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展心理学》共读集锦05 | 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发展心理学》

作者:  [美] 罗伯特·费尔德曼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领读者:小贝多芬

领读者说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5.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给出了基于图式的婴儿期阶段性认知模型,以阶段质变区分不同阶段的发展侧重。该理论强调婴儿期认知是以同化和顺应的方式不断积累图式,并逐渐复杂化的过程。

其简单的基础框架事实上与三反射的行为积累没有显著区别,但是其忽略掉婴儿的学习不是自发自限的,而是体现出部分的自发与更大程度的环境刺激(对环境有需求时才触发学习意愿)。

这也是为什么他错误得过度区分阶段之间的质变,而事实是图式积累的量变。例如客体永存的概念是由无法理解——消失后到消失处寻找——无需觉知到即可抽象认识的过程。

5.2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论是基于传播学的信息传播论的认知模型,信息编码后被储存以便未来提取就是整个认知的框架。

婴儿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信息收集的能力变得更加强大,四肢能力和六感的逐步成熟使得信息搜集的量极大提高;

编码方式的改进,其生理学基础是突触修剪和髓鞘化,编码是将现实抽象成概念并进行加工(加工不仅是对新接收到的信息,更需要与被储存的信息进行联合),形成简单的思维;

储存的量扩大,本身的记忆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可能信息结构也进行了优化。

该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自动化的认知过程,也就是信息的选择性收集,大脑做出一系列的感知补偿使得感知更加集中在某些特定的焦点,这也是为什么人一般看不到鼻子。

编码过程的自动化(更倾向于将编码改成编码加工,该理论忽视了加工环节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直觉思维,速度快却不精准。这极大地加强了信息处理的效率,以及极大地增加了思维的主观意愿。

5.3 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表现是与信息加工的最低效率有关的,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提取是一个限速环节,这个环节更高效,其整体智力表现倾向更高。但这与成年的智商表现的关联是较低的。

智力问题更多是社会性问题,也就是说,父母担心孩子无法竞争过他人。显然,这是父母焦虑的体现,为了证明自己孩子是更优秀的,就任意操纵,是一种不负责且自私的行为。

这种操纵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来说,能够感受到的是混乱型的父母,他们的潜在需求对于婴儿而言是无法理解的,在婴儿看来是没有稳定的相处逻辑的,因此可能会倾向回避型的依恋类型。

5.4 语言的根源

语言的形成无法脱离以下几个因素:生理基础,语言是高度发展的社会性功能,在大脑没有分化出足够的脑区之前,语言是不可能形成的,当然,听觉系统与声带也是必要的发声基础;

现实到抽象的映射,将现实的物体进行抽象化、概念化并在大脑中存留这个概念是语言的认知基础,这种概念化的并非是将物体与现实语言中的词进行关联,而是与思维语言产生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维特根斯坦理论的图像概念

(理解这一点很重要,这是一种脱离实际语言的思维语言,这种语言用于思考,而不是直接用以交流,天生聋哑儿能够思维也是因为这种思维语言的存在);

思维语言到现实语言的对应,思维语言无法交流,而现实语言通过标准化的词汇语法使得社会性得以发展。

哈哈

打卡集锦

1

速读+精读+围观

上官婉儿(速读)

这一章介绍了两种关于认知发展的主流理论,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的开创性概括和信息加工理论精确细致的测量描述。

皮亚杰理论为认知发展设计了一个很精致的假设,尤其是基于对于儿童行为的有力观察,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描绘得既具体又应景,但这种思路更像是大量观察后的归纳,具体有余,精确不足。

尤其是图式的设计,更像是一种假说,用来理解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还比较方便,但在神经等学科有了长足进展后,明显无法满足人们对认知发展这件事情的理解。这一点,书中对皮亚杰理论的优劣势评判还是很全面的。

信息加工理论就感觉比前者精细多了,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的假设对应人的认知过程,细节覆盖力强,基于此再设计实验人们得到的可靠信息更多。

