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月 共 读 《发展心理学》 作者: [美] 罗伯特·费尔德曼 领读者:小贝多芬 领读者说 #学前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8.1 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和他人的社会性区别在这个阶段发展。自我的个体发展欲求,包括主动和被动的社会融入受到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如女孩更多因为外表而被称赞,女孩本身也就更加注重外表、倾向认为外表是自我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的性别差异混杂着许多因素,生理差别在这个阶段虽然出现了,但因为性未成熟而差别较小,而社会基于性别的差异解释、基于性别刻板印象对行为的选择性强化都切实影响孩子的性别观的形成,如蓝色曾经是女孩的象征,代表安宁恬静就是如此。 当然,除此之外,孩子都具有社会性模仿的能力,会根据对同一性别的其他形象进行行为模仿和价值判断。 在这个阶段,但不限于这个阶段,一旦个体的认知的社会性别与自己的生理性别发生冲突时,性别焦虑便产生了。性别焦虑已经不再被认为是精神疾病。一般来说,这个群体与变性者群体是不完全重合的。 前者可能并不进行性别重置手术,可以较为平和地与生理性别相处;后者则包含被动成为变性者的可能。 我们不妨来先关注下尝试改变自身性别的个体,一般会包含如下几种可能:性别焦虑者,性别认知程度不高的好奇者,天生生殖器发展畸形,双性人。 其他三种情况是某种程度上的被动受害者,但就性别认同程度低的个体却是一种认知不足,且有可能是在进行不可逆的改变后可能会后悔的群体,这个群体也就是所谓的药娘。 对这个群体进行观察,其中不少具有单亲家庭(或某种性别压倒性地强大)、青春叛逆期开始、不相容的对抗性的特征。必要的性别认知教育后,扫清部分不坚定者可能是对于这个群体最好的方式了。另外,伪娘与药娘也是极大不相容的。 8.2 朋友和家庭 朋友的作用主要有两个:社会交互和相互学习。在这个阶段中,过度确信也就是局限上的永恒性认知也会将会导致归因错误。 父母的不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表现,权威性父母给予孩子恒定的评判标准;专制型的父母将所有的判断标准收归自己,孩子无法自行判断;放任型的父母无法提供稳定的判断标准;忽视型父母则是回避与孩子进行链接,是破坏性的感情暴力。 父母的暴力,或者说虐待是一种常见但却不合理的相处行为。 它往往是因愤怒而起的(性变态者对于幼儿的性虐待事实上也是一种愤怒的性表达,社会评判上的失败所积累的不满的变态发泄),有意思的是愤怒往往只有一小部分是因为孩子产生的,更多是对于孩子的迁怒,或者说是因为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 8.3 道德发展和攻击行为 攻击作为一种本能,在错误强化之后,可影响孩子对于共情和相处模式。这种模式几乎能预期青年期甚至成年的延续。社会学习和模仿是最为重要的强化。 而电视或其他媒体,被虚伪包装成正义的暴力传播对于孩子而言,可能是非常频繁的攻击性唤起,这也可能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负面影响的。 哈哈 打卡集锦 白 1 速读+精读+围观 上官婉儿(速读) 从婴儿期的社会性及人格发展讨论,到学前期,个体成长,认知发展,切入点也从最基础的情绪感知发展到自我意识,学前期解答了关于“我是谁”的问题,如哲学讨论理清自我和客体一般,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有了更明确的定位和讨论的基础。 另一方面自我意识也是人格发展的基础之一,道德发展和攻击行为的缘起、原理也均可纳入人格发展的一个侧面。 在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中(解决冲突、概念形成、性别同一),一三格外引人注意。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成果解释也引领了现在圈内主流的育儿观点——对主动性行为的鼓励利大于弊。 性别同一性也是影响学前期自我意识的主要因素,不但介绍了学前期对男女的社会性预期、同性偏好、刻板印象等内在表现,也从生物学、精神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几个方面讨论性别同一性的理论支撑。 对一直关心的两性现象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很赞。 社会生活方面的探讨相对泛泛,涵盖了友谊、规则、理解、教养等等,整体可以分为主动发起和被动承受两类,很多观点,例如关于顺应力的观点还是很有现实借鉴意义的。 而兼顾学前期社会性和人格发展的道德发展和攻击行为,非常典型,书里对起因根源、影响因素和实用方向也一一列出,提供了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观察视角。 