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楚材、吴调侯选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领读者:李文怡 领读者说 今天要读的篇目是: 小石城山记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待漏院记 小石城山记 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中还有一记,即《游黄溪记》,由于前八记都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部分教科书简作《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本篇依然是延续柳宗元闲游野趣的路线,然而笔法却没有之前几篇讨喜。第一段说景,第二段言志。所说也与前一篇类似。 神,到底存不存在,好像是柳宗元纠结的主题,然而,更多看到的,仍然是不得志的抑郁。神若不存在,谁来造就的鬼斧神工的美景?谁来缔造世间少有人才?而神若是存在,那为何美景成了野趣,人才遭受贬谪? 文章戛然而止处,柳宗元仍旧是纠结的。既不愿信命,又无从超脱。 永州八记,建议都读一读,写景抒情文,以线路为线索,篇篇相似,篇篇不同,是写作典范。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看题目,王参元家失火,柳宗元给他写了封信,祝贺了一下,嘿哥们,祝你家中失火哈!若是文笔不好,再深的感情,大概也会变成一种恶意的嘲笑吧? 信开篇,就表明自己听说老王家失火,自己的情绪变卦,“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短短几句话,将“骇”转为“贺”,也提出了全文的论点。 这一场火灾,让王参元倾家荡产,将财产烧的干干净净,所以柳宗元初闻而“骇”。然而,为何会起这样的大火?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老子以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相信很多人也这样的劝慰老王,但柳宗元觉得,这样等着天意,也太过“荒诞无稽”。 而老王所遭遇的这场火灾是否是福,是否就是天将降大任的前兆?看看老王当时的处境,柳宗元觉得,有点难。 王参元当时是什么样的处境呢?老王这个人,勤读诗书,认真作文,擅长研究,是个有才能的进士。进士中举后,本该受到重用,但到如今却依然“进不能出群士之上”,郁郁不得志。这是为啥呢?因为老王是个富二代!家中有产有才。 当时当官的人,追求“好廉”的名声,虽然十分清楚老王是个有才能且能作官的人,但是仍然不会主动推荐,就怕被人说是受贿,影响到自己的名誉仕途就不好了。 所以,秉持为官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老王没有得到举荐。其实,也应该是老王一直不去行贿有很大关系。 而中正耿直如柳宗元,也是害怕别人说他受贿的。所以虽然是“天子近臣”,也没有去推荐老王,让老王也怀才不遇着。 这里的“天子近臣”是柳宗元参加革新运动之前,806年革新运动以及失败,柳宗元已经被贬。若是仍然在京畿,柳宗元会不会举荐老王,其实,也是未知数。 如今一场大火,虽然让老王从富二代变成了贫一代,但是也让老王摆脱了多财的累名(这观点很奇怪,好像人家会把钱都放家里,烧了个房子就身无分文了一样?),可以有机会举荐他了。 然而,805年9月,柳宗元就被贬为韶州刺史,11月任永州司马,这样一个“罪人”,怎么推荐老王呢?但是,柳宗元左迁后,也在不断的反思自己,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而老王那边呢?今后可以“咸得开其喙”“授子而不栗”,所以反而“大喜”了。 这封信与之前的“叔向贺贫”思路十分相似,不多展开。 柳宗元的最后一篇,也是新迁永州之作,可见,柳宗元对于当时社会虽然痛恨,以至于要革新,却仍然抱有希望,将不得志的原因归于自己。 待漏院记 王禹偁cheng,这个人的文章放在柳宗元后,其实是古文观止的编辑对柳宗元的推崇。这个人是谁呢?是北宗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对韩柳很是推崇。而自己也是个官运十分坎坷,最后客死异乡的悲剧人物。 待漏院是古代宰相休息的地方。 此文作于宋太宗端拱二年,作者当时36岁。此前五年左右的仕宦生涯中,他基本担任地方州县官职。端拱元年,太宗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二年,拜左司谏,知制诰,判大理寺,故此文末尾曰“棘寺小吏王某为文”。 在唐宋两代的政治结构中,宰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宋时文人当政,宰相权力尤重。王禹偁有感于宰相人选在朝政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写了这篇很有时代特色的文章。 文中褒贬明显,也是得罪权贵的一篇佳作。王禹偁的耿直也不是这一幢,有兴趣的人,可以扒一下这个人的生平。真的是将韩愈的耿直和柳宗元的中正集于一身。 此文写作之后不久,他就遭到政治生涯中第一次贬谪,表面原因是为被妖尼道安诬讼的徐铉抗疏雪案,追究深层原因,则是因其直言敢谏,得罪权臣,至为“流俗所不容”。《宋史.王禹偁传》 待漏院设置始于唐朝宪宗元和初年,宋朝遵循唐朝旧制。