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共读 ★ 《三国演义》 作者: 罗贯中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领读者:李大刚 领读者说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书接上回,曹操逃亡回到陈留,迅速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并发布檄文约来18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都属本书中重点描写的经典桥段。而前两年突然火了“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的梗,也瞬间让潘凤上了热搜。 言归正传:本回中有三个地方大家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注意: 1.曹操宣布起义时,负责资助他的天使投资人是卫兹,而不是演义中说到的卫弘。卫兹曾经拒绝过朝廷三公的征招,而认为曹操:“平天下者,必是此人”,所以给了曹操创业的第一桶金。 但卫兹自己的运气并不太好,还没来及享受到天使投资人的丰厚回报,就在跟随曹操讨伐董卓的战役中挂了。然而,我们不得不佩服卫兹的一双慧眼,等到曹魏建国后,卫兹的儿子卫臻官至司空、司徒,死后追封太尉。 2.讨伐董卓的并没有18路诸侯,开始只有11路,孙坚迟到,根本没来的是孔融、张超、陶谦、马腾、公孙瓒、张扬这6位。 而当时的刘备三人,是依附于公孙瓒,所以刘关张三人其实也并没有参加到讨伐董卓的战役之中,所以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都是小说中虚构的情节,历史上真正斩华雄的其实是孙坚。 3.看到这一回,我们是否会有一个疑问,就算袁绍再优柔寡断,这么多诸侯的联合盟军怎么会无法打败董卓呢? 原因有四,其一真实兵力对比:董卓方面西凉总兵力大概有20万,带来洛阳了10万,加上收编的洛阳当地军队,投入战斗的总体兵力约15万人; 而诸侯方除了袁绍和曹操得到资助而兵力稍好外,其余的大多是何进上台后,为了制约当地势力而空降的刺史或者州牧,自己可调配的兵力都十分有限,盟军方面兵力合计不超过9万人。 其二作战能力对比:西凉兵马以凶悍著称,并且实战经验丰富;而盟军方面大多为临时招募的部队,作战经验欠缺。 其三后勤补给对比:战役发生的190年正好属于灾年,各地粮食都欠收,而董卓从洛阳到虎牢关的补给线非常短,而作为首都的洛阳粮食储备相对充裕;而盟军的补给路途较长,而且粮草准备的明显不足,后来还因此发生了内讧。 其四军心对比: 董卓方面大家都知道,如果失败意味着什么,所以抱有必胜的信心; 而盟军方面则大体分为几种心态,刘岱、张邈、桥瑁等人自身实力不济,属于有心无力型; 袁绍和袁术有一定的实力,但又不愿拼光家底,所以袁家兄弟不约而同的隐藏了自家最厉害的武将,只想让董卓与其他诸侯拼个两败俱伤; 曹操、孙坚、鲍信敢打敢拼,但实力欠丰; 还有就是根本没来的一些诸侯例如徐州的陶谦,作为真正的既得利益诸侯代言人,是不太希望看到势力格局发生改变的,不反董也不拥董,等分出上下高低再做表态。 综上四点,十几路诸侯的盟军组合,是根本打不过董卓的。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接上回,董卓退守洛阳后,随即迁都长安。曹操追赶董卓在荥阳中了徐荣的埋伏,被曹洪拼死相救,留下了“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的名人名言。而后,孙坚最先到达残破的洛阳城,偶得传国玉玺,不料却引来杀身之祸。 打卡集锦 你不懂 曹操刺杀董卓虽以失败告终,却一刺成名,借此机会,回家招兵买马,打着“忠义”救国的名号,招揽各大诸侯,推袁绍为盟主,组建成一支讨伐军。 真枪实战方知是骡是马,各方英雄开始崭露头角,曹操的知人善任,孙坚的勇猛善战,刘备的伺机而上,袁绍的自高自大,袁术的狭隘自私……这就注定了谁将成就一番伟业,谁将被历史遗弃。 我们耳熟能详的“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桥段让正面主角形象丰满了起来,而我却被曹操孙坚圈了粉,也许是因为过于捧奉,内心的逆反心理做祟。 小叶子 书接上回,却说那曹操逃回了老家陈留。正着孝廉卫弘家财万贯,曹操遂请其散尽家财,组建军队。然后发矫诏召集18路诸侯讨董。那18路诸侯早已眼馋汉室那块大肥肉,又有了借口,焉能不出兵,遂带了一群二线部队“气势汹汹”的前往酸枣赴盟。 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打下来汜水关杀了华雄,但是联军本身却损兵折将。而且,基本目标没达成。因为基本目标是:斩杀董卓,营救献帝。两者都没有达成。因为,董卓迁都了;所以说联军的一切计划都打乱了。 又因两大最忠心大汉的诸侯—曹操和孙坚。都因为一些原因离去了。整体就是这些,但是在此中有2件比较值得研究的事情。 第一件:诸侯的人数之谜。因为罗贯中所写的诸侯数都多了许多。