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演义》共读集锦31 | 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 八月共读 ★

《三国演义》

作者: 罗贯中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领读者:李大刚

领读者说

61回: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62回: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书接上回,刘备带兵入川后,孙权为讨要荆州,便派人以吴国太生病为由接孙尚香及阿斗回吴,打算以此要挟刘备还荆州。

多亏赵云及张飞有惊无险的夺回了阿斗。另一边曹操再次起兵伐吴,打算报赤壁之仇,与东吴激战于濡须,相持不下后因春雨连绵各自罢兵。在益州,刘备采纳庞统上中下三计的中计,进取涪城后,再进攻雒城。

【背景叙述】

(一)孙尚香带阿斗回东吴是何动机?209年孙尚香嫁给了比自己大30岁的刘备,成为刘备的第三任夫人。此时的阿斗已经两岁,在孙尚香的内心想到自己曾经的单亲遗憾,绝对不能在刘禅的身上重演。

她从此担当起了作为一个母亲的角色,虽然她也只有19岁。5年后,当刘备进攻益州。而此时的战略要地荆州,成为了孙刘联盟一个大的隐患导火索。

而孙尚香早已将抚养了5年的刘禅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看待,所以当她得知自己的亲娘重病时,带着儿子刘禅回家探望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有一种说法,讲孙尚香就是东吴派到刘备身边的超级卧底,就是为了等刘备疏于防范之时,拐带刘禅以要挟刘备归还荆州地盘。

我们会在很多关于三国阴谋论的文章当中看到这样的臆想。我们只能遗憾的说,这样的阴谋论,一定不是出自一个母亲的思维方式。

我们猜想孙尚香一定也知道刘禅对于东吴的价值,但是吴主孙权是同父异母的哥哥,要求我带刘禅来的是亲娘,必须在满足亲娘愿望和被挟持刘禅做人质的风险当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孙尚香在经过评估之后的选择,就是带着刘禅去,当然也有自信会带着刘禅回来荆州。这也许是作为一个母亲角色的孙尚香,所能够做出的,平衡各方利益之后最正确的选择了。

而张飞和赵云在江边,将刘禅夺回,使得孙尚香陷入了最大的信任危机当中。自己的母国东吴,因为没有看到最有价值的刘禅,认为孙尚香已经完全的倒戈至刘备一方,而刘备则认为孙尚香意图携子回吴,从而要挟自己,也不再信任孙尚香。

我们猜测这段时期,才是孙尚香人生当中最为纠结和落寞的时段,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站在孙尚香的角度去做这样子的平衡和牺牲。能够破局的方法,也许只有等待孙刘联军重新修好,共破曹魏统一天下,才能迎来属于自己一家团圆的那个时刻吧。

而这一等,就是八年。而当八年后,从夷陵前线所传来的消息是蜀军大败,刘备已战死。对于命运多舛的孙尚香来讲,失去了最后的一丝丝希望,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那一年她仅有32岁。

而实际上,一年后她的夫君刘备才病死在白帝城。三国的世界中,作为为数不多的巾帼英雄,孙尚香为古代的女人树立了一个完美的人物坐标,而其凄美的人生结局,也让更多的后来人慨叹造化弄人。

(二)庞统三计的评估:

1、庞统给现代职场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就是让老板做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

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

2、庞统的上计追求效率,但成功的概率很小,因为此时的刘璋仍然拥有比较强的防守实力,一旦久攻不下刘备军队将难以抽身而退;

而下计看似稳妥,但也存在极大的风险,益州部队一旦沿途进行阻击,胜败难料;此时的刘备只能选择进攻不能撤退,进攻最好的选择还是稳扎稳打,所以刘备清醒的选择了庞统的中计。

在下回中,将为大家揭示演义中的第八个和第九个脑洞,又是颠覆以往认知的一次脑洞经历,周一见!

打卡集锦

灵玉

刘璋是个老实人,手下都看出来刘备入川危险的很。其目的就是西川。可是刘璋就是不信,急死手下了。再有才能,老板不用,也是白搭,袁绍就是鲜明的例子。

法正和张松都是叛徒,可是结局确实截然不同的。张松被发现灭族,法正却是成为刘备的重要参谋。所以,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命运的安排是极其微妙的。

孙尚香回东吴带着阿斗,我也是相信领读老师的意思,孙尚香完全拿刘禅当作自己的孩子。想的只是如何照顾阿斗而不是要挟刘备。不过孙权的意思可是完完全全的用阿斗换荆州,好在张飞赵云及时截江拦住,抢回阿斗。要不皇叔就尴尬了。

如果刘备就席间杀掉刘璋,可以省很多事。不过那样的话信用丧失,一生标榜的仁德的名头也会大受影响。蜀中人士也会尽力反抗。因此刘备一定要找个借口再翻脸。刘备的做法似乎比法正庞统更高明,果然老司机。    

