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共读 ★ 《三国演义》 作者: 罗贯中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领读者:李大刚 领读者说 67回: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68回: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书接上文,曹操进攻汉中,先斩杀杨昂和杨任,后收降庞德,张鲁投降,曹操平定了汉中。既得陇,复望蜀。诸葛亮为了抑制曹操的进攻,劝说东吴出兵进攻合肥,被守将张辽奇袭,张辽威震逍遥津。 东吴方面甘宁报复性奇袭了曹操,为东吴挽回了颜面。曹吴激战正酣,周泰三番冲杀救回孙权,双方罢兵。曹操晋封为魏王,立嗣之争关键时刻贾诩进言,曹操确定立曹丕为继承人。神人左慈戏耍曹操。 【背景叙述】 (一)提起张辽,可以说是曹操手下超一流的武将,跟随曹操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 同山西老乡关羽同解白马之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斩乌丸单于蹋顿于柳城、讨平贼寇梅成陈兰、八百勇士威震逍遥津,几乎凭借一己之力牵制住孙权东线主力军团。 然而,如此厉害的大将为何不会成为曹魏集团的优秀员工呢?张辽一直是被曹操看好,并着力培养的将领之一。在围剿东海昌豨的时候,为了能劝降昌豨只身一人到了昌豨的地盘,亲自担当说客,说服昌豨归顺了曹操。 曹操知道这件事后却没有表扬张辽,反而训责道:"莽然只身赴敌巢穴,这不是大将所为。"很多从基层岗位提拔起来的优秀员工,由于身份角色的转化不充分,还是在用所谓身先士卒的员工评价准则来做中层干部的工作。 张辽虽然劝降了昌豨,但是身为前方统帅,在没有十足把握的前提下冒险,是赢了结果输了过程的典型案例了。合肥攻防战中,张辽仅凭借八百勇士突袭了孙权十万大军,险些活捉了孙权可谓一战成名,张辽威震逍遥津。 当时的很多父母,都会拿张辽的名字来哄吓啼哭不止的孩童,现在日本俗语中有所谓“辽来来(辽来々)”一语,正是来自张辽止啼的典故。那么问题来了,出尽风头的张辽多少有了功高震主的职场隐忧。 到了曹丕执政时,自恃为第一代开疆拓土功臣的张辽,很快就被曹家宗族的代表曹休分权,从而再没有机会发动对于东吴东线防御的主动进攻。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另类的遗憾了。 (二)张辽与李典究竟有何私冤? 公元194年,曹操率主力第二次进攻徐州的陶谦,负责留守后方大本营兖州的张邈,对于此前曹操因为私仇而杀害名仕边让及其全家三百余人的行径大为不满,担心曹操以后会听从袁绍的意见而杀害自己。 于是采纳了谋士陈宫和弟弟张超的建议,突然反叛曹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而此时的张辽,正是吕布手下的一员大将。 而此时的李典,还未崭露头角。李典家族是兖州下属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的豪强大族,最初的族长是李典的伯父李乾,李乾在乘氏(今山东菏泽)带领几千人投靠了曹操,跟随曹操东征西讨。 曹操回兵与吕布展开了兖州争夺战,双方在濮阳拉锯战时,恰遇蝗虫灾祸爆发,双方撤兵避荒。吕布撤退到了乘氏的时候,被留守的李氏将领李进击退,只好东退屯兵去了山阳。曹操就派李乾回老家慰劳安抚各县的百姓。 吕布为了争取获得李乾这一豪强大族的支持,就派了别驾薛兰和治中李封来招降李乾。而李乾不肯就范,于是薛兰和李封杀了李乾。曹操指派李乾的儿子李整负责接管了李乾的部队,和其他将领一起击杀了薛兰、李封,报了杀父之仇。 曹军又通过袭取定陶、庸丘而扭转了对吕布的战机,夺回了兖州,将吕布赶跑至徐州。而此后不久李整也死了,李家军的指挥权就落到了李典的手中。 如果写到这里,李典的仇家应该是吕布、薛兰和李封,张辽作为吕布的大将,并未参与杀害李乾的行动,那么李典与张辽的怨又会从何而来呢?李家军前后出场的共四人:李典、李典的伯父李乾、李乾的儿子李整、李进。 那么结怨可能性最大的来自于李进。 我们反向推理下,李进之前凭借一己之力在乘氏打了吕布一个漂亮的阻击战,那么当李家军的族长领袖李乾、李整父子死后,应该是呼声最高的继任者,而这个继任者结果却是年纪轻轻的李典,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此时李进也死掉了。 李进死于何人之手呢?应该就是吕布手下的第一猛将张辽。遗憾的是我们已经无法在史书资料中,找到相关的考证,而仅仅是一个合理的推论。而李家军中,都是一个宗族的亲属关系,那么李进与李典也会是关系比较紧密的亲属关系。 这就能够合理的解释了因为李典与张辽结怨。公元215年,孙权号称十万大军第二次攻打合肥,而曹魏一方的守军仅有七千人。而负责镇守合肥的曹军将领主将是张辽,副将是李典和乐进。 而李典由于族叔李进死于张辽之手,而素与张辽不和。而此时的曹操远在汉中,合肥不会得到任何的增援。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如果班子成员之间闹矛盾,那么合肥危在旦夕。 