮派集团真正开始摇旗呐喊,猴群“处在临战状态”时,自制力会形同虚设。个体的气愤压制住了,可群体的狂暴和战争却爆发出来。 接下来的答案,只能去《乌合之众》里寻找了。 005 “非洲起源论”VS“多地域起源论”:前者认为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然后迁徙到亚洲、欧洲、美洲和澳洲;后者则认为早期的人类是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独自起源和进化的。 007在变化速度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人类现在面临的要么是新的“思维方式”,要么是“空前的灾难”。 虽然人类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自己所处的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如何使自身不断增长的知识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保持平衡? 008所有这些首领都不是运用权力而是通过自身的影响来完成自己的职责,因为当时还没有任何制度规定有谁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 孩子最频繁被“强加意志”的来源就是父母和老师,如果他们也懂得通过自身的影响而不是权力的威慑来完成自己的职责,那么孩子精神上的重担也可以被卸去了。 008居住在加拿大东部拉布拉多半岛的蒙达格拉斯-纳斯卡比印度安人的女性享有极大的权力,列·居里报告并劝导该部落的男人们坚持自己的权利。“我告诉他们,男人是一家之主。在法国,女人是不能支配丈夫的。” 另一个耶稣会传教士报告说:“从决定计划、决断事情、确定旅程,到储备冬季物资,几乎每件事情都由家庭主妇决定。” 《女人的起源》221 女人如何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 首先是更强的自尊心,尤其是对那些以前受压抑的人群。“我们是女人。”她们回答,那样子非常自豪,就像有人第一次大声地说出:“黑人也很美。” 其次,经济上独立。因为在每一个女人自信可以自食其力之前,我们永远不能完全消除男人的疑虑。当我们说“我需要爱,想保持长久的关系”时,那可能真正意味着“我需要饭票,想让你工作,我的后半生要靠你养”。 第三,确定少生孩子,如果她不情愿,一个也不要。这不仅对妇女很重要,对所有人都一样,因为人类应该享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坚决不降生在不欢迎他的母亲那里。 011亢人和其他食物采集者的食物供应于健康有益。这些食物都只含有少量的盐分、饱和脂肪、粗纤维成分、维生素和矿物质。 由于食物采集者常年享用这些健康食品,再加上他们作为游牧部落民过着充满运动的生活,所以他们很少患上诸如高血压、肥胖症、静脉曲张、溃疡、大肠炎之类的工业社会常见病。 《极简主义》中,介绍了很多特别的饮食方法。比如素食主义(包括蛋奶极其制品)、严格素食主义(不含任何动物制品)、鱼素主义(食用鱼的素食主义者)、石器时代饮食主义和间歇性禁食法。 对于石器时代饮食主义,还推荐了网站:paleoplan.com 018在人类向各地分散的同时,逐步有了种族上的差别,出现了各种在肤色、发型和面型上有显著特点的所谓的种族。一般认为,这些种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各个地域集团适应了各自不同的环境,而且彼此较为隔绝。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交通工具的改善,人与人的地域隔绝影响越来越小,会否数千年后人种的差异也渐渐消失?大家都是差不多的色号,五颜六色的发色,高低不平的脸型。 初级问题:人类从食物采集转向农业生产的必然性何在? 饿?东西不够吃?然后在一场雨后,看到某一种常常采摘的植物长得更茂盛,而且更好吃了,于是他们开始给植物浇水……然后就收获了好多的食物,然后就开始种地?从“民以食为天”来讲,吃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 进阶问题:家庭会一直存在吗? 其实从题目来看,我更倾向于解读为“婚姻会一直存在吗”——因为家庭的基础是婚姻。而婚姻的存在,更多是为了传宗接代。如果将生育的能力从女人身上剥离,婚姻还会存在吗? 如果有一天,孩子可以体外培养,男人女人自得其乐。女人不再因为孕哺而遭遇资本社会下物质资料积累的断档,男人也不用背上赚钱养家的负担。也许人类会迎来终极的性解放,而婚姻制度也会受到撼动。 到那时,“家庭”的含义也会有所变化。猿、猩猩、狒狒都属于群居动物,人类也会有群居以及建立亲密关系的渴望,但是“家庭”的组成也许会改变,不再是父亲、母亲和孩子,而是根据观念、资产等其他因素自行组合。 每个人可以和同性、异性、单人、多人结合成一个“家庭”,到人类胚胎培养机构取自己的DNA和另一个人的DNA一起,“生育”一个孩子,慢慢将他养大,形成一个更大的“家庭”。 由此,我认为,“家庭”会存在,但“婚姻”会瓦解。只是新“家庭”关系的长久性没有婚姻契约制度的约束,是否会长久,就另当别论了。也许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家庭关系”的生命周期也会比婚姻关系的终生契约制短许多。 P.S. 刚才顺便查了一下:目前,美国和英国的两个研究小组称将人类胚胎体外发育的时间提高到10天以上,问世30余年的人类胚胎研究“14天规则”或因此面临修订。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胚胎实验室主任阿里·布莱文卢、英国剑桥大学生理学教授玛格丽娜·泽尼卡-葛兹带领各自的研究团队独自进行的研究显示,即使在培养皿中,人类胚胎也能进行细胞分裂和自我发育。 培养皿中胚胎经历的变化与在母体中发育的胚胎并无显著差异。 “14天规则”是指科学家只能在不满14天的胚胎上进行实验。由于14天之前的人类胚胎还未分化出神经等结构,尚不具备人的特征,因此不涉及伦理问题,这一规则便由此而来。 1979年,由当时的美国卫生、教育及福利部伦理咨询委员会首次提出,而后逐渐被多国监管机构采纳,成为国际准则。 