整体而言,逐渐进入这本书叙述概况的逻辑,企图面面兼顾、客观公平,难免失之宽泛,但不得不说就广度来说,提供了很多视角。 唐.巴士尼(速读) 第八章 1.我是谁,这问题构成了学龄前儿童很多发展的基础。 在学前阶段,儿童面临的关键冲突是和涉及主动性发展有关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心理社会性发展:包括个体对自己以及他人 行为理解的变化) 思考:好书 好书。心理社会性:个体对自己自己他人行为的理解方式与程度。“社会和文化为发展中的个体呈现了随年龄变化的特定挑战”真知灼见,深表认同。 2.学龄前儿童在发展他人行为背后动机与原因上也变得更富洞察力。 思考:3岁以后的孩子 心理理论成熟了很多。(心理理论:指关于心理活动的知识和信念) 意蕴深远,有很多,联想。 3.学龄前儿童友谊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父母提供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 思考:纵观全书,原生家庭的影响对孩子是意义极为重大的。我更为强调 后天环境所赋予的天赋论断。家长要 适时现群龙无首,善莫大焉。 晨(精读) 8.1 1.冲突或危机推动心理发展,引导出意识。 2.学龄前儿童会有主动对愧疚阶段与自我概念,父母和社会的不同引导会导致不同的性格。 3.不把自己与他人相比较,目标不精确让儿童乐观并有尝试性,成人也应该注意这个方面。 4.性别是社会中对成员身份的知觉。 5.性别意识、同性偏好和性别预期,是否意味着男女平等永远无法实现呢? 8.2 1.游戏可能会刺激智力发育。常年在家与长辈们玩耍的孩子和与同龄人玩耍的孩子智力发育会有区别吗? 2.自闭症患者会产生错误信念。 3.西方社会的儿童更倾向于将他人行为归因到个人特质上,这个区别使西方人更加自信。 4.温和地对待孩子的错误不是最好的选择,反而是一种放任行为。而讲道理进行适当的惩罚是最好的选择。并且教育方式可能随情况而变化。 5.虽然体罚可以得到即刻的顺从,但有长远的副作用。 8.3
宇(精读) 第八章 学前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8.2 朋友和家庭:学龄前儿童的社会生活
3岁儿童仍难以解决错误信念问题,到了学前期末期,大部分儿童能够轻易解决错误信念问题。自闭症是一种造成严重语言和情绪困难的心理障碍,发病率约为万分之四,且大部分是男性。自闭症者不论年龄多大,都会在错误信念任务上感到吃力。
302~305页,304页表8-3。绝大多数父母并不完全一致,某些极端情况下,专治方式或许最为有效。父母的教养方式只是影响儿童的丰富环境和遗传因素之一。
【重要】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增强他们处理这种情况的能力:提供具有能力和关怀之心的成人的榜样,教这些儿童问题的解决技能,帮助他们将自己的需要告诉那些能够为他们提供帮助的人。
8.3 道德发展和攻击行为
共情是对其他个体的感受的理解。共情是道德行为的核心,313页。学龄前儿童避免体验负性情绪的企图有时会导致他们以更加道德、有益的方式行事。
317页,利用社会学习原则,明确的教导儿童用更怀疑的批判的眼光看待暴力,以及建立道德的认知,有助于降低媒体的负面影响。
Lemon(精读) 8.1形成自我意识
8.2 朋友和家庭:学龄前儿童的社会生活
8.3道德发展和攻击行为
汤圆圆(围观) 第八章学前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这章的孩子接触的不多,只能从理论上简单写写。 8.1 主动对内疚阶段孩子开始变得更像成年人,开始主动做决定,结果的好坏对他们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一阶段的父母应该可以试着放手尊重孩子并适当的引导孩子。 感触比较深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会高估自己在所有领悟的技能和知识。所以在尊重孩子决定的同时需要帮助孩子降低自己的期待,制定适合的目标。 性别概念开始明确起来,孩子的性别认识更多的来自父母和文化的影响。 8.2 友谊的发展是本节的主题,他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受到同伴的影响。游戏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规则,适应规则。 本节后面的内容都对育儿有很强的指导性,更多的是针对父母给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305页中"总的来说,父母的儿童教养惯例只是影响儿童的丰富的环境和遗传因素之一"给很多爸妈一定解脱。60分好妈妈就够了。 处于这个时期爸妈309页的指导很有帮助。 8.3 这一节关于道德的形成和攻击性行为的讨论可以给家长在帮助孩子做日期安排可以参考。 今天就这样吧…懒了… 编辑:灵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