首先有四路肯定是没去的那就是:马腾、张杨、孔融、公孙瓒。先说马腾、张杨,他俩是一类。 马腾所在的西凉在董卓军的大后方,而且如果按照三国志所说的,马腾在当时应当属于董卓军的附属军,尚未 独立。张杨也是如此,因为吕布是张扬挚友,所以吕布在投降董卓时,张杨也应该跟着投降董卓才对。然后再说孔融、公孙瓒两人。 孔融在当时应该要对付那群40万的青洲黄巾贼,公孙瓒在对付乌丸、鲜卑根本无暇顾及联盟。而且来了的人带的部队也是二线的,仅有数人带的是一线的部队向曹操孙坚两人是一线部队,其余都是二线部队。就这态度,能赢才怪。 第二件:关羽武力之谜。 有许多人说关羽的武力体现在温酒斩华新上面,其实不然,因为关羽的武力并不能体现出来。我们算一笔账。 华雄这种二流顶峰级别的武将单挑最多能打50回合,而他在对战时先击败了孙坚、鲍忠、潘凤、俞涉四将; 而一杯滚烫的酒凉到温和也要20回合,所以说关羽需要在20回合内斩杀华雄; 但是华雄已经用三回合杀潘凤、五回合杀俞涉、一回合斩鲍忠已经用去了9回合的力气,又与孙坚大战,以孙坚的武力基本可以与华雄打25回合。 所以关羽花了16回合斩杀华雄,由此可以说明关羽和华雄的武力不相上下,只有二流颠峰的水平罢了。 上官婉儿 这两章写了场大戏,曹操矫诏各方起义,各路英雄展示实力,初战董卓各怀鬼胎,董卓迁都极尽残暴,追打董卓曹操溃败,孙坚得玉玺引祸上身。 看袁绍这个联盟,各方势力掺杂,没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先天不足,第一战就能闹出停运粮草这样的事来,且不说袁绍、袁术哥俩人品如何,单就这种领头人公私不分的风格,这个同盟就没有前景可言,还好不出两回,主要势力也就各自散去,也算是合乎逻辑。 很多情节写得很经典,比如关羽斩华雄这一幕,前面华雄手气刀落哐哐哐,仿佛能听到快节奏的背景鼓点声,急促有力,直至关羽出场甩出人头,鼓声戛然而止。现在想来华雄的出场就是为了映衬关羽而铺垫的。 娜娜 第五章开始写阿瞒发家史。之前只是个官二代并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刺杀董卓不成,回到陈留向父亲求助,开始走上扩张第一步。 发矫诏,从政治上先得大义,吸引招纳部将,曹魏人才库逐渐充盈,也获得了天使投资人卫弘的资助。看三国可知,政治投资在乱世中比比皆是,成功率么则不好说。想起玄德的第一桶金,和曹操差别就在桶的大小了。 此时枭雄刚刚崛起,初衷应该是借平定董卓之机壮大力量以作进身之资。我好奇曹操是什么时候立下做天下霸主的决心。 矫诏另一作用是与各路军事力量结盟共同讨伐董卓,否则没有汉皇正式分封职务,羽翼不丰的曹操怎能成为召集人,与其他太守刺史同时作为正式的军事力量? 三国演义中第一次结盟,曹操全程表现在线。先是主动推举名望最高的袁绍做盟主,接着以忠于汉室的姿态连出计策。很是圈粉。 另一个闪亮人物是先锋孙坚。结盟时“众因其(袁绍)辞气慷慨,皆涕泗横流”的表演,在利益面前土崩瓦解。与孙坚争头功的鲍信,怕孙坚做大不发粮草的袁术,各怀心腹事,想借机扩张自己势力,结盟注定不能团结一致。 正邪华雄种种如何英勇,都是为了最后一刻关羽出场亮相的铺垫。得胜归来,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这收服人心的手段漂亮。 再说董卓按演义中说法,也是后知后觉不得人心。十八路大军打到汜水关才知道。 在李儒建议下决定携皇帝迁都长安。长安更近自己领地,粮草供应方便,可避群雄锋芒,又可掠劫大量钱财,更少旧臣子反对意见,看起来不错,但撤离时的绝户招数太狠毒。杀富户劫财,烧皇室宗庙,发掘皇帝和官民陵寝,汉朝皇家此时已是极弱。 孙坚得传国玉玺,福耶祸耶?争夺天下的野心被刺激,但身怀宝物没有足够实力,会引来众人觊觎。 轰轰烈烈的征讨联盟就这么消散了,试问,谁在此次征讨中获利最多? 灵玉 从这里开始变得精彩,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是我最爱看的篇章之一。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都是其中特别经典的故事。 话说曹操逃回老家,准备起事。,马上有大户赞助,运气极好不愧是拥有主角光环的人民币玩家。投奔来的李典乐进,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都是三国时代有名的超级大将。为曹操成功提供了莫大的助力。 不过目前还没有谋士投奔,所以荥阳之战差点挂掉。相信如果郭嘉在,断不会如此惨败。 温酒斩华雄这段精彩之极,前面铺垫到位,先是鲍忠闪现送一血,然后骁将俞涉上将潘凤再送人头,联军无人可敌时关羽出马 罗贯中没有描写战斗画面,只从联军总部第一视角听到外面喊杀震天,片刻华雄已被斩。总共没有多少字,却生动之极。 华雄挂掉以后,三国时代第一猛将吕布出马,引出三英战吕布。刘备也是能打的,诸位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董卓迁都退到长安,孙坚最先进入洛阳并get玉玺×1。可惜后来却因此送了命。当时孙权年幼,还好小霸王孙策能撑的住。 编辑:跑来跑去的高跟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