但就像书中评论说,这样的视角却无法概括出更有高度的假设,很容易让研究陷入庞大的信息流中,迷失方向。如此,两种理论现在互相补充和支持也在情理之中。

在智力的个体差异部分,明确给出了发展量表和信息加工两种评测方式,简明扼要的优劣判断直接封杀坊间各种儿童智商评测的后路。

正如书中所述,发展量表只能证明在某一年龄阶段,大概率下孩子应该表现为何种情况,却不能对一个人下判断做预测,信息加工理论也一样,一句“中度相关”,给孩子们留出努力的余地,对一个妈妈来说,这是科学的局限,也是科学的善意。

唐.巴士尼(速读)

第五章

1.知识是直接的运动行为的产物。

思考:对孩子,对他人,对自己。最重要的是耐心,因为试错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本书记忆的定义:信息最初被记录存储和提取的加工过程。

思考:记忆的定义要辩证地看,我认可的记忆定义不是这样的。

3.牙牙学语:即发出类似言语, 但没有意义的声音。 即使聋童也会以自己的形式表现出牙牙学语。

思考:语言对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必然工具或是恶意的束缚?人类是进化的物种,交流方式是进化中重点的领域。

延伸思考:发展心理学 到底要学什么。我们 想要塑造一个环境,塑造孩子的优点么。有意义么。

藝奇(速读)

本章节提出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智力的个体差异及语音的根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有关婴儿学习方法的观点总结成了一个公式:行动=知识,婴儿是通过“做”来学习的。

信息加工的基础——1.编码2.储存3.提取

【编码】是信息以一种可用于记忆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过程。

【存储】将材料放在记忆中。

【提取】将记忆存储中的材料进行定位,带入意识并使用。

语言:语言的过度泛化我认为和环境与地域文化有很多关系,形成不同地域的语言风格个体差异。

晨(精读)

婴儿直接的运动行为的产物是知识。而成人却因为想得太多、想要把事情完美完成而拒绝行动导致失败。小时候的本能,长大后却需要努力做到。

同化是呆在圈内,顺应是跳出圈内,但前提是遇到新刺激。我们更应该尝试新的事物,让自己看到圈外。

客体永存,意识到从他们身边拿走的物体并没有消失,只是放在另一个地方。这个观点,对成年人也有很大的帮助。

婴儿觉得无法预测的事情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可以解释和理解的。成人通常会对无法预测的事情有恐惧感。我们失去的能力,远远比想象中多。

自动化的加工最初需要全神贯注才能完成。现在我们把这些事情当做理所当然,早已遗忘了当初的努力过程并妄想着什么都会毫不费力做到,真是可笑。

一个记忆被提取的次数越多,保持时间越长。自怨自艾只能让痛苦持续更久而已。

內隐记忆与潜意识有什么关联性吗?

信息加工速度与跨通道迁移与智商中度相关,如果有意识训练这两个能力,或许能提高IQ得分。但是正如后文所说,某些训练因为方法与婴儿理解世界方式不一致而对学习造成阻碍。好奇心导致了婴儿的主动探索,我们对这一领域的探寻还是模糊不清。

理解先于生成。这一点在成人学习中同样适用。

口语可能是由手语进化而来。很有趣的可能性。

①语言是一种习得技能,通过强化而不断重复。

②语言是一种先天技能,特殊基因表明语言有进化基础

③交互作用,基因+环境(社会因素为关键)实现语言发展

婴儿指向性言语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而女孩子听过的指向性语言约为男孩的两倍。一般来说,女生对文字的敏感度要高于男生,这种不同的对待方式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宇(精读)

第五章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5.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图式的原文scheme查字典有计划、方案的意思,书中定义在169页。图式遵循两个原则:同化和顺应定义在170页。看这段好像哲学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感觉运动阶段为认知发展早期主要阶段,分为6个亚阶段,其简单概述见171页表5-1,客体永存的概念值得关注。阶段之间的转变并不是突变的,婴儿要经历过渡期,在过渡期婴儿某些行为反应当前阶段的特征,而某些行为反应更高阶段的特征。

评价皮亚杰:尽管皮亚杰的很多理论都是受到广泛认同的,但是其理论一直以来面临越来越多的检验和批评。有批评者认为发展是以更为平缓的方式进行积累的,例如“波浪式”前进的观点。

有批评者认为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基于运动活动,感觉和知觉系统起到重要作用。还有很多实验证明实际与皮亚杰的理解或解释有冲突。而且,皮亚杰的理论更适用于西方国家。

