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共读 ★ 《三国演义》 作者: 罗贯中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领读者:李大刚 领读者说 第17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书接上回,袁术起七路大军欲取徐州,被吕布击退,后遭曹操、孙策、吕布、刘备联军进攻,丢失寿春大本营,从此势衰。 本回核心围绕一个"借"字,毛宗岗先生《三国演义》批评本中曾提到,"曹操一生无所不用其借:借天子以令诸侯;借诸侯以攻诸侯;欲安军心,则他人之头亦可借;欲申军令,则自己之发亦可借。" 学会借力,确实是曹操相比其他诸侯的一大优势,曹魏势力迅速崛起的精髓所在。 第18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把矢啖睛 书接上回,曹操夺取寿春后,再与张绣&刘表作战,被贾诩将计就计而击败。曹操此时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势力强大的袁绍,在郭嘉和荀彧的力主下,曹操决定准备与袁绍决战。决战之前,曹操要先解决好近在徐州的心腹之患:吕布。 本回开始进入到官渡大战的序盘阶段。 1.有关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的作用,其实一直有很大的争议。正方认为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反方则认为郭嘉只是说了一些很正确的鸡汤话,并没有多少战略价值。 但郭嘉本人确实通过这次表现,确立了曹操智囊团核心的地位。 2.关于夏侯惇拔矢啖睛的典故,历史上并无记载。夏侯惇眼睛是在之前曹操征陶谦时,与偷袭濮阳的吕布作战时被流矢射伤,被罗贯中先生移花接木。如果夏侯惇把自己的眼睛吞进肚里的话,以当时的卫生条件看,夏侯惇无异于自杀。 那么,罗先生为何要描写这段比较血腥的桥段呢?这段内容在宣扬"父睛母血,不可弃也!"的传统孔儒观念,一直深受民间说书人的喜爱,夏侯惇的人物形象也瞬间IP化。 3.这个时候盘踞中原的诸侯,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实力最大的曹操和袁绍,要正面PK之前,都要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而且在比解决的速度。 袁绍的大后方是公孙瓒,曹操的大后方是吕布和刘表&张绣,而曹操有孙策牵制刘表,有刘备和陈登父子牵制吕布,形成了一场犬牙交错的中原战图。 打卡集锦 娜娜 看三国,谋士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是一大亮点。读本回郭嘉献十胜十败论,看没有生产资料只能为人打工的谋士能够发挥作用,也有几个因素
2 了解自己的老板,跟对正确的人,方能发挥最大效用。陈宫择吕布,贾诩为郭汜李傕出谋划策,能取得一时胜利。但选择的老板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或是与谋士认识不一致,或是能力不足完成计策,长久来看也不是好的选择。
从战略上给曹袁之战定性,也坚定了曹操扫平障碍与袁绍开战的决心。对比此时贾诩与张绣的计策,限于一城一池的胜负,短期受肯定,长期合作效果不佳。 青团子 且说群雄争霸,风起云涌,奈何天下,论谁家英雄。
袁术更不及哥哥,仗着自己的出身,瞧不起他人;自己嫡出,哥哥庶出,也瞧不起哥哥。拿了玉玺,便妄想称帝,对他人的谏言更是充耳不闻,利令智昏啊! 这枚玉玺不就像蛊惑他人的魔戒,稍一迷失,就跌下万丈深渊。当然,袁术可不是受一时之蛊惑。他“天性骄肆,尊己陵物”,奢靡腐朽不堪,所以不管有无玉玺,结局已注定,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谁想自己的马却受惊,践踏了麦田,欲自刎,被众人阻拦,遂割发代首以示军令严明。包括前几回,曹操移驾许都,这是政治手段。后人有诗,说曹操“诈术深”,我却觉得不尽然。
我觉得这是曹操的真情流露,他惜英雄、爱英雄,也不失为一个至情至性的人。
灵玉 袁术新得玉玺,自觉兵精粮足,不顾众谋士的反对,居然想要称帝。这不是把自己架火上烤吗?果然袁术先生不负众望,成为全名公敌。曹操联合孙策,刘备和吕布共同讨伐。 另一个是曹操行军正值麦子成熟,军令路过麦田严禁践踏,违者斩首。百姓欢喜称颂。但曹操坐骑受惊踩坏了一大片麦子,曹操当时就要自刎,后经郭嘉等劝住割发代替。于是军纪严明。曹操果然一代枭雄 ,手段过人。 特别是刘备,虽然早早得了关张赵云,谋士仅仅孙乾简雍糜竺,四处奔波无根据地。直到得了徐庶诸葛亮和庞统,局面从此才有了质的改观。 小叶子 袁术自取灭亡,仗着自己手中的玉玺竟然敢称帝,曹操召集了四路大军来讨伐袁术。这一战后,袁术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死在了投降袁绍的路上。
王雄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
曹操率大军与刘备孙策吕布合攻袁术,袁术失败而逃。曹操又率军回讨张绣。
先解决后顾之忧,起兵先征吕布。曹操的节奏感控制的很好,大局意识很强,知人善用,有谋略有手段,是优秀的领袖、战略家和战术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