张辽此时获得了曹操的命令,要张辽和李典一同出击,在孙权的大军集结完毕前进行主动攻击,以稳定己方的军心。张辽担心李典会因私仇而不听从张辽的指挥,李典慷慨的说:“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于是,便有了张辽八百勇士突袭孙权十万人马,险些活捉孙权,威震逍遥津的壮举,以及张辽止啼的成语典故。 而其实,当时领兵出战的应该还有李典,可是后人却把威震逍遥津的功劳全部记在了张辽的身上,李典不与诸将争功的后世评价,在此处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打卡集锦 灵玉 曹操见孙 刘逐渐势大,于是攻打张鲁(好奇怪的逻辑)。张鲁笨蛋一枚,有庞德这样的勇将也白搭,不会用最后逼其投降了曹操。另外还有杨松这样的小人在身边,因此张鲁军战斗力极低,很快就结束了战斗:投降曹操。 Mr.been 曹操帅兵西征,攻打张鲁。张鲁不敌,搓了几员大将。阎圃向张鲁推荐了庞德,庞德骁勇善战,多次帮助张鲁退敌。 曹操见张鲁是员猛将,想要收为己用。于是贾诩献计,擒住了庞德,庞德归顺了曹操。张鲁最终兵败投降,曹操占领了汉中。刘备担心曹操占领汉中后会对自己的西川出兵,于是诸葛亮用计,诱使孙权出兵抗曹。 曹操终于开始出兵平定天下,首战大捷。曹操看到庞德的本事后,有起了惜才之心。曹操可以说是对于贤人都是抱有一种收容之心。曾经对于关羽,赵云,马超都是如此。可谓是求贤若渴。 娜娜 曹操西征张鲁,依然是身先士卒的老驾驶,也是老毛病。以前靠典韦靠曹洪相救,这次靠许褚勇猛相救。主公上场鼓舞士气,但也风险太大了。
关口和隘口是什么关系?阳平关之险,会是丢了一个隘口就会影响大局吗?张鲁手下人心不思进,可见一斑。
贾诩设计贿赂杨松逼反庞德,张鲁兵败,因不烧粮草而得曹操厚待。其实若三国主将无心争霸,判断大势后归降未必不是一个好出路。如果没有孙仲谋刘玄德之志,没有周瑜孔明辅佐人才,量力而行是好事。
这一次刘备派人说孙权对抗曹操,许诺赢了之后归还荆州,虽然听起来也没啥诚意,但此时局势,刘备不来,趁机打曹操也是孙权优选。甘宁吕蒙勇锐配合,奇袭皖城拿下粮草重地,先断了曹操后勤供给。
刘备收人心是摔孩子,孙权夸周泰,让人在酒席间脱光数伤疤,数一条让人喝一杯。基情四射即视感!
云淡风轻 曹操平定张鲁本来属于常规操作的战斗,但是依然出了些许悬念。张鲁在吃里扒外的杨松帮助下,继马超之后又失去大将庞德,哥们儿咋就不长记性呢。好在他很有社会责任感,对于属于社会的财富,能够有一个正确认识,而不是一烧了之。 这种高尚的道德水准感天动地,无意间为自己赢得出路,操感其诚封震南将军。卖主求荣历来为老板所忌讳,虽然一时得意,多数时后会被清算。鉴于杨松毁人不倦,又是一介书生,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后,自然是死路一条。 司马懿出场一亮相,所出建议虽未被领导采纳,但露出稳准狠角色的特点。 张辽作为独挡一方的一名大将,能文能武。为曹魏的边境稳固立了大功。想当年吕布手下文有陈宫武有张辽、高顺,一副好牌打得稀烂。所以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相当有道理。 贾诩作为曹操后期的主要谋士,水平高自不必说,关键还会察言观色,不像荀彧荀攸那样耿直,有嘛说嘛。创业初期,为了一个宏伟目标,领导有意见也会在心里埋藏。公司做大,走入正常发展轨道后就不一样了。 需要多说好话,至少别说领导不爱听的话。贾先生做得相当好,伐张鲁时,曹操计策刚说出,贾诩曰:“丞相神机,不可测也。让领导心理得到极大满足。 必须提拔重用啊在立世子的关键时刻,点拨完曹丕后,又和曹操举袁绍刘表失败例子说明废长立幼的后果,妥妥的达到目的大清咸丰皇帝的帝师杜受田深得启发,在道光皇帝立谁为太子的过程中,师徒二人配合完美,顺利拿下继承人的资格。 笑看风云 曹操兴师西征,三路大军来剿张鲁。鲁派遣杨昂、杨任二将前来拒敌,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二杨凭着地理优势,固守关隘,曹操大军久攻不下。 急得曹操只带着许褚、徐晃亲自查看地形,不料险些被敌方捕杀,多亏虎将许褚断后,又得夏侯渊、张郃及时来救,方才死里逃生。 曹操不愧是三国时代的枭雄,被人打败过,丢盔卸甲、断须脱袍、涕泪纵横大打感情牌,关公刀下逃生,这些曹操都干过!不得不佩服曹操的顽强,最后能活着、而且活得好好的,封王拜相的还是曹操。 曹操用计收了庞德,拿下张鲁,自此汉中一统,无人与之抗衡。司马懿第一次出现在本书,进谏趁势拿下蜀地。曹操此时又沉得住气,犒劳将士,抚恤百姓,按兵不动。诸葛亮巧妙的遣使臣往东吴游说,吴侯孙权亲自率兵来功曹。 双方也是各有胜负,难解难分,张辽凭借曹操的妙计,险些擒获孙权。多亏了老将周泰,拼死救出孙权和众位将领,使得东吴得以延续。最后双方僵持不下,孙权求和方罢战事。 道士左慈的出场,让人眼前一亮,忽感神话元素陡然而增!欲知曹操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编辑:灵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