上官婉儿

曹操变了,或者说曹操膨胀了,今时今日已不是当初那个礼贤下士的曹操,竟然赐死荀彧,但虚伪尚在,大哭并封侯。

或者说权力的架构一旦形成,再加以巩固,这个庞然大物本身就具备了指向性,泯灭其他可能性,向着固定的方向碾压,不论对错利弊,一切阻挡的力量,任凭你是元老也好,都如蝼蚁一般被碾过。

这个庞然大物初具规模,尚且如此,更不要提权力格局固定后的修枝剪叶,那与个体所理解的道义、恩情、善良毫无关系,这只是权力运行的方向罢了。

这边刘备还在苦苦挣扎,夺与不夺,师出有名与战机紧迫的撕扯,这也是现代人不喜欢他的原因,小说中的刘备还被困在层层道义之中,早已面露凶相,却不敢轻易造次。

枭雄如曹操,早就扯掉了这层遮羞布,肆意争夺,这也许更符合现代人对利益的态度,要争便争,要夺便夺,装什么!不过刘备这一套也是有利有弊,毕竟收获了人心,无根无基之人却名声在外,也算是空手套白狼的典范。

李大刚#:


罗贯中为何对朱元璋非常愤恨,而在三国演义中多有暗喻:罗贯中投靠江浙地区的张士诚,后来看不惯张士诚的腐化堕落而服气出走。

朱元璋统一中原后,江浙地区由于是张士诚的根据地,朱元璋报复性的对这个地区的赋税要高出其他地区数倍,罗贯中入仕无门,经济上又摊上重税,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对准了朱元璋。

Mr.been

西川刘璋前来赴宴,庞统等人建议刘备在席间杀了刘璋,好夺取西川。刘备不应,认为这是不义的行为。于是庞统等人自作主张,让魏延在席上舞剑,借机杀了刘璋。结果没有成功。

时候刘备刘备责怪庞统,说这么做会陷自己于不义。刘璋忽闻张鲁领兵来攻打自己的葭萌关,于是请刘备去帮忙。刘备即日就领兵去了葭萌关。到了葭萌关,刘备广施恩惠,以收民心。

孙权听说刘备前往葭萌关,想要截断刘备退路,然后夺回荆州。可是却被吴国太阻止了。吴国太爱女心切,怕自己女儿出事。张昭献计,让孙权找一心腹之人去送心信给孙夫人,说老太太病重,想见一眼女儿。

再顺便把刘备独子阿斗带回江东,以此来威胁刘备用荆州来换。于是周善领命前去告密,提前在江边并备好了船,想把孙夫人和阿斗偷偷运到江东。赵云一听说夫人想走还带着阿斗,就带着四五的个人急匆匆赶来截住他们。

最后和张飞一起抢回了阿斗。赵云曾在长坂坡上从百万军中将阿斗救了出来,现在又在江上将阿斗救了回来。可以说赵云对刘备对阿斗都是有恩的,而赵云却并没有要求什么,依然在刘备手下踏踏实实做事,可谓是赤胆忠心。    

Jane

1、魏延舞剑,想欺负成都没人啊。刘璋只是想让刘备打张鲁而已,自觉深耕成都多年,刘备动不了他。


2、荆州是个尴尬地界,不取益州和西川,腹背受敌,取益州西川,分分钟被截后路。难啊。这应该算是个劫了,必须要和现有地界连成一块,才算是活棋。


3、阿斗又没有妈妈了。小时候被爸爸丢在地上,好容易妈妈愿意去哪里都带着他,又被抢去抢来,还亲眼目睹赵叔叔杀人。心理阴影面积好大。


4、张纮没了。仗剑走天涯的东吴渐渐谢幕了。迁都南京,讲政治的东吴浮出水面。


5、不太懂荀彧。曹操霸凌汉室不是一两天,他选择了曹操,难道不是知道曹家迟早要代汉?还是天真地认为,曹操对汉室凶狠,也只是为了高度集权才能更好地推行自己的理念,让天下重归太平,并不是要取而代之?


6、撕书大骂,伐人之国以为乐,玄德本性。不过,白手起家,真是难啊。不违法乱纪,坑蒙拐骗,就无法起家了。    

云淡风轻

孙权设计把妹妹诓回东吴,不想把孙尚香与刘备彻底打散。带走阿斗虽有情理,但归程未告知孔明,这样离开荆州,于孙尚香来讲心中无愧,但对刘备就是有用阿斗要挟的意思。

可怜孙尚香本意是探望母亲,结果被赵云等把阿斗留下后,处境太过尴尬。奈何孙权刚要发兵取荆州,曹操又卷土重来,双方你来我往数日争斗,都无胜利希望,只得罢兵回程,形成对峙之势。


刘备以德服人的面具一直戴在头上,无论庞统魏延如何相劝,就是不杀刘璋直接夺取西川,确实蒙蔽了对手。可惜当用计像刘璋要钱要物,没达到自己要求,终于撕下伪善的面具,撸胳膊挽袖子和“”骨肉“”兄弟大打出手。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