5.2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三个基本方面:编码、存储、提取。这里还提出自动化的概念,见179页。婴儿和儿童的学习倾向于自动发生。近期研究结果表明婴儿期先天具有掌握特定数学公式的能力。事实上人类,即使是婴儿阶段的思维复杂度,远远超过计算机的这三个步骤。

婴儿期的记忆:在婴儿完全忘记之前提示线索能够重新激活记忆。记忆被提取的次数越多保持的时间就越长。婴儿遗忘症:三岁以前不记事儿,是较为陈旧的观点,更近期的研究表明,婴儿能够保持这些记忆。

有可能是因为三岁以前的语言匮乏,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借助语言来记忆。应注意的是:新的内容有可能融入原始记忆,破坏回忆的准确性。尽管婴儿期记忆有维持到成年的可能性。但大部分婴儿期记忆不会持续到成年。

现在的研究发现,18-24个月的个人经历的记忆似乎不准确。

本节最后以神经科学的角度介绍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见182页。

5.3 智力的个体差异

什么是婴儿智力?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其他发展方面的专家对智力的定义没有达成共识。

发展量表为判断婴儿发展迟滞或超前提供了比较常模。主要发展量表包括:发展商数、贝利婴儿发展量表、视觉再认记忆测量,见184页表5-2。

有关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婴儿期的信息加工效率和跨通道迁移能力与后期的IQ得分有中度相关。与皮亚杰理论相比信息加工理论更注重单个测量的有序连续的量变,而皮亚杰理论擅长对认知发展的性质形成一种总体感觉。

本节最后的专题内容相当实用,目标指向的方式对婴儿进行教育不仅无用,而且会造成反效果,婴儿仅仅是以无计划的方式探索他们的周边。

5.4 语言的根源

语言的形式特征:语音、语素、语义,详见189页。语言发展,理解先于生成,189页图5-5。言语生成所激活的脑区与言语生成所激活的脑区相似。

第一个单词:10~14个月的时候。对第一个单词的准确定义仍存有争议。单字词阶段在第18个月左右结束,在16~24个月的某几周词汇量会从50个单词增长到400个单词。说汉语普通话的婴儿更多的使用动词。

第一个句子:一般在婴儿说出第一个单词后8~12个月产生第一个双字词。大部分早期句子不代表需求,仅仅是有关儿童世界里的事件的评价和观察。两岁儿童倾向于省去不重要的词,称作电报语。

泛化不足是指用词过于局限,一般发生在刚刚掌握口头语言的儿童身上。过度泛化是指词语被过于宽泛的使用,说明儿童开始发展出一般的心理范畴和概念。婴儿的语言风格:参照性风格、表达性风格。

语言发展的起源:学习理论观点、先天论观点、以及前两者的结合:交互作用观点。我们和婴儿交流时倾向使用婴儿指向语,也能促进婴儿语言的形成。不同语种环境下婴儿指向语间有较大的相似度。

值得关注的事,我们对不同性别的婴儿交流语言的风格也不同,这种不同是否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行为?目前尚无结论。

本节最后的专题内容,指导家长如何促进婴儿的认知发展。

这一节大部分内容都是以英语单词为衡量标准的,以汉语作为母语环境的我们需要转换一下思维。

Lemon(精读)

5.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本节主要介绍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核心概念是假设所有儿童从出生开始要经历的都是固定顺序阶段,当身体发展到某一水平,并得到相应的经验,那么就会发生阶段性的转变。

他认为,认知能力会伴随运动能力的提升而提升。而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图式(我不太理解这个词)。

他把从出生到2岁划分为6个阶段,见P173的图表。后人肯定他的部分在于儿童通过行为来学习世界,他对于认知发展的顺序也是正确的。

但对于前一章所说,婴儿天生就具备一些能力,比如模仿等,这个理论就无法解释。因为刚出生的宝宝,不能有任何运动,却也可以识别亲近的人。这些能力似乎和运动认知无关,是天生的。

早期的研究都偏向单一模式。但科学认知的轨迹就是要推倒,皮亚杰的理论便有一些不完美,但也确实引导了一个方向。

5.2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致力于确认个体获取,使用和存储信息的方式。鉴于前一节皮亚杰的图式概念,本节也把人获取信息的过程分解为计算机输入输出的过程来分析:编码,存储和提取。