朝廷设置待漏院,本身就具有“示勤政”之意。文章先描述宰相上朝时整肃庄严的场面,宰相来到待漏院等候皇帝召见,继而以“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这个设问句作为过渡。 围绕待漏之时宰相们所思所虑所追求,将这批人分为贤才、奸才、庸才三个类型,逐一加以论述,勾画出这三种人物各自的面目,笔触直达他们的灵魂深处。 对文章写作不作过多描述,读懂即可。但是很喜欢王禹偁这个人,毕竟,一生都中正耿直,严于律己的人,不多。 今日话题 王禹偁生平扒一扒 打卡集锦 Jennifer 小石城山记:小处的风景,作者总是会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其独特的美,而之后对造物主的质疑及两种说法又极耐人寻味,但他的幽怨还是渗透在淡淡的“余未信”之中的。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之前看朗读者节目,记得是张国立演绎的这封信,绘声绘色;因此比较喜欢此篇。这种别出心裁的安慰方式,“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除了表明双方关系的亲密外,侧面反映了当时贿赂盛行的社会风气。 后面作者的自责,祝融、回禄的调侃,都让人不禁莞尔,或许朋友最终不能达到他祝贺的愿景,但是这封挖空心思的祝贺信至少曾经愉悦心情,读信的当时心里是暖暖的。 王禹偁:跟柳宗元一比,这文风立马“正经”起来,清晰简练的表达出当时官僚体系的高层-宰相的职责,贤相和奸相的区别,最后要求“志院壁”,看来这大理寺评事还是很有力度的。 想吃泡芙 《小石城山记》 造化自然,鬼斧神工。“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仿佛有意为之,却又不着一丝痕迹。柳宗元看了这样的奇景,认为这世上是有造物主的。但话锋一转,又言这样的瑰丽奇景却泯然蛮荒之地百又余年,若真有造物主怎么会有如此作为? 若是能见到柳宗元,我一定要反驳他,谁说造物主幻化出钟灵毓秀来一定是要让人看的?!人可以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神就不可以了么?此处景色难道就不能是造物主别出心裁的自得其乐么?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脑回路清奇,别具一格。“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王参元勤谨供养父母,却突遭横祸,所以“骇”。 古人言福祸相依,但柳宗元经历的人生却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所以柳宗元对福祸之说心中存疑。但是因为想到没有身外之物后,王参元反而更能得到公正的对待,所以转疑为喜。 读完这篇我感觉,不管柳宗元是真的这样认为,还是故作宽慰之言,柳宗元都是一个很好的朋友。 《待漏院记》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在读第一句时,就脑补出了一张高中班主任的脸——这一定是一篇义正言辞的文章。 “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权力越大,受得限制也越多。王禹偁是一个一个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人,如此的情怀与理想,让人敬佩。 王彩儿 《小石城山记》 八篇类似,却篇篇不同。读第一段想为何自己描写景色多在景到情上入手,从未真真正正的从远到近,或者从里到外的描写过一段景色呢,这暴露了我工作的盲点,很少纵观全局,都是小浪花处追寻,小才华是有,大格局却感受到局限。 今天读书,悟到此,也就罢了。想必作者并不介意我没能同理他的心情,文章流传后世,所读之人,仁者见仁,令人开悟,也是价值所在了。双手合十,表达谢意。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章写得语句简练,段落清晰。福兮祸兮,只是不知后来王参元如何了,只是昨日聊天谈到卦象,从吉到吝,再到凶和悔,世事轮回。 当作者谈到王参元的人品才华却得不到重用,提到官场的人心,名和利面前,总还是要得一样的。且不说是官场,权利声色,只说办公室,能见到人在做事之前的缩手缩脚。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今日和老爸聊天还聊到此。 《待漏院记》 尽管我第一次知道作者,并且不认识王禹偁的最后一个字,这并不耽搁我喜欢他的文章。果真清丽,而且道理并不是长篇大论,晦涩难懂。不只是朝廷政界,若存了私心杂念,事情总会变了性质。 手残木木 小石城山记的两段文风迥然不同,旅途见闻和触景生情的感慨,写景不仅用词精美,而且还有生机勃勃,旅途的次第展开很有既视感,后又因此感慨,如此美景却埋没在荒野之中,引发了同感,类似的托物言志和怀才不遇看多了。 容易带入进来,可能奢望太多,所以失望才大,而对于我的印象,正是人为识的地方,美景才天下无双,所以造物的奇妙也不可思不可议。写信祝贺好友家中失火,八成不是能言善辩就是关系够硬,引用典故,塞翁失马而已,叔向还贺过贫呢。 王禹偁的文章读来很有理学的感觉,立意在德勤,从天道到圣王,其政治思想非常凸显,可谓是义正辞严,文章也是行云流水非常的畅快,明理尤其,真不愧是千古流传。 编辑:灵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