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共读 ★ 《三国演义》 作者: 罗贯中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领读者:李大刚 领读者说 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104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象魏都督丧胆 书接上回,孙权分兵三路从东线进攻曹魏,呼应诸葛亮西路北伐,遭到曹叡顽强抵抗败归。 诸葛亮用计将司马懿引入上方谷,欲以火攻消灭司马懿,但偏与大雨,司马懿得以逃脱后坚守不战。诸葛亮重病而亡,安排杨仪和姜维退兵,并对魏延采取了防范措施。 【背景叙述】 1、诸葛亮六出祁山,采取穷兵黩武的策略,究竟是否正确呢?诸葛亮白帝城托孤之后,终于走上了前台。当时西蜀方面分为两派:主张以战为主的鹰派,大多是以魏延、姜维为首的武将;而主张以养为主的鸽派,大多是以蒋琬、费祎为首的文臣。 鸽派的主要论据是目前蜀汉仅占有全国10%的领土,GDP相对落后,又加上夷陵惨败,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上,都不足以支撑主动出击挑起战争,休养生息才是王道。 而鹰派的主要论据是蜀汉虽然地盘小,但由于本土不像曹魏和东吴经受过连年的战乱,所以GDP增速能够保持高位数的增长。只有采取穷兵黩武的策略,才能保持对于主要敌人曹魏方面的军事打击,从而减缓其经济实力的恢复。 而一旦采取鸽派休养生息的策略,西蜀偏居一地的经济劣势就会被无限的放大,而曹魏方面因为占据了先天的地缘优势,只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就将在GDP绝对值上远远超过偏居的西蜀,到那时西蜀就会陷入到不战自败的窘境。 诸葛亮最终采纳了鹰派穷兵黩武的方针,举西蜀全境之力,主动出击不断的打击曹魏西线,同时又联合东吴不断的打击曹魏的东线。那么,诸葛亮所采取的方针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采取了穷兵黩武,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恰恰是西蜀内政、经济快速恢复的时期;而当诸葛亮死后,鸽派势力的蒋琬、董允、费祎等人上台,转而采取休养生息方针后,蜀汉的GDP反而出现相对颓势;再等到鹰派姜维上台时,已根本无法扭转这一颓势。 2、魏延在诸葛亮死后,究竟是否谋反?公元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病故于五丈原。诸葛亮死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传诸葛亮遗命退军,安排魏延断后。这是《三国志》中的记载。 而另外一个版本《魏略》中却记载,诸葛亮当时临终是要将兵权交给魏延,而杨仪因为之前与魏延有很深的矛盾,担心魏延趁机相害,故与费祎和姜维三人假传了诸葛亮的遗命。杨仪让费祎前往试探魏延的想法。 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已死,但还有我大将魏延在呢,怎么能因丞相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给他做断后的将领呢?”魏延想安排杨仪带诸葛亮的灵柩撤回汉中,自己继续统帅部队进攻曹魏。并要求费祎与他以两个人的名义下达军事通知。 费祎知道情况不妙,便讹道:我马上回去劝解杨仪,他是文官,不懂军事,说明利害关系,劝他交出军权给你(魏延)。于是成功诓骗了魏延,逃回了杨仪的大营。蜀汉的大军都按照杨仪的安排徐徐退兵了,只留下了魏延的先锋营。 魏延大怒,率兵回追杨仪。杨仪上表刘禅讲魏延不听将领,率兵谋反投了曹魏;而魏延则上表刘禅讲杨仪盗用诸葛亮的遗命,窃取了军权想要图谋不轨。刘禅询问董允和蒋琬,究竟谁谋反?两个人一直判断说魏延谋反。 其实这当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果魏延谋反,应该是投诚司马懿,按理说应该带兵向西北方向,而怎么会孤军返回汉中方向呢?这不是自投罗网吗?首先,要解决的一个疑点是董允和蒋琬为何要说魏延谋反呢?因为其中一个关键人物的证词,谁呢? 费祎!因为杨仪一方的三个关键人物杨仪、费祎、姜维,只有费祎是在诸葛亮死后与魏延进行过沟通,费祎心知肚明魏延没有谋反,可对于杨仪上表刘禅诬告魏延却无动于衷,就是一种默许的判断。 而董允和蒋琬都是和费祎交好的,所以做出了倾向于杨仪一方的判断,魏延的部队被当做叛军。第二个疑点就是费祎因何选择默许型的撒谎,从而成为杨仪陷害魏延的帮凶呢? 