克隆人也受到一些生物技术发达国家的明令禁止或者严加限制,不然,1996年就成功培育出了克隆羊多莉,在变化速度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已经20年的时间,克隆人早该出世了吧?如果突破了伦理和法律的限制,人类体外胚胎培养也会取得极大进展。 大城之驴 1.作者1.1.3中引用F·博厄斯《种族的纯洁》一书中的观点来说明,欧亚大陆文明的发达是源于其间各民族互相影响的结果。反之,非欧亚大陆是由于条件优越而造成文明的欠发达。我不敢苟同于这个说法。理由如下: 整个美洲大陆总面积较之欧亚大陆相差不多,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其各民族肯定会有相互促进、相互威胁的情况,而为何没能达到欧亚同一程度的文明。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土地辽阔,原始人口也不少于欧亚大陆,历史上各民族间的交流想必也很频繁,同样未能出现发达的文明,其原因又何在? 2.也许有人会说,作者虽然摆脱西方中心论的局限,其仍属于欧亚中心论。 然而我们谁又能逃脱这种观念呢?毕竟非欧亚原住文化对今日影响微乎其微,其相关人口又少之又少,既没有想要话语权的人,也没有支撑话语的材料。欧亚中心论自然就成了全球观念的代名词。 许小妞 应该是过了读书时代第一次读这种类型的书,第一二章的感觉很像历史教科书,浅显易懂,内容涉及广泛,但深度不足。 通过简单两个章节,回顾了没有史料记载的人类起源始,在感叹祖先智慧的同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始终在脑海盘旋的几个字。 从生命的进化、人类的出现,到人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每一次都是巨大的变革,我无法想象这其中经历的艰险不易,但是正是一次次的改变,使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 另一个感触来源于农业的起源,尽管有关植物生产的基本原理,人类早已掌握,但农业革命的到来整整延迟了数千年,关键在于“缺乏动力”。 我感觉自己现在的生活也缺乏动力,工作稳定,还有体贴的老公、可爱的宝宝,曾一度陷在安逸的生活中浮浮沉沉,但随着宝宝的长大,希望自己能成为更优秀的妈妈陪伴他成长,我才再次给自己上紧发条,在此立个flag,坚持再坚持! 王彩儿 有人说,人类思考终极问题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我大概是为这个平均数做了较早的贡献,最近困扰我的便是这些终极问题,被书面化就是哲学问题。 “地球在宇宙当中小的就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尘埃。而人类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听起来很像个哲学问题,我似乎听到一个声音说,永远不要忘了自己从哪里来。于是看书的时候心也虔诚起来,比起为了打卡凑的字数,心平气和多了。 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实质是协作。坚持集体责任意识,两性平等自觉的意识,这是件美妙的事情。 侵略性不是人类与生俱来不可变更的特性,而是一个鼓励侵略的社会环境产物。 简而言之,在旧石器时代的几百万年中,相互合作的血亲社会之所以能够占据人类的主导地位原因就是他们十分适宜于保证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一切都变了,可以争夺的东西实在太多,而且越来越具有毁灭性。 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因为战争不是因为人类本性,而是因为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由人类组成的,因而他也可以重新构造。 前些天跟上海交大的一位哲学教授聊天,他说人类从黑暗的动物界跳出来是因为分食方式。动物的分食方式是弱肉强食,而人类出现了恻隐之心,看见老弱之人会分给一口。 人类学家阿什利 . 蒙塔古所指“毋庸置疑,我们生来就具有基因所赋予的做出各种行为的潜能,但这些潜能变成实际能力的方式则要取决于我们所受的训练,即取决于学习。 我们真正继承的是塑造和完善自身的能力,我们不是被动地接受塑造,而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如何做出利于人类自身的行为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认识到危害,以避免发生惨剧,当然人类也必须为自己套上枷锁,制定法律条文和社会公约。 我心中的书院图像越来越清晰了,读书,真好。 竹子 这两章讲了很多内容,囊阔了巨大的时间跨度,关键的时间节点有好几个,但两个最重要的转折是1:生命从无机物中脱胎而出;2:人类的出现。 人类面临的问题和其它动物一样,如何吃饱?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环境及动植物的熟悉,气候的变化,制造及使用工具能力的提高等等等等,人类不可避免的选择了从采集到生产的转变。他们是愿意呢,还是不愿意呢?为了吃的更多,只能干的更多 人性的本质,既不本善,也不本恶,而是一种潜在性,会因为社会影响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icewanderer 第一章 全球通史,首先要全球贯通,才能把整个世界,放到一起来写。其次,不能罗列各文明,就要考察他们的共性,那些各文明之间的互动。再三,欧亚大陆是核心,互动效率最高,文明发展也最快。其他地区与世隔绝,发展缓慢。 第二章 生物进化、语言和工具、火,祖先们一个个台阶的爬升。最终,有了思维之后,人类终于成为人类,也就有了文化。 旧石器时代的食物采集者,组成了人数较少的小部落集团。此时生产力低下,没有太多的剩余口粮,也就无法养活太多脱产人口,文化发展受限。也无法建立起太复杂的制度。分工不多,每个人都是完全的人。 层级不多,人人平等。祖先分散分布,各种族之间分开的其实很晚,绝大部分人都是相同的。地理分布决定了大多数种族的命运。 编辑:灵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