婴儿期的记忆会随月龄的增加而增加,对记忆的保持一般在3岁之后,但也有些实验表明3岁前的记忆也可以被提取,不过是比较困难。比如4.3提到婴儿期的痛觉记忆会另其在成年后对痛觉更加敏感。

最后,记忆的认知神经科学里中谈到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前者指有意识的记忆,后者指无意识的记忆,如习惯,动作技能等。外显记忆从6个月开始,应该是婴儿会坐着玩,认识熟人这个阶段。

5.3 智力个体差异

在讨论婴儿是否聪明上,定义婴儿智力就是个问题,所以编写了一套发展量表,就是定义一个标准,高于他则是超前,低于他则是迟缓。表内有特定的分值,即发展商数(DQ)。

发展商数适用于42个月以内的小孩,不能适用于以后的发育预测。

婴儿加工信息效率越高,12岁前就越能获得高分,差不多小学时期的成绩和天生的智商有关。但后面的发展就和环境和本人的努力相关了。

联想到中学以前,女生普遍成绩较好,会不会是女性的天生智商比男性高有关呢?

后面有个阅读材料,说明按计划去学习不如跟随好奇心去探索。无计划探索是婴儿学习的方式,所以那些有规划的课程就显得十分鸡肋了。

5.4 语言的根源

婴儿一般在10到14个月之间说出第一个单词,在18月左右说出简单的句子。早期的交流通过牙牙学语和肢体动作进行。

语言发展的起源分为两种观点:一个是习得技能,一个是先天技能。交互作用的观点综合了二者理论,认为不同因素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作用。

婴儿指向的语言指妈妈语,特指短小简单,语调温柔的说法。普遍认为新生婴儿更喜欢这种交流方式。

对于发展多样性的研究,我更关注男女性别从小接受的语言不同,是否会对其成年后造成不同的影响。因为语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思维方式。如书中所言,女宝宝会更长时间听到软萌的小语,而且比较温和的反馈。而男宝宝则接受到坚决肯定的语言。

虽然书中说无法证实语言差异造成性别的性格差异。但我认为是这样的,所以不会很早就刻意去树立性别观念,让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而不局限于性别的角色。

汤圆圆(围观)

5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5.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每个教育相关的人无法忘记的理论。 他关于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发展顺序的理论,是当年现在的考试重点,我甚至不知道还有其他理论讨论这一问题。这一节的内容我很熟悉,但是结合娃娃本身的情况去理解又有新的感觉。

5.2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我第一次了解这个理论,然后深深感到了研究的进步。也许是被皮亚杰洗脑太久,信息加工理论中自动化的例子让我很震惊。我从来没想过小宝宝会有初级的数学能力(但为什么到了上学学数学还是那么费劲呢?

也许从实物变成抽象的数字对他们是一大难关吧,加法本身并没有太困难)婴儿期的记忆的研究很有意思。

曾经看到公号里一个妈妈写自己的女儿记得在妈妈肚子里的事情,比如视觉,听觉,感觉好神奇,真希望娃娃也能记得(也许她记得,但是能不能提取出来,告诉我是另一件事了。感觉没啥可能)

5.3智力的个体差异

婴儿每一个小进步都让父母兴奋好久,当然如果有些技能迟迟没有熟练起来也会让父母相当发愁。现实是也许孩子婴儿期的一些行为并不能说明他长大以后的样子。当然书里提到的婴儿加工信息的速度可能与日后的智力密切相关。

而我想说的是关于我们对智力的看法,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认为自家的孩子一定要是天才,智力高并不能代表一切。

相比智力培养一个孩子的个性也许更为重要。能顶住身边环境压力的父母并不多,很多时候我们都忘了最初我们只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好的心态。100和98并没有什么区别。

5.4语言的根源

这一章让我重回现代汉语,哈哈哈。语言的习得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或者我觉得有极大的影响。语言学习的过程我好好的复习了一遍,等着娃娃验证。

学习理论的观点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无敌膜拜乔老爷子,每次人家提出那理论都有不一样的脑洞,震惊业界,真真属于自成一派系的。要是语言真的是先天论,我也好想轻松掌握英语啊。记得我们上课还特意讨论这个来着…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