反向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当时诸葛亮临终前,真的安排给了魏延兵权,而魏延当时的先锋营距离较远,此时的杨仪因为担心魏延掌握兵权后会杀害自己。 而篡改了诸葛亮的遗命,那么当时的情况下,费祎并不知晓姜维是否已与杨仪达成某种默契,而自己如果揭露杨仪的话,是否会被杨仪和姜维灭口呢?而当费祎到达魏延先锋营的时候,不是有机会向魏延说明真相的吗? 然而当时的兵力对比看,杨仪掌握了绝大多数兵力,魏延的先锋营兵力处于绝对劣势,况且一旦内部火拼,司马懿再乘胜追击,自己和魏延必将腹背受敌,几乎没有翻盘的胜算。而且自己能够让魏延相信,可又怎么让杨仪的主力大营相信自己呢? 综上,费祎最终选择了支持杨仪,可以说当时是出于保命生存的考虑。费祎想着:自己要活下去,并且保留住蜀汉的主力部队,牺牲一个魏延还有很多武将,而将来的自己还有机会入阁拜相,重振蜀汉的基业雄风。 打卡集锦 上官婉儿 诸葛死了,作为本书名字出现最多的人物、当之无愧的男一号,作者给了他的死足够的笔墨和玄妙。但即使是这样粗浅得浏览演义,仍嫌写诸葛亮的文字戏剧张力有余,合理性不足,经不起回味。 顶多再加一个,励精图治,经济生产经营的不错,蜀地居民安居乐业。细数下来,再结合诸葛亮那些“近似妖”的能力,会觉得……emmm好像给了一个非常牛x的人物设定,却没打到王者,更没打出一路披荆斩棘的爽文happy ending。 忠义有嘉,对刘备父子对西蜀“霸业”没得说;有情有义,为了肝胆相照的几名武将的逝去,几次泪撒军营;性格傲娇,无论是三顾茅庐还是笼络人心还是联合东吴,从不低声下气,只用实力让你心服口服又爱又恨…… 就不用提那些神机妙算的小故事了,可比锦上添花,使听者记忆犹新,从这个角度说,诸葛亮绝对是三国演义浓墨重彩的“当家花旦”,吸粉设定。 但,人们需要一个英雄,就像后世尊崇的关公,诸葛亮便在历朝历代的民间成长起来,以其为之效力的西蜀事业为背景,以慧眼识人也许真的会三顾茅庐的大boss刘备为知己,以那些冲锋陷阵为生存为道义周旋于战场的将士们为旅伴。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历史的迷雾中走出,露出充满智慧的笑容。这个英雄的故事遗憾吗?遗憾,但那就是人生啊!诸葛况且如此,我们凡人又有什么可强求的呢? 高高兴兴 诸葛亮曾经有一次亲自核对登记册,主簿杨顒见了直入他的办公室,进谏说:“治理国家有一定的体制,上下级之间工作上不可互相干扰。 请允许我为您用治家之道打个比方。现在有个主人,派男仆从事耕作,女仆生火烧饭,雄鸡管早晨报时,狗管看家防盗,牛担负重载,马奔驰远途。这样,一家的各种工作都没有荒废,所要求的都能得到满足,他从容无忧,呼喝无虑。 忽然有一天他尽想亲自去做所有的活儿,不再交付任务;劳累自己的体力,为做那些琐碎的事情。累得精疲神乏,到头来一事无成。„„现在您治理国政,竟亲自核对登记册,整天忙得满头大汗,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听了,表示认错和感谢他。
云淡风轻 司马懿在吃败仗的时候,东吴也出兵攻魏。好在曹睿应对有方,先突袭诸葛瑾后抓到陆逊的通信兵,暂时缓解东南之围。 为歼灭司马懿,诸葛亮煞费苦心在上方谷备好地雷阵,并成功诱敌深入,奈何天不作美,司马一家逃过此劫。经此一战,任凭诸葛亮的激将法,司马懿判断事必躬亲的诸葛亮来日无多,哪怕是借曹睿之口,司马懿坚守不出,准备拖死对手再说。 恰逢五丈原魏延闯营坏了诸葛亮续命安排,只好认栽。好像因果相报,孔明出山便对魏延有成见,不顾无人可用的尴尬情况,临死都没解除。安排好后事之后,满怀不干的诸葛丞相撒手人寰。 西蜀不得不退兵之后,其势日间衰微,司马懿终于熬走最强对手,踏上一家独大的光明之路。 灵玉 司马懿连败数阵,坚守不出。诸葛亮用尽手段,铺垫了一个月终于把司马懿父子引诱到上方谷。司马懿父子三人陷入绝境,抱头痛哭。以为必死。结果狂风暴雨,不但火势全灭,连提前准备好的火器地雷也全部失灵。 司马懿趁机带队突围。历史就此改变。话说 诸葛亮是精通天文的,而且每次计策素来测算无遗。没道理如此重要的时候漏算了天气,只能说天意如此。 笑看风云 书接上文,诸葛丞相再战司马懿,取得大好局面。司马懿几番战役下来,被杀的丢盔弃甲,险些被马岱活捉,自此便坚守不出! 东吴发兵三路来攻打曹魏,曹睿亲帅大军迎战,陆逊虽善用兵法,怎奈传令兵被擒,军机泄露,失去了有利先机,为求自保,只能无功而返。 诸葛丞相再用妙计,引得司马懿父子三人深入上方谷,欲用火攻全灭司马家三人。怎奈人算不如天算,黑云压境风雨大作,火攻之计,被天时所破,司马懿死里逃生。诸葛丞相食少事烦,思虑成疾,终因劳累过度命丧五丈原。 弥留之际仍不忘叮嘱身边各路人马,调遣退兵,将平生所学传授姜维。又将锦囊妙计传授诸将,以防司马懿得追杀。蜀军依计退回蜀地,披麻发丧,忽遇一大将拦路,欲知后事,明日知晓! 编辑